郝玲君 174 李白與月亮的一世情緣——群文閱讀,李白詩歌月亮意象解讀

2021-02-26 郝玲君語文生活

174 郝玲君 李白與月亮的一世情緣——群文閱讀,李白有月亮意象的詩歌

月亮,你喜歡嗎?

月亮,你寫過嗎?

如果您的回答是,那麼往下看,可以和這個人pk一下。

這個人寫有關月亮意象的詩歌300多首,佔了自己所有作品數量的三分之一;這個人被余光中說成「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這個人用月亮做自己女兒的名字「明月奴」;這個人為了親近江中的月亮而張開雙臂投入它的懷抱。

這個人是誰?

這個人就是李白,偉大的李白。

一輪月亮,他能變魔術一般,變出千姿百態,出現在無數詩歌中。而那首首經典寫月亮的詩歌,成就了他「寫月亮千古第一人」的美稱。

1李白的月亮——用其形,用其典,用動詞、用襯物,情趣盎然,細膩傳神

李白寫月亮,不僅抓住其形狀變化、明暗變化等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賦予月亮新的形象(「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青天懸玉鉤」,「舉杯邀明月」,「寒月搖清波」,「淥水淨素月」,「峨眉山月半輪秋」),還有光澤、影子(「清輝滿江城」,「對影成三人」),相關神話故事(「開戶半蟾生」「玉蟾離海上」),而且巧妙運用動詞,將其動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月亮和天、山、水、舟、花、燈、人等放在一起演繹各種故事,情趣盎然,附著在月亮上的情感細膩傳神。比如「青天懸玉鉤」「半掛青天月」「明月出天山」「吹落山上月」「月隨碧山轉」「飲弄水中月」「輕舟泛月尋溪轉」「綠蘿開處懸明月」「燈青月復寒」「山月隨人歸」「開戶半蟾生」「耐可乘明月」「欲上青天攬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等。

月亮是一個自由流浪者的旅伴,是折射故鄉影子的那面鏡子。

公元724年,23歲的李白「仗劍辭國」,離開家鄉四川,踏上了遊歷中國大好河山,尋求自己人生夢想的漫漫長路。從此,開始了他的流浪。他出蜀時寫下的第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月亮與他一路相隨,是他孤獨路途上的唯一旅伴,五個地名的巧妙入詩,更是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裡行旅圖。

 公元726年,他到達了淮南,時值深秋,不幸患病,旅館裡病榻前,他格外思念故鄉,寫了後世婦孺皆知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順長江而行,離家越來越遠,到達湖北荊門,楚地豁然開朗,山水間行走,月亮成為了他遙望家鄉,寄託情思的寄情物。《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在一片月亮的清輝之下,水中有了月亮的影子,宛如飛下天空的鏡子,天空中的彩雲結成夢幻美麗的海市蜃樓。但是這些都不及,我故鄉的水一路相隨。

月亮是皎潔明亮,高掛天空,是一份光明的理想,是一位高潔的知己。

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經歷了入世為翰林,被權貴排擠,懷才不遇,只是作詩歌頌太平,極度失落苦悶,縱酒消極的一段時光。最後被皇帝「賜金還鄉」,但是他仍然嚮往光明,追求理想,將高潔的月亮作為自己的唯一知己。《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亮是醉酒的李白唯一的知己,唯一的陪伴,月下獨酌,月亮聽了李白的歌而徘徊,影子隨著李白的舞蹈而凌亂,月和影和人相映成趣,互生歡樂。

759年,李白因朝廷大赦重獲自由,在歸途中,34年後,重遊洞庭,寫下《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一句「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經歷一生磨難艱險,體弱年高,歸來仍是少年的真摯情懷,竟然要用洞庭湖賒買一些月色,再駕船到白雲邊月買酒。一如當年那樣豪邁浪漫,天真可愛,一如當年的赤子情懷,豪俠精神。

4李白的月亮——是發現社會問題,諷刺當權者昏暗的武器

李白入朝為官的時間裡,因不得志苦悶彷徨,看到了一些社會下層人的生活和問題。比如宮女的怨恨,徵人的悽慘,思婦的痛苦和思念。後者比如《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京城長安一片月色下,傳出千家萬戶的搗衣聲。此時的月亮是思婦思念徵人,徵人思念家鄉共同遙望之景。何日徵戰斷,天下太平方回家。一輪明月,愁怨綿綿。

安史之亂前,唐玄宗晚年生活奢靡,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一起導致國家上昏聵下離亂。比如《古朗月行》一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諷刺這一昏暗社會政治局面。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天地之間由明漸暗。詩人渴望有英雄來挽救這個黑暗的時代。

