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縣一策
「九龍是個半高山,四面河水不見產,想要用水來灌溉,要把河水搬上山……」在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九龍村,有一段流傳已久的順口溜。「十種九不收」「靠天吃飯」「佔『坑』守水」曾困擾著九龍村3485位村民。
九龍村平均海拔450米、最高處海拔800米,山高坡陡,房屋沿山道而建。雖然赤水河和鹽井河穿境而過,山上卻沒有一處水源地。扶貧產業離不開水的灌溉,「兩不愁三保障」少不了水的保障。水,成為一道關乎當地生存與發展、脫貧與致富的關鍵命題。
近年來,在九龍村的積極努力下,這裡的村民從「喝『望天水』」「守水喝」到喝上「放心水」、養魚、種水稻,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日子。
□林嘉薇胡容 四川在線記者蘭楠 付真卿
李正芬曾經的「必修課」
步行一小時 每天背40公斤水回家
「說九龍村缺水,很多人都不相信,因為我們境內有赤水河和鹽井河。」九龍村支部書記王安康回憶,村子海拔高,無法將水引到山上。村民要麼到山下河裡挑水,要麼挖坑蓄水,喝「望天水」。
村民害怕缺水,山上但凡有點水源的地方,都會去挖個坑,稱為「天坑」。等山水沁到天坑裡,他們再一勺一勺舀進桶裡背回家。有個山坪塘容易蓄水,村民就在周邊挖了20多個坑,每逢伏旱天就到自己挖的坑裡背水吃。
因為佔坑爭水,村民也沒少打架。村民劉端昭就跟人鬧過矛盾:「凌晨就出了門到天坑等沁水,終於接了半桶水,突然有人出來說這個坑是他家的,我一下就急了眼。」
即使現在走在九龍村,也依稀可以看到當初缺水的情況:不管到哪家哪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門前擺放的大水缸,每家都有好幾個大水桶。一個水桶裝水40公斤,村民去挑一次水就是80公斤。
早年,村民李正芬的丈夫突發腦梗,後來身體一直不好,從那時起,挑水成了李正芬每天的必修課。「一般是我背40公斤的水,兩個孩子一人再各背10公斤。背一趟水要花1個小時,中間要休息三次才能把水背回家。」李正芬回憶,每逢下雨,她還把能裝水的盆盆碗碗,全部擺在外面,等雨停了,再端進來供一家老小洗漱、餵牲口。
劉端昭現在的「沒想到」
喝上自來水 吃上自家魚塘養的魚
「再也不擔心沒水用了。」記者見到李正芬時,她正在地裡打理甜橙樹,被水滋潤的土地顯得特別肥沃。這樣一個曾經「吃水要靠搶」的村子,怎麼變成如今的樣子?
改變從2015年開始。當年,九龍村被認定為省重點貧困村。利用幫扶資金,九龍村耗資1400萬元,用管道從25公裡外的水庫引水。
除了引水,九龍村還新修水井和蓄水池31口,安裝管道15.15千米,整治溝渠3千米,整治山坪塘9口,建成跨區域飲水工程1個,將原有的蓄水池、山坪塘也全部進行修葺。
現在,九龍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民不僅吃上自來水,還種上水稻350畝,建成甜橙產業園3000畝。「沒有想到,能吃上自家魚塘養的魚。」今年,家裡的魚塘第一次出魚,劉端昭高興壞了。
「通水」是一朝之事,「管水」卻是長久之題。一套簡單有效的管水制度應運而生——村民自發成立管水組織,由各村小組組長負責收水費和檢查水管,如需檢修就上報給管水員進行維護。在管水員王學林桌上,材料購買清單、發票摞得整整齊齊,村裡每根水管換過的部件等都在這些單據中留下痕跡。「最近天氣冷,要注意對管網加強防凍措施……」
深知來水之不易,村裡還建立了用水監督和節水創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