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本是無情物,一入詩詞大不同 讓中國月亮有文化有韻味有深情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月亮本來只是一個無情的自然物,在中國這片詩歌的國土上,在一代又一代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手中,其美麗不斷被挖掘,被發現。也正是中國一代代才子才讓中國的月亮如此有文化,如此有韻味,如此有深情。

趙孟

新華社供圖 攝:藺以光

月亮到底亮不亮?

月亮本來只是一個無情的自然物,在中國這片詩歌的國土上,在一代又一代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手中,其美麗不斷被挖掘,被發現。尤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是,它一點點與思念之情發生了融合。蘇軾來啦

中國人在事實上早已對圓月特別偏愛,因為它最豐滿、最美麗。但在詩歌中,「圓月」、「滿在先秦時代,月亮已經入詩,但都是單獨一個「月」字。如《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還常常與太陽同時並舉,稱為「日月」,如「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卿雲歌》)「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經·邶風·日月》)「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詩經·邶風·雄雉》)「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涉江》)

在這些詩句中,月亮的明亮、皎潔的特質,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卻成長得較晚。尤其是天上月圓,人間團圓,這一我們今天無比熟悉的類比方式,當初卻成熟得非常慢。在韋應物、白居易當然也是它最大的一個自然特性。正因為其照亮了夜空很長時間沒有後續佳作。直到北宋的天才詩人蘇軾手裡,才終於得到了一次華麗的飛躍給人類的夜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浪漫情調。到了東漢以後,「明月」二字開始成為固定組合。如《漢樂府·傷歌行《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蘇轍的時候,月亮圓了,家卻不團圓,這種反差讓他很不開心。他禁不住對月亮發出了那句穿透千古的詰問,繼而又有「此事古難全」的慨嘆,這正是對人類主觀追求與客觀局限之間無法彌補的差距的詩意體認和總結。詞中所創造的「圓月」,散發著自然的優美,浸透著哲學的思考,還蘊含著濃濃的人情,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真可謂是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意象了昭昭素明月,暉光燭我床。」《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舊題「李陵贈蘇武詩」:「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

漢末魏晉以後,「明月」更是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對中國月亮文學、月亮文化最大的貢獻。他把月亮的圓滿與人間的團圓完美地貼合在了一起,從此深入中國人的內心,成為我們審美觀念、民族感情的核心組成部分。月亮是美好的,但美好也需要發現。感謝蘇軾和那些天才的詩人們,是他們的生花妙筆,讓中國的月亮如此有文化,如此有韻味,如此有深情輝煌耀眼的詩歌意象,佳作迭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阮籍《詠懷》「薄帷照明月,清風吹我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謝莊《月賦》中有一首楚辭體歌詩,非常著名:「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南朝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讀曲歌》:「春風難期信,託情明月光。」2018.9.19

更不要說到了唐朝,「明月」意象的大爆發了。最有名的句子,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可說是不勝枚舉。

月亮到底圓不圓?

有一個現象足以引起我們的興趣:唐以前的人寫月亮,基本上只在意月光是否明亮,對它圓不圓並不是特別重視。所以只有「明月」的意象,而難見到「滿月」、「圓月」的表達。

南朝宋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寫道:「三五二八時,千裡與君同」。此詩寫了十五、十六日的滿月,但其著力點在於強調這個時候的月亮最大,所以光線也最強,照得最遠,能夠跨越巨大空間,使人間千裡同瞻。而滿月形狀本身的美感,卻沒有特別重視。

南梁何遜的《與蘇九德別》比鮑照進了一步:「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三五出重雲,當知我憶君。」這裡以團扇比十五的月亮,摹畫了其圓形的美感。

唐朝張九齡是寫月亮的能手,他的《賦得自君之出矣》寫道:「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思婦因對丈夫的思念而日漸消瘦憔悴,便如每天晚上都注視的那輪明月,在滿月之後,就逐夜減損了清輝。這個比喻是非常新穎動人的。滿月是美好的,但是在此詩中,其美好也仍然是因為光輝最多,以比喻思婦豐盈健康的身體,而不是因為它是圓的。

