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貝魯特發放物資,很多人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

2020-12-12 新京報官微

當一輛載滿愛心包裹、貼著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到達烈士廣場時,幾十個難民湧上前,將車圍住,「他們在歡呼,我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中國』,還有人一直在鼓掌。」

文1534字,閱讀約需3分鐘

新京報記者 劉瑞明 實習生 高欣然 編輯 王煜 校對 吳興

貝魯特發生爆炸後的第11個小時,中國留學生海小寧和同學從的黎波裡趕到現場。

在離爆炸港口1公裡處的烈士廣場上,海小寧發現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於是,兩人決定將一家基金會捐贈的愛心包裹,拿到廣場上來發放。

當一輛載滿愛心包裹、貼著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到達烈士廣場時,幾十個難民湧上前,將車圍住,「他們在歡呼,我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中國』,還有人一直在鼓掌。」海小寧回憶。

━━━━━

600個愛心包裹

5日凌晨5點,爆炸發生後的第11個小時,一通電話叫醒海小寧。

原來是一家基金會招募志願者,去幫助貝魯特無家可歸的人。「我當時爽快地答應了,因為我覺得當地難民本來就多,這下更需要我們的幫助了。」海小寧說。

海小寧和同伴從的黎波裡大學出發,開車前往貝魯特。兩小時後,兩人到達了爆炸中心的港口。

看到昔日熟悉的港口變成廢墟,海小寧心情沉重。

在離港口1公裡處的烈士廣場上,兩人發現很多無家可歸的人,「他們三三兩兩坐在廣場上,有的是家裡房屋倒塌了的人,有的是難民,估計有1000多人。」海小寧回憶。

▲志願者們給難民分發愛心包裹 。

海小寧介紹道,因為疫情期間很多人囤食物,物資本就緊缺,再加上發生爆炸的港口是當地最主要的港口,而黎巴嫩不少食材都是進口的,爆炸過後物資更匱乏,「現在當地的超市很多都空了。」

於是,海小寧和同學決定在烈士廣場發放物資。兩人立馬聯繫在貝卡谷地的兩位朋友,幫忙尋找物資和卡車。

最終,一家基金會提供給海小寧2000多美金的捐贈。利用這筆錢,兩人準備了600個愛心包裹:每個包裹裡有6個長條麵包、10個阿拉伯大餅、1瓶礦泉水和1袋壓縮餅乾。

當地時間6日下午5點,滿載愛心包裹、貼著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到達烈士廣場。

━━━━━

「難民看到我們時在歡呼」

海小寧回憶,當綠皮卡車剛停靠在廣場,幾十個難民就湧上前將車圍住,「他們在歡呼,我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中國』,還有人一直在鼓掌。」

▲懸掛有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

越來越多的難民聞聲而來。海小寧說,有的人已經好幾天沒吃飯,怕輪不到自己,不斷往前擠。當地的幾名大學生前來幫忙維持秩序,在車周圍圍成了「人牆」,告訴大家排好隊。

秩序穩定後,兩位志願者在車廂裡把一袋袋愛心包裹遞給車外的海小寧,再由海小寧遞給難民。

海小寧回憶,遞給難民愛心包裹後,「有人雙手合併跟我點頭,用阿拉伯語說謝謝,有人還向我鞠躬,還有人說了句『中國』,然後比了個大拇指,還有信徒跟我說『上帝保佑你們』。」

兩小時後,600個愛心包裹全部發放完畢。

海小寧和同伴並不是烈士廣場上唯一的志願者團隊。當時,身邊還有十餘個公益組織在發放物資。有的支好帳篷、擺個桌子,在發放食物、錢或者口罩;有的在提供工具,呼籲難民清掃道路上的玻璃碎片。「廣場像是個巨大的慈善機構,感受到了當地人的團結。」海小寧說。

一名當地誌願者告訴海小寧,他們從早上五、六點就開始清理街道上、房屋裡的玻璃碎片和散落在地上的垃圾,一直清理到七、八點的時候才回家,其間都沒有吃東西。

位於貝魯特市中心的烈士廣場是當地有名的休閒場所。海小寧說,這個廣場曾經是一個讓人感到歡樂的地方,聖誕節會擺滿聖誕樹,當地人會來廣場上一起慶祝,「但現在它讓人感受到的是苦難。」

海小寧說,黎巴嫩是他的第二故鄉,當地人的熱情好客,讓海小寧對這片土地有很深刻的感情,「有時候出去吃飯會遇到給我們請客的人,說我們是來自中國的客人,理應給我們請客。」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黎巴嫩人的善意,海小寧說,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回饋他們。

