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標準裡的科學—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NIST物理測量實驗室的科學家展示其高精度質量測定方法。本報記者 田學科攝

與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相比,美國開始研究和使用國家統一計量標準的時間要晚2000多年。上世紀初,鑑於規範國內市場交易的需要,特別是解決與歐洲貿易存在的越來越多的計量問題,美國國會通過立法,成立了國家標準局,即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前身,1988年後改稱NIST,隸屬商務部。

100多年來,NIST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貿易等諸多領域,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標準,逐步統一了計量和規範,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解決了過去因標準不一給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救災等造成的安全隱患和效率低下問題。

儘管NIST的工作與美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一直鮮為人知,對普通美國人來說,沒有多少人知道NIST具體是幹什麼的,這無疑給NIST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帶著好奇,科技日報記者不久前走訪了NIST位於馬裡蘭州蓋瑟斯堡縣的總部。

科研是制定標準的基礎

一走進NIST行政大樓的大門即是陳列室,這裡記載著NIST的成就和重大歷史事件。「這位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廉·菲利普斯。」NIST新聞部主任維爾戈女士的話引起了我的好奇:一個政府機構怎麼會有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人員?經其介紹才明白,NIST事實上也是科研實力非常雄厚的公立研究機構,在材料、工程和物理計量等研究領域,已經產生了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菲利普斯告訴記者,制定和執行標準必須有堅實的科研作保障。198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改為NIST後,辦公機構從華盛頓市區遷到了現址。在這片遠離市區、與外界隔離(不對公眾開放)、面積達578英畝的大林子裡,生活著200多頭野鹿,NIST的行政部門和最重要的四大類實驗室及兩大研究中心均集聚於此。另外,NIST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設有分部和實驗室,還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相關實驗室有著密切合作關係。

做好與標準相關技術服務

在生物材料檢測實驗室,記者看到測試人員正在一臺先進的儀器上進行DNA序列鑑定。「這裡送檢的樣本來自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及醫學遺傳鑑定等。」實驗室生物學家羅莫索斯介紹說,儘管儀器先進,檢測速度加快了很多,但還是滿足不了社會需要。

據其介紹,NIST生物研究中心為各類司法鑑定實驗室創建和提供了標準參照物,引導實驗室間的研究規範,使犯罪研究實驗室的司法鑑定更加統一。

目前,保持傳統構造的獨立房屋約佔全美居住類房屋的40%,而這樣的房屋還在源源不斷地建造之中。為解決這類外立面較大的木質房屋的的節能問題,NIST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零耗能住宅試驗」研究,為建材生產和房屋結構設計提供標準。

據負責此項研究的工程實驗室科學家範尼介紹,此類住宅能耗點主要是牆壁、門窗、熱水供應和空調系統等,為此需要對各種高效和可替代能源系統、材料以及設計布局進行研究和試驗。他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和調試,他們在保持傳統居住習俗的前提下,已經在利用新能源和節能系統改造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針對新技術制定新標準

在面臨重大技術變革的今天,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湧現,為新技術及其應用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正是NIST的重要任務之一。在NIST納米科技中心,記者看到在十多個潔淨、恆溫的實驗室裡研究人員正在忙碌地工作著。據中心主任塞勞塔介紹,該中心兼備檢測、研究和培訓等多項職能,擁有的淨化室面積達1800平方米,可以提供100多個最為先進的商用(檢測)工具。

面對納米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納米材料的廣泛應用,NIST的納米科技中心肩負著兩大職責:一是向需求者(特別是工業用戶)提供使用最先進的商用納米級別檢測和製備設備;二是在納米科技中心多學科研究人員的幫助下,幫助用戶了解下一代納米技術測定和製備方法的設計工具和流程。