李白《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二詩都以鏡子來比月亮,突出了其圓形的特點。李白另有《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記錄了當時民俗中對於月亮的常見比喻。詩中繼續寫道:「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也是把月亮比作鏡子,而且直接提到了月亮的「圓影」。

唐代還有不少詩人,以輪子的圓形來比喻月亮。如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李樸《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到了宋代以後,「一輪」已經逐漸成為了明月的常用數量詞,如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唐代韋應物是較早直接在一句詩中把月亮和「圓」字聯繫起來的詩人。他的名作《寄李儋元錫》:「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意思是說,聽說老朋友你想要來看我,我不停地上西樓盼望,希望月亮早一點圓,你能夠早一點來。這裡「圓」字就明顯有了雙關的意思,表面上指月亮的圓,實際上指的是人間的團圓。

寫中秋節的詩歌,也主要是從唐代開始的。杜甫、王建、劉禹錫、白居易等人都有名作,其中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又一次把「月」和「圓」聯繫起來了。但此詩的句法及寓意,都與韋應物詩相似,並無獨特的新創。

蘇軾對月亮文學貢獻有多大?

中國人在事實上早已對圓月特別偏愛,因為它最豐滿、最美麗。但在詩歌中,「圓月」、「滿月」的意象,卻成長得較晚。尤其是天上月圓,人間團圓,這一我們今天無比熟悉的類比方式,當初卻成熟得非常慢。在韋應物、白居易以後,很長時間沒有後續佳作。直到北宋的天才詩人蘇軾手裡,才終於得到了一次華麗的飛躍。

《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蘇轍的時候,月亮圓了,家卻不團圓,這種反差讓他很不開心。他禁不住對月亮發出了那句穿透千古的詰問,繼而又有「此事古難全」的慨嘆,這正是對人類主觀追求與客觀局限之間無法彌補的差距的詩意體認和總結。詞中所創造的「圓月」,散發著自然的優美,浸透著哲學的思考,還蘊含著濃濃的人情,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真可謂是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意象了。

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對中國月亮文學、月亮文化最大的貢獻。他把月亮的圓滿與人間的團圓完美地貼合在了一起,從此深入中國人的內心,成為我們審美觀念、民族感情的核心組成部分。月亮是美好的,但美好也需要發現。感謝蘇軾和那些天才的詩人們,是他們的生花妙筆,讓中國的月亮如此有文化,如此有韻味,如此有深情。