值班編輯 吾彥祖

相關焦點

  • 對話黎巴嫩中國志願者:兩天一夜,6人給災民發了600份物資
    25歲的馬裕銘是黎巴嫩的黎波裡大學大三阿語系的中國留學生,也是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的志願者。但貝魯特處於一片混亂,很難有序做事。到當地後,我們是外國人,在本地做事可能會不太適用於本地人習慣。我們就找了4位阿拉伯志願者,他們是基金會曾援助過的敘利亞難民,20多歲的小夥子。聽聞要為貝魯特居民發放物資,4個人特意從130公裡以外的黎敘邊境,開了3個小時的車趕來。他們是阿拉伯人,也了解阿拉伯人處事方式,這樣才可以把事情做好。
  • 中國駐奧克蘭總領館向留學生發放第一批防疫物資
    為緩解同學們防疫之急,考慮到奧克蘭是紐西蘭疫情最為嚴重地區、當地防疫物資匱乏、國內物資一時不能到位的情況下,駐奧克蘭總領館不等不靠,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廣泛發動多方資源積極為留學生籌措防疫物資,在駐紐西蘭使館和中國建設銀行紐西蘭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籌集到首批3萬個醫用口罩。
  • 在巴黎說阿拉伯語
    去之前就聽說法國人的英語不怎麼樣,我很是擔心怎麼交流和解決衣食住行問題。    好在下飛機、過海關、取行李都是標準流程,一切順利。在巴黎奧利機場接我的中國朋友當晚非要請我吃晚飯,而且說是一家他一直很中意的義大利餐廳,菜品很地道,很義大利。由於盛情難卻,也擔心自己因為語言障礙而沒辦法解決在法國的第一頓飯,加之很想嘗嘗正宗的義大利菜是什麼味道,所以就和朋友興致勃勃地一起去了。
  • 想了解中國風土人情?用阿拉伯語展開一場「接地氣」之旅
    一起用阿拉伯語展開一場「接地氣」之旅讓世界觀眾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01《記住鄉愁》一村一傳奇,一鎮一味道。在這部紀錄片裡,沒有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沒有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有的是中國不尋常的鄉鎮之美。中國的村莊不僅承載著鄉愁,更孕育著文化。我們在用阿拉伯語對各個城鎮進行介紹的過程中,也能讓世界範圍內更多的觀眾了解我們的民風民俗、人文精神,進而了解到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02《路見西藏》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是許多旅行愛好者必打卡的地方。紀錄片《路見西藏》講述了近二十位西藏人與公路的故事。
  •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舉行留學生應急防護物資「健康包」發放儀式
    人民網雪梨3月30日電 (王泉驕)據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網站報導,3月27日下午,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舉辦「情系留澳學子 祖國在你身邊」留學生應急防護物資「健康包」發放儀式。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現場向澳首都地區學聯代表、公派生代表和小留學生代表贈送了「健康包」,並視頻連線北領地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孔院負責人和留學生代表,對他們的健康和防疫情況表示關心和慰問。成競業表示,當前全球疫情持續蔓延,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關心海外留學人員的安全和健康。習近平主席最近再次強調「要加強對境外我國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導和支持,做好各項工作,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阿拉伯語的文化危機:捲土重來的東方主義
    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現在在阿拉伯國家的官方電視臺所看到的節目,阿拉伯國家政治領導人發表講話等等都使用的是標準語。絕大多數報紙和文學作品也都是用標準阿拉伯語寫作。因此,有些人又將現代標準阿拉伯語稱之為標準阿拉伯書面語,或者新聞阿拉伯語。不管是在中國、歐洲國家還是美國,這種方言和標準語的區別都在阿拉伯語的訓練中被保留了下來。絕大多數的阿拉伯語訓練是以標準語為基礎,輔以一定的方言訓練。
  • 【七七阿語】在美國和在中國學阿拉伯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8. 但都沒有關係因為你已經愛上了這個語言的一切:那些很棒的人、很棒的美景和古老的傳統都遠勝過一切膚淺的偏見,喔,除了水煙。。。 但你的阿拉伯朋友明白你電話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默罕默德和艾哈邁德。。。
  • 中國駐蘇丹使館再次向在蘇留學生發放防疫物資「健康包」
    每經編輯:張喜威據中國駐蘇丹大使館,8月15日,駐蘇丹使館向近200名在蘇中國留學生發放防疫物資「健康包」。這批「健康包」含一次性醫用口罩、KN95口罩、消毒溼巾、連花清瘟膠囊和防疫知識手冊。蘇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駐蘇丹使館高度重視在蘇留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協調各方力量,積極籌措物資,在疫情期間向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發放四批防護用品和抗疫物資,深受僑胞歡迎。
  • 阿拉伯語版中國電視劇《父母愛情》
