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上了三年級後,成績開始大幅度下降,以前各科常常滿分的他,如今只能考個60、70分,一下子從優等生變為後進生。
為何人們都說三年級是成績的分水嶺,跨過去既能魚躍龍門,跨不過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原因有三方面:
1.知識的難度增加。一二年級知識相對簡單,對孩子的要求不高。以作文為例,一二年級只需要看圖寫幾句話,字數不用太多;到了三年級,就會讓孩子寫一篇250字的小作文,難度驟然增加。
不少孩子連常用的字都不認識,更不要談讓他們有條理,足夠清晰地寫出來。據大綱要求,三年級以前課外閱讀量要超過5萬字,可又有多少孩子能滿足標準?
2.孩子自主性增強。孩子年齡長大後,開始有了「自我決定」的需求,表現出來就是孩子變得有些叛逆。
小明以前,還願意聽父母的話,每天回到家裡按時完成作業,可現在小明能為了不寫作業能找出千萬個藉口。
而且他還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我不學習,沒有書讀,關父母什麼事,你們天天催,真煩人。
3.學習方法的影響。一二年級的知識許多已經提前學過,孩子即便上課沒聽,也能輕鬆掌握。而且早年考核知識過於簡單,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孩子即便沒理解,也能靠死記硬背啃下來。
上了三年級不太一樣,如果不能調整學習方法,會跟不上進度。以數學為例,它會要求孩子初步具備正向和逆向思維的能力,比如給出時鐘的圖片,孩子能知道這是什麼時間;也能根據給出的文字時間,想像出現時針和分針,在時鐘的具體位置。
同時,還要求孩子初步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學了一位數的加減乘數,就要學會推導出一位數和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基本運算。
簡單來說,上了三年級,孩子的學習心態和方法,不能及時調整,成績會出現大幅度下降。
勝任感是內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孩子始終感覺自己沒辦法學好,內驅力會越來越弱。父母越用心,反而效果越差。
具體的調整方法,同樣可以分成兩部分:
心態: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保持耐心,不要急躁。三年級只是起點罷了;即便現在不會做,甚至做得不夠好,只要持續練習,提升成績是必然的。方法:父母在孩子完成作業後,讓他給自己講題。講題可以把隱形的思維過程顯性化,從而能迅速定位到問題所在,制定有效的提升計劃;也能倒逼孩子把知識點鞏固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