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8天小長假,除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準備的各種好吃的,家長們的聚會也多了起來。
孩子們也找到機會可以敞開肚皮大吃一頓,螃蟹月餅、雞鴨魚肉之類的高脂肪重鹽份的菜,好不容易放個假,家長不忍心過多管束孩子,就任由孩子吃。
孩子自己不知道克制,就很容易引起積食。
大餐
寶寶積食多因吃東西不自節,或餵養不當,或過食生冷瓜果及難以消化食物,造成食物停滯於腸胃,損傷脾胃形成的。
1、肚子脹,肚子疼
積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肚子脹,而且是在寶寶沒怎麼吃東西的情況下,可能還會伴隨便秘,大便很硬、很臭。
2、飯量變小,胃口不好
寶寶突然胃口變小,對於一些平時愛吃的食物,興致也不高,吃兩口就不願意吃了,那就有可能是積食了。
3、精神不佳,噁心發燒
孩子的健康狀況,很好地體現在了寶寶的精神狀態上,積食的寶寶容易煩躁不安,脾氣比以前大很多,精神也很差。
"肺與大腸相表裡",積食嚴重的話,可能會引起咳嗽,多見夜間和清晨咳嗽,同時伴隨噁心、莫名發燒等症狀。
4、鼻子發青,舌苔變厚
對比健康寶寶與積食寶寶的舌頭,可以發現:
健康寶寶的舌體柔軟、淡紅潤澤,舌面有乾濕適中、淡淡的薄苔,而且口中沒有氣味。
積食寶寶的舌苔會變得發白厚膩,甚至還會有口氣;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氣色,面色發黃;或者鼻翼兩側隱隱發青。
5、睡覺不老實,難入睡
中醫中講「胃不和則臥不安」。
積食的孩子,因為腸胃不舒服,晚上睡覺也不踏實,可能會手腳亂舞、牙關緊咬、不斷翻身;年齡較小的寶寶,可能會因為肚子疼或不舒服而哭鬧不止。
孩子的腸胃道屬於漸進式發展,出生後才會逐漸發育完整,然後趨於完善和成熟。
0~4個月嬰兒
新生兒的腸胃構造,和一般成人的腸胃構造並無太大差異,但不具備那些腸胃中所必需的消化酵素。
所以對出生4個月大前的寶寶來說,喝母乳是最好吸收和消化的營養來源,當出現母乳不足的情況下,才建議使用配方奶。
4個月~3歲嬰幼兒
出生4個月後的嬰兒,腸胃系統開始逐漸成熟,並增加消化酵素的分泌,可以分解大分子食物,例如脂肪、蛋白質、醣類等,幫助腸胃吸收營養。
約莫到2、3歲時,腸胃功能大致發育完全。
所以小孩子的腸胃可以說是處於一個相對脆弱的環境,平常如果沒有護理到位,飲食沒有禁忌什麼的,就很容易出現積食、腹瀉、嘔吐等問題。
所以預防積食,要從調理脾胃開始,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和經脈達到預防的效果。
小兒調理脾胃可以選擇以下推拿手法:
1、摩腹:促進消化,改善寶寶的腸鳴脹氣、口氣酸腐、放臭屁等腸胃問題。
建議操作前將手掌搓熱,睡前搓熱手以空心掌蓋在肚臍上,還有促進睡眠的功效。
2、捏脊:促進脾胃消化,避免腸胃積食。
3、推脾經:如果只做保健,一般用清補法,即來回推。
若是脾胃虛弱,一般用補法,可健脾和胃補氣血;如果小孩有痰、便秘、嘔吐,一般用清法,可清熱利溼、化痰止嘔。
4、按揉足三裡:可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
5、揉胃腧、脾腧、清胃經:消食化滯治疳積 。
以上這幾個穴位還可以根據具體辨證,搭配運內八卦、揉板門、推四橫紋來使用!
推拿可以舒經活絡、調和臟腑陰陽功能、行氣活血等,提高寶寶免疫力、抵抗力,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脾胃虛弱的寶寶,腸胃運化功能也較弱,容易消化不良,食物停滯於腸胃,導致積食,那麼在推拿上就需要以「消食導滯、健脾益胃」為主要治則。
小兒積食可以選擇以下推拿手法:
1、清大腸經: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多用於治療便秘、食積等症。
2、揉板門: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3、順運內八卦:形滯銷食,常用於食欲不振等病症。
4、推四橫紋:四橫紋是改善積食等問題的要穴之一。
5、清天河水:清天河可清熱解表,瀉心火等,為常用小兒推拿穴位之一。
6、分腹陰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於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症。
7、摩腹: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於防治腹痛、腹脹、便秘、疳積等症。
8、揉足三裡:足三裡為人體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裡可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對於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積不化有調理作用。
「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要預防寶寶積食的問題,控制寶寶的飲食很關鍵。
晚上最好不要讓寶寶吃太飽,因為晚上胃蠕動得慢,消化能力比白天弱,吃得過飽容易積食。
早上和中午寶寶剛睡醒時,30分鐘內最好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到正常需要一定的時間。
除了飲食,還可以帶孩子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例如飯後散步消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