    人民網開羅1月20日電(記者韓曉明)當地時間20日晚間,阿拉伯語版中國電視劇《父母愛情》暨《你好,中國》埃及開播儀式在開羅舉行。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埃及廣播電視聯盟主席伊薩姆·埃米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臺長胡邦勝、埃及國家電視臺臺長馬吉迪·拉欣出席開播儀式。
  • 中國駐雪梨總領館向中國留學生發放「健康包」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駐雪梨總領館向中國留學生發放「健康包」中新社雪梨4月10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駐雪梨總領館10日向領區內中國留學人員發放「健康包」,希望給大家帶來信心和力量,給大家平安留學增添一份保障。
  • 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為中國留學生發放防疫「健康包」
    圖片來源: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微信公眾號中國僑網3月31日電 據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微信公眾號消息,3月30日,駐紐約總領館舉行「健康包」發放儀式,總領事黃屏大使為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葉史瓦大學、佩斯大學、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朱莉亞學院、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城市學院的留學生代表發放「
  • 駐芬蘭使館向中國留學生發放「健康包」
    中新網4月13日電 據中國駐芬蘭大使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4月10日,駐芬蘭使館向在芬中國留學生發放第一批「健康包」。在簡短的儀式上,陳立大使表示,目前疫情在芬蘭等全球各地持續蔓延,黨和政府非常關心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安全和健康。
  • 駐澳大利亞使館向首都坎培拉中國留學生發放「健康包」
    ,並現場發放部分「健康包」物資。王公使一行分別在兩校的公共教學區、宿舍區看望留學生代表,向大家轉達成競業大使的關心和慰問。王公使表示,駐澳使領館高度重視在澳中國公民特別是留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使領館通過多種渠道密集做工作,切實保障在澳中國留學生的健康安全和合法權益。此前使館自行籌集一批醫用口罩,發放給使館領區留學生。
  • 在埃及學習阿拉伯語
    但她努力克服困難,慢慢開始嘗試用阿拉伯語和同學交流,當地同學也很熱心地幫她指路,還告訴她去金字塔、尼羅河等景點的路線。她說:「當地有一句話叫做『喝了尼羅河的水,還會再回來的』,我不僅喝了尼羅河的水,還暢遊了尼羅河。我想以後回國了,也一定會再回到埃及這個可愛的地方。」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 中國駐泰國使館向在泰留學生發放第二批「健康包」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駐泰國使館向在泰留學生發放第二批「健康包」中新社曼谷4月29日電 (趙婧楠)中國駐泰國大使館29日舉行第二批「健康包」發放儀式,繼續向在泰中國留學生、漢語教師發放5000個防疫「健康包」。
  • 雪中送炭 中國駐泰使館為留學生發放防疫「健康包」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隨著泰國疫情日益嚴峻,部分在泰中國留學生面臨防護物資尤其是口罩難以購買的實際困難。駐泰使館在泰國抗疫物資普遍緊缺的情況下,為留學生緊急籌措了4萬隻口罩和部分消毒洗手液等首批物資。
  •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為在泰留學生發放「健康包」
    隨著泰國疫情日益嚴峻,部分在泰中國留學生面臨防護物資尤其是口罩難以購買的實際困難。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在泰國抗疫物資普遍緊缺的情況下,為留學生緊急籌措了4萬隻口罩和部分消毒洗手液等首批物資。3月27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楊欣向留學生代表發放了含有《海外留學人員防疫指南》和口罩的「健康包」,移交使館籌措的防疫物資,並與同學代表親切交流。
  • 學阿拉伯語,到底是怎樣一種體驗?
    要是在幾年前,被問及大學專業,可能都回含糊的回答「學外語的」,若被深究得知我學的是阿拉伯語,多半人會露出驚奇的表情。在「一帶一路」倡議被提出之前,學習大多數人對學阿拉伯語和一切阿拉伯相關事物的感覺是「神秘的」、「罕見的」、「沙漠的」以及「那地方總打仗,危險」。
  • 中國留學生的溫馨「避風港」
    中國留學生在「避風港」的溫馨生活9月3日中午,中國留學生李奕萱在中國鐵建國際集團北非區域公司駐地吃過豐盛的中餐,和其他20名暫留在此的中國留學生啟程出發,登上回國的飛機,離開這個169天來,與鐵建國際北非區域公司攜手抗疫,守望相助的「避風港」。
  • 小語種專業:阿拉伯語
    阿拉伯語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拼音文字,從它三千多年前產生之日起就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語法複雜和句子「冗長晦澀」是阿拉伯語的一大特點。阿拉伯語由28個字母組成,而每個字母根據不同的發音符號又要發出12個不同的音,屈指算來,這28個字母的全部發音竟有33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