(原標題:詩歌中圓月的發現)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6

相關焦點

  • 中秋賞月,1500年前的月亮和今天的月亮有什麼不同?
    而人類對於月亮的研究也從未停止....1500年前,甚至是億萬年前的月亮和現在的月亮有什麼不同?有人說45億年前,月球形成了(可能是由於地球與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之間的巨大碰撞造成的)。非洲布曼族的神話和阿爾卡狄亞人的傳說中,月亮都是似乎是在那場世界性的大洪水以後出現的。至於中國的神話,雖然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但是這個傳說出現的很晚,最早記錄與商代的巫卜書。至於《山海經》中雖然對月亮有記載,但是往往一帶而過,並且《山海經》本身成書於戰國時期。
  • 詩畫中國|白玉盤,瑤臺鏡?是你眼中的月亮嗎?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收錄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大詩人李白的個性豪邁奔放,他的詩清新飄逸,意境奇妙。在這首詩中,詩人憑藉想像,將現實事物中的月亮和神話傳說作為內容,藝術地展示出來。
  • 江西有座山,景色全和月亮有關,是月亮文化發源地,全國獨一無二
    莫一宜春遠,江山多勝遊。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前兩句詩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學家、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所寫。後兩句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詩句。兩位跨越近千年的文化名人,用這四句詩讚頌他們遊覽過的同一座山——江西宜春明月山。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寫下「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從這三位古代大咖的詩句就可以看出明月山的美是獨具魅力的。
  • 滿月、生育與節慶:不同文化中的月亮神話
    賞月並非獨賞,而是要與親友、同僚一起,與美酒、音樂、詩詞相隨。而到宋代時,賞月更成了一種狂歡——人人皆登高賞月,痛飲至深夜。南宋時吳自牧在《夢遊錄》中描寫了社會不同階層的人過中秋的景象——「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 月亮星座哪個最無情 最深情的月亮星座又是誰
    俗話說,太深情的人和太無情的人都不是最好的另一半,深情的人總是對過去的戀人難以忘懷,而無情的人總是不能完全付出真心。不過這兩種極端的性格在十二星座的月亮星座裡倒也能找到住人,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讓人又愛又恨的他們吧!
  • 月亮,晚安: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月亮
    月亮,晚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月亮月亮是什麼樣的?在小動物眼裡,月亮總是很神秘,它們對月亮有著各種不同的想像——像蚯蚓、像香蕉、像奶酪、像果子……不同的視角,就有不一樣的月亮。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視角去詮釋世界,但小饞貓們毫不掩飾貪吃的欲望,在每個小饞貓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月亮。
  • 《百家講壇》主講人楊雨專場講座:分享那些和月亮有關的詩詞
    華聲在線9月27日訊 (通訊員 曹雲帆 記者 劉玉鋒)詩詞之美,美在意境。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月亮代表神秘的天神世界,是母系氏族社會崇敬的圖騰。到了中國文人的筆下,月亮這個意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文學韻味的符號之一。自古以來,月色就是最容易引發人思念的一種自然現象。
  • 中華文明到底有多博大精深?看看歷朝歷代這些寫給月亮的詩
    月亮到底亮不亮?月亮本來只是一個無情的自然物,在中國這片詩歌的國土上,在一代又一代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手中,其美麗不斷被挖掘,被發現。尤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是,它一點點與思念之情發生了融合。在先秦時代,月亮已經入詩,但都是單獨一個「月」字。
  • 月亮有一百個外號
    月亮可能是外號最多的事物。雖然沒有真正考據過,但我們有三點理由:一、某物的外號要多,那首先得看到他的人多,基數很重要。古今中外,太陽和月亮這兩位全地球人都能看到的大咖,無疑優勢巨大;二、此物得深受大家喜愛。
  • 有關月亮的詩詞串燒
    孩子喜歡詩詞,由愛吟詠月亮的詩,特意整理以下文字,和孩子一起借著月亮,走進詩詞:小時候,我喜歡月亮。因為月亮上有嫦娥,還有我最最喜歡的小白兔。長大了,我更愛月亮啦。現在,我常常想李白爺爺是不是老糊塗啦,月亮上哪有什麼小白兔和桂花樹呀!不過,千百年來,月亮一直都是大家傾訴的對象。它有時候是孤獨的:月下獨酌四首 (唐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中國文化為什麼偏愛月亮?請看古詩中的四種月亮!