斯人雖逝,但在他的一生中,月亮時時刻刻相隨。李白就是月亮,千年來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他的浪漫飄逸,他的豪邁灑脫,他的自由任俠,他的天真爛漫,照耀了一代又一代人。

月亮就是李白,在詩歌中,或靈動柔美,或孤冷高傲,或相思寄情,或針砭時弊。

170  郝玲君《蜀道難》教學設計

85 郝玲君:寫 《離騷》教學設計,繪記憶導圖

68 《詩經》中英雄——戍邊戰士形象

67 中國歷史上最美的一群女子——《詩經》中的眾多女性形象

群文閱讀——毛澤東詩詞

相關焦點

  • 李白的月亮,照亮世間的離別思念
    前面幾篇說過李白,也說過李白的月亮:李白詩歌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朋友,李白是月亮的寵兒然而關於李白,關於月亮,那麼偉大的詩人,那麼美好的事物在李白的詩中,繼承了這一傳統,月亮的意象也經常被這麼用:「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古風》二十六),用比喻和誇張的筆法寫女子,因為月亮,變的美麗無比;「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上之回》), 一宮女於夜深人靜之時,於「樓臺與天通」的閣道上踏月徘徊,她很憂愁因為的被大王臨幸的願望
  • 李白夜訪餘秀華,看身體如何升起月亮
    汪倫是個門兒清,他說:「餘秀華的詩歌善寫月亮,是不是跟老師您學的啊?她有一句寫身體能升起月亮,這不是胡扯嗎?恰值月掛中天,咱們現在就去她家,看她的身體是如何升起月亮的?」好主意!李白連連稱妙。餘秀華見到李白,又驚又喜。
  • 以李白的《古朗月行》為例,談他的「月亮」情懷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常見也常用的意象,它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象徵意義和情感內涵,比如蘭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現傲骨,楊柳寄寓離情或愁緒等等。「月亮」也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李白一生對於月亮有一種獨特的愛戀,他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孤獨,也因為冷傲。
  • 琥爺嘚吧嘚|李白與月亮
    一起學習完盛唐兩大詩人李白和杜甫的生平,我們還要繼續駐足在盛唐,好好學習一下詩歌。原來我媽讓我背詩,我就是背,現在,當我了解到了詩人的故事、寫詩時的心境,回過頭來再讀詩,便更容易了解他當時在想什麼,他在抒發什麼,更能進一步懂得這首詩了。余光中先生寫李白,七分月光,三分劍氣,繡口一吐,半個盛唐。今天我們再次走進李白的世界,讀一讀李白寫的和月亮有關的詩。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在正統的詩歌分類學之外,還可把詩歌分成這樣兩類:一是在書頁上如此短小簡單,卻在心裡引發轟鳴並持久迴響的詩;一是看上去富麗喧赫,卻在心裡波瀾不興並很快隨時間枯萎的詩。《靜夜思》顯然是第一類,且堪稱此類詩中的典範。千餘年來既被推為經典,於是輕易沒人敢問「這首詩有什麼好」。
  • 歌德寫月亮的詩,比李白杜甫如何?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 李白望著月亮,寫下二十個字,成為千古絕唱
    月亮是人們的忠實夥伴,不管你走到哪裡,它都跟到哪裡。特別是夜晚,你寂寞了,你看不見了,它就提著個燈,照耀著你,給你壯膽子,陪著你度過漫長的時光。我們今人有了電燈,但是古人那個時候就沒有,他們出門在外,就完全依賴月光。不只是把月亮當作燈盞,他們還把月亮當作神,當作玉,當作月宮,非常嚮往,因而構想了嫦娥奔月的神話。
  • 《古朗月行》李白,真不愧是「詩仙」,能把月亮比作玉盤
    《古朗月行》李白,真不愧是「詩仙」,能把月亮比作玉盤,相信大家應該都讀過這首詩吧,《古朗月行》整片的意思就是自己小的時候根本不認識月亮,而是把它當做了一個玉盤,之後又懷疑它是瑤臺的一個仙境,飛到了夜空青雲直上而且月亮上面還住了一個「仙人」兩個腳垂著在玩耍嗎?
  • 太陽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聞一多先生說過,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他把他們的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初識於洛陽。此時,李白四十四歲,剛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來到洛陽。
  • 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作品很多而寫太陽的較少,究竟是什麼原因?
    文·段宏剛文學創作裡,通常對「意象」的選擇和運用非常講究,什麼是意象呢?唐詩宋詞裡邊對月亮和太陽這兩個意象,有一種特別的偏愛,比如,李白《靜夜思》、《月下獨酌》、《把酒問月》,杜甫《月夜》、《月夜憶舍弟》、《八月十五夜月》,王維《山居秋暝》,白居易《暮江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李商隱《霜月》,杜牧《泊秦懷》,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等等,都是描寫月亮的名篇。
