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夜晚的點綴,但在天色微亮的清晨,月亮也依然沒有落去,殘掛半空。這時的月亮有一種別樣的美感,詩人們也對它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其實,想到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昨晚的一個夢:夢見和姐妹走在小路上,四周是非常漂亮的單元樓式建築。天快亮了,一彎月牙即將墜落,而就在月亮下方,有一顆比月亮大很多的紅色星球,星球上的紋理清晰可見。見此奇觀,我們趕緊拿出手機拍攝,但沒等拍到,它就消失了,天也突然大亮了。
更多細節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夢中景色很美。又想到古人詩詞中也寫過這種早上的月亮,別有一番風味。那就來看看古詩詞中的「曉月」吧!
01溫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說到寫曉月,最經典的還是溫庭筠這首《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寥寥十字,便將一片圖景勾勒出來,令人拍案叫絕。
清早天未亮,一切還是朦朧的、未甦醒的,幾聲雞鳴讓少人的道路更加寧靜。這樣孤獨的氛圍,讓遠行的遊子心裡更加悲涼。曉月正掛在天邊,「月亮走,我也走」,不知是增添了孤寂的氣息,還是給了行人一點陪伴?
02鮮于必仁《雙調·折桂令·盧溝曉月》
出都門鞭影搖紅,山色空濛,林景玲瓏。橋俯危波,車通遠塞,欄倚長空。起宿靄千尋臥龍,掣流雲萬丈垂虹。路杳疏鍾,似蟻行人,如步蟾宮。
盧溝曉月,是老北京「燕京八景」之一。當天光已明,月影倒映水中,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伴著十孔長橋,頗為壯觀。甚至有傳言說:「每當舊曆的月盡頭(晦日)天快曉時,下弦的鉤月在別處還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橋上,他偏先得清光。」
橋頭有康熙、乾隆皇帝御筆的「盧溝曉月」碑。不過看這一首,早在元大都的時代,人們就已經對「盧溝曉月」很是執著了。
這首散曲寫的時間顯然比《商山早行》更晚一些,此時已是霞光滿天,日月同輝,天空的色彩或許和上圖中類似。揮鞭駕車,鞭頭也染上了火紅的朝霞。
曲中並未明寫「月」,只用了「如步蟾宮」四字。或許此時月亮正貼在橋欄上,如蟻般的小小人影走過,恰好經過月面,仿佛走在月宮中一般。
它不僅為我們描繪了盧溝曉月的景色,也從側面展現了市井的繁華氣象。一日之計在於晨,天色剛亮,盧溝橋便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03周邦彥《蝶戀花·早行》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轤轆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鬥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果然曉月總是伴著行人,不僅有思鄉的遊子,也有離別的愛人。
「更漏將殘」,此時大概是凌晨的樣子,月光依然明亮。烏鴉也許是到了它起床的時間,也許是被明晃晃的月光照醒,嘰嘰哇哇,鬧個不停。
這戶人家,夫妻倆也早早起來了。他是男人,他有自己的事業,這個溫馨的家,卻不能讓他留戀太久。她一夜未眠,也毫無倦意。她打了水,替他打點好行裝,送他遠去。分別的時刻總要到來,留給她的,只有幾點清露、一聲雞鳴,還有滿天未落的星月。
古人交通不發達,趕路往往要一大早就出發,因此曉月也成為了一個代表「遠離」的符號。這一首和《商山早行》,可以放在一起來看,當作一個故事的兩個視角,也很有趣。
這些詩詞中的「曉月」,你喜歡哪一輪呢?
悄悄求個點讚加關注~( ω ) 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