    中國人喜歡月亮,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月亮在中國已形成了一種與中華民族的倫理、審美、哲學等密切相關的文化,它可以入詩、入文、入歌、入畫,可傾聽、訴說,吟之、唱之。用杜甫的一句詩來代表的話,就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反正,中國的月亮最明亮最美麗最圓滿。因為,在中國人的心裡月亮代表著圓滿的愛情,代表著故鄉,代表著團聚,代表著思念。
  • 先有地球,還是先有月亮?為什麼地球是個球,月亮卻有各種形狀?
    不管是古代神話,還是流芳百世的詩詞歌賦,其中不乏與月球密切相關的內容,這也印證了月球從古至今都在人類的心中佔據著不一樣的地位。早在數十年之前,人類就已經多次踏上月球的土地,我們不僅從那裡帶回了月球塵土,了解到了曾經以為的「月海」不過是一些低洼的平原;更通過放置的地震儀,了解到月球上也經常有「地震」現象的發生,並因此而對月球的內部構造結構有了清晰的認知。
  • 中秋節,品詩詞,觀賞月亮和桂花
    中秋節日益臨近,月亮又慢慢地圓起來。秋高氣爽,碧空如洗,它的光線到了一年中最明亮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節,籌劃旅遊度假,觀燈賞月,吃月餅,慶團圓,賞桂花,忙得不亦樂乎。中秋節歷史悠久。在古人目光所能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兩個特殊的天體,又大又圓,而且每天東起西落。最為特別的是它們光芒四射,給地球萬物帶來了光明。
  • 月亮已不是那個月亮——蘇軾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一樣
    月亮的升落圓缺,與詩人的悲歡離合總能感應。所以,李白有家喻戶曉的《靜夜思》,杜甫也有著名的《月夜》,人們無論是想念家鄉還是想念親人,都是對月抒發自己的想念。蘇軾詞作中的月,是蘇軾的朋友、老師、知己。她在東坡寂寞時陪伴著東坡,在東坡迷惘時啟迪著東坡,在東坡思鄉時追隨著東坡。總之,東坡對於月亮是喜愛的、依賴的,月亮對於東坡則是獨特的。
  • 不同焦距下,月亮有多大
    ↑ 這是50mm焦距下在緬甸拍攝的月亮。↑ 這是102mm焦距下在巴基斯坦拍攝的月亮。↑ 這是200mm焦距下在克羅埃西亞拍攝的月亮。這時我們已經能逐漸看清月亮表面的一些細節了。↑ 這是300mm焦距下在希臘拍攝的月亮。↑ 這是400mm焦距下在菲律賓拍攝的「超級月亮」(2020年4月8日攝),更清晰了有沒有?↑ 這是600mm焦距下在克羅埃西亞拍攝的「超級月亮」(2020年5月7日攝)。
  • 東西方繪畫中的月亮竟如此不同
    東西方繪畫中,月亮是具有表現力的自然元素。但是,藝術家賦予她的情境與寓意卻有很大不同。朱光潛曾說:「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月亮在東西方繪畫中的情境便有如日景與月景。
  • 月亮離我有多遠? 如此詩意的中考作文題難不難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中考語文結束後,中考作文題《月亮離我有多遠?》就成為熱議的焦點。記者隨機問了幾位學生對作文題的感覺。一位男生說,一開始看到,我還以為發錯考卷,考的是科學題呢,不過還算好些,準備的一些材料也用得上。而一位女生則顯得異常苦惱:「作文題好難!腦細胞想沒了都不知道怎麼寫,害得試卷後來都沒寫完。」
  • 中秋那些事兒:詩詞、馬夫人的月餅與秋瑾的月亮
    二十個字,無一字生僻,清新樸素卻又韻味無窮。那真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在古代,看到月亮想到懷遠、思鄉或團圓並不讓人意外,可談起了外星人就牛叉了,這位先生名叫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書裡,有一個非常奇妙的故事: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償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
  • 詩詞中的「曉月」:一輪特殊的月亮
    月亮是夜晚的點綴,但在天色微亮的清晨,月亮也依然沒有落去,殘掛半空。這時的月亮有一種別樣的美感,詩人們也對它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天快亮了,一彎月牙即將墜落,而就在月亮下方,有一顆比月亮大很多的紅色星球,星球上的紋理清晰可見。見此奇觀,我們趕緊拿出手機拍攝,但沒等拍到,它就消失了,天也突然大亮了。更多細節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夢中景色很美。又想到古人詩詞中也寫過這種早上的月亮,別有一番風味。那就來看看古詩詞中的「曉月」吧!
  • 有了這本月亮科普書,老母親再也不怕孩子的奪命連環問了
    仔細觀察這本《我要月亮》的作者和繪者的陣容卡司,就能想像到這本152頁的月亮科普書,內容之豐富,圖畫之精美。一、從月亮神話到月球冒險,內容豐富又全面拿到書認真翻閱了目錄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以後再也不用買有關月亮科普的繪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