NIST標準協調辦公室主任吉爾曼指出,目前NIST與許多國家保持著密切合作,共同研究解決新技術發展和應用帶來的一系列標準問題,為美國企業提供與之關聯的標準工具和信息,幫助它們提高全球市場競爭力。(科技日報華盛頓7月15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主編我國首部城市家具國家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悉,論壇發布了由東華大學鮑詩度教授團隊主持編制的我國首部城市家具國家標準:《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家具術語》(GB20203918-T-469)、《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家具 分類》(GB20203922-T-469)正式批准立項。本次立項的「標準」是我國城市家具系統化、理論化、標準化的首部國家標準,對於推動我國城市更新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 2013年美國生命科學博士後最佳僱主排名公布—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近日發布了2013年美國生命科學領域博士後最佳工作地點排名,共有25家研究機構上榜。
  •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命名儀式舉行—新聞—科學網
    10月22日,「銘記榮光、承志前行」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命名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
  • 中美共建腦科學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馮春)5月23日,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MIT-McGovern)
  • 大連建立「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籤約現場   劉萬生攝    8月26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以下簡稱新華醫院)、金鎧儀器(大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鎧儀器)三家單位, 三家單位將面向氫分子科學研究與醫療應用的關鍵技術需求,共建「氫分子科學與醫療研究中心」。利用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和儀器研製的優勢,推進大連化物所與醫療體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氫分子科學研究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睡眠康復等相關醫院臨床研究的結合,共同深化氫分子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
  • 燕大成立東北亞民族研究所和東北亞海疆研究所—新聞—科學網
    8月30日,燕山大學在前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亞民族研究所和東北亞海疆研究所,旨在進一步加強東北亞民族文化、海疆與海權研究,維護國家邊疆(包括海疆
  • 中國科協發布十大海洋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8月13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協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在危機中探求生命科學發展機遇—新聞—科學網
  • 中國學者主持制定的竹炭系列國際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為全球竹炭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自然》:影響2020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新聞—科學網
    「在新冠大流行肆虐世界的這一年裡,《自然》從全球選出了參與2020年最重大科學事件的幾位人物。」《自然》特寫部主編Rich Monastersky說。「這十位人物與他們的同事在一系列科學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對致命新冠病毒的測序,領導新冠疫苗的研發,為開創性北極氣候任務的研究人員保駕護航等。」
  • 科學畫:把科學「裱」在畫框裡—新聞—科學網
    …… 科學畫的背後不僅隱含著豐富的知識,更有著有趣而動人的故事。5月18日,「畫框裡的科學——中國科學院首屆科學畫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科學畫作品152幅,所有作品均由中國科學院畫師團隊成員創作。在本次展覽中,能一覽中國第一代到第四代共20位科學畫師的作品。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新聞—科學網
    日本水田國家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所的Masamichi Hayashi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Ivry在屏幕上給志願者們顯示一個灰色的點,並連續掃描了他們的大腦30次。在「適應」階段之後,參與者再次看到灰斑,但時間長短不同。然後,他們估計物體在屏幕上停留了多長時間。 在一些測試中,視覺刺激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長度與適應階段相似。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院博士後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專家組組長為蘇塞克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員包括科學計量學、科研資助、科研政策、學術出版、大學管理等領域的專家,以英國專家為主,也包括個別國外專家。對於從事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性工作的人員,特別要避免根據其論文發表記錄來確定貢獻大小,而是著重考察科研人員通過技術研發解決問題的實力、技術難度和經濟效益。
  •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博主、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科研工作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智力活動。因此論文的品控,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 「大科學」時代的論文品控 塞門扎等不少「大牛」學者造假事件背後,折射的是「大科學」時代的品控問題。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這也是該團隊2015年在《科學》、2017年在《自然》刊登進展後的又一重要突破。 成果競相開花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通過鈣鈦礦光吸收層、電荷傳輸層等半導體材料組成的異質結結構,分離和提取光生電荷,從而實現了光能到電能的轉換。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記者9月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學科組成員。
  • 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年會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新聞—科學網
    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年會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
  • 科學網—2012年生命科學領域博士後最佳僱主排名公布
    美國《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近日評出了2012年生命科學領域博士後最佳工作地點排行榜。
  • 《科學》詳解美國大腦活動圖譜項目—新聞—科學網
    一些神經科學家將數碼成像或者電視篩選技術所存在的問題和正確的解決方法相對比,認為PET和MRI缺乏對細節的描繪,會產生很多模糊的圖像,而將焦點集中於少數的神經元就好像近距離地觀看低像素的照片,失去了整張的畫面。研究者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例如思考和認知產生於這兩個極端之間,需要數千到上百萬不等的神經元參與。現在,研究者還不能對如此大規模的神經元集成活動進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