  • 詩人李白是以何種感情寫的這首詩?《古朗月行》又表達了什麼?
    月亮是李白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不同的詩篇中有眷不同的內涵和形象。在李白涉及月亮的詩歌中,《古朗月行》是最集中寫月亮的一篇,甚至可以單純地把它看成是詠月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鮑照作過《朗月行》,李白擬寫此題,卻並沒有因襲鮑詩,故而題為《古朗月行》。李白借樂府古題來創作詩歌是常有的事,這只是其中的一篇。
  • 詩詞鑑賞:李白這首《古朗月行》,描述了兒時對月亮稚樸的幻想
    李白丟筆的那一刻,享受萬人的掌聲,小編下筆的這一瞬,只想要大家一個贊!詩詞鑑賞:李白這首《古朗月行》,描述了兒時對月亮稚樸的幻想詩友們,感謝您點進這篇文章,跟小編一起品讀詩詞。兒時看到天上皎潔的月亮,總是會生出無限的想像,想像著它是一個很好吃的圓餅,想像著是個大盤子,或者是一張臉。
  •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的不是故鄉
    李白的一千首詩中,出現「月」意象的有近四百篇。在所有詩人排名第一,且甩開第二名無數個膀子。就像短跑項目毫無懸念奪冠的是博爾特一樣,假如設一個「詠月獎」,無論數量還是質量,折桂的一定是李白。最深入人心的當屬知名度遠超當代詠月歌曲《月亮之上》的《靜夜思》:
  • 哈金新作《通天之路:李白傳》 | 英語世界第一部關於李白的傳記
    文 | 哈金他有好多名字。在西方,他是Li Po,他大多數翻譯成英文的詩歌都署這個名字,有時也拼寫成Li Bo。在中國,李白這個名字家喻戶曉。他一生中(七〇一年——七六二年)還有其他幾個名號——李太白、青蓮居士、李十二。李十二是家庭暱稱,因為李白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二,他的親朋好友和同代詩人偶爾會這麼稱呼他——有人甚至為他寫詩就題名為「寄李十二」。
  • 是你眼中的月亮嗎?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收錄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大詩人李白的個性豪邁奔放,他的詩清新飄逸,意境奇妙。在這首詩中,詩人憑藉想像,將現實事物中的月亮和神話傳說作為內容,藝術地展示出來。
  • 月亮本是無情物,一入詩詞大不同 讓中國月亮有文化有韻味有深情
    月亮本來只是一個無情的自然物,在中國這片詩歌的國土上,在一代又一代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手中,其美麗不斷被挖掘,被發現。尤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是,它一點點與思念之情發生了融合。蘇軾來啦中國人在事實上早已對圓月特別偏愛,因為它最豐滿、最美麗。但在詩歌中,「圓月」、「滿在先秦時代,月亮已經入詩,但都是單獨一個「月」字。
  • 李白為何不提月亮?
    詩仙李白的《夜宿山寺》,整篇未見一個「夜」字。原詩如下: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山巔寺廟,神仙居所也。李白號稱是太白金星轉世。另外,他的詠月的詩篇也有不少 ,比如這一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李白生平詩作上千首,和月亮有關的幾十首,但為何從不寫中秋詩?
    月亮在文人墨客眼中向來是一個特殊的景物,古往今來創作出詠月詩的人有很多,然而李白一出,誰與爭鋒。李白生平創作的詩作有上千首,其中跟月亮有關的有幾十首,而每一首都堪稱一絕,或許終其一生,李白身上都有一種月亮情結。
  • 中秋節:古人何時開始崇拜月亮,為什麼喜歡月亮多於太陽
    這種崇拜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20世紀60、70年代對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挖掘的時候,就出土了多個墓葬陶器刻劃圖紋,這些刻符圖形相似,可以認定是同一個紋樣在不同處所的刻寫,對這符號的解讀,大部分專家都認為是「日、月、火(星)」三者合一的標誌。
  • 李白思念故鄉寫下一首詩,短短的20個字,卻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在最新版的的部編教材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開篇有一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月亮與故鄉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繫,人一旦離開故鄉,便會感覺到一種深沉的孤獨和感傷,詩人往往借月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的孤苦無依感。如果要在以月亮寄託憶故鄉的作品中挑出一首代表作的話,李白的《靜夜思》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千百年來為後世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