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輛載滿愛心包裹、貼著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到達烈士廣場時,幾十個難民湧上前,將車圍住,「他們在歡呼,我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中國』,還有人一直在鼓掌。」
全文1534字,閱讀約需3分鐘
新京報記者 劉瑞明 實習生 高欣然 編輯 王煜 校對 吳興
貝魯特發生爆炸後的第11個小時,中國留學生海小寧和同學從的黎波裡趕到現場。
在離爆炸港口1公裡處的烈士廣場上,海小寧發現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於是,兩人決定將一家基金會捐贈的愛心包裹,拿到廣場上來發放。
當一輛載滿愛心包裹、貼著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到達烈士廣場時,幾十個難民湧上前,將車圍住,「他們在歡呼,我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中國』,還有人一直在鼓掌。」海小寧回憶。
━━━━━
600個愛心包裹
5日凌晨5點,爆炸發生後的第11個小時,一通電話叫醒海小寧。
原來是一家基金會招募志願者,去幫助貝魯特無家可歸的人。「我當時爽快地答應了,因為我覺得當地難民本來就多,這下更需要我們的幫助了。」海小寧說。
海小寧和同伴從的黎波裡大學出發,開車前往貝魯特。兩小時後,兩人到達了爆炸中心的港口。
看到昔日熟悉的港口變成廢墟,海小寧心情沉重。
在離港口1公裡處的烈士廣場上,兩人發現很多無家可歸的人,「他們三三兩兩坐在廣場上,有的是家裡房屋倒塌了的人,有的是難民,估計有1000多人。」海小寧回憶。
▲志願者們給難民分發愛心包裹 。
海小寧介紹道,因為疫情期間很多人囤食物,物資本就緊缺,再加上發生爆炸的港口是當地最主要的港口,而黎巴嫩不少食材都是進口的,爆炸過後物資更匱乏,「現在當地的超市很多都空了。」
於是,海小寧和同學決定在烈士廣場發放物資。兩人立馬聯繫在貝卡谷地的兩位朋友,幫忙尋找物資和卡車。
最終,一家基金會提供給海小寧2000多美金的捐贈。利用這筆錢,兩人準備了600個愛心包裹:每個包裹裡有6個長條麵包、10個阿拉伯大餅、1瓶礦泉水和1袋壓縮餅乾。
當地時間6日下午5點,滿載愛心包裹、貼著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到達烈士廣場。
━━━━━
「難民看到我們時在歡呼」
海小寧回憶,當綠皮卡車剛停靠在廣場,幾十個難民就湧上前將車圍住,「他們在歡呼,我聽到他們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喊『中國、中國』,還有人一直在鼓掌。」
▲懸掛有中國國旗的綠皮卡車。
越來越多的難民聞聲而來。海小寧說,有的人已經好幾天沒吃飯,怕輪不到自己,不斷往前擠。當地的幾名大學生前來幫忙維持秩序,在車周圍圍成了「人牆」,告訴大家排好隊。
秩序穩定後,兩位志願者在車廂裡把一袋袋愛心包裹遞給車外的海小寧,再由海小寧遞給難民。
海小寧回憶,遞給難民愛心包裹後,「有人雙手合併跟我點頭,用阿拉伯語說謝謝,有人還向我鞠躬,還有人說了句『中國』,然後比了個大拇指,還有信徒跟我說『上帝保佑你們』。」
兩小時後,600個愛心包裹全部發放完畢。
海小寧和同伴並不是烈士廣場上唯一的志願者團隊。當時,身邊還有十餘個公益組織在發放物資。有的支好帳篷、擺個桌子,在發放食物、錢或者口罩;有的在提供工具,呼籲難民清掃道路上的玻璃碎片。「廣場像是個巨大的慈善機構,感受到了當地人的團結。」海小寧說。
一名當地誌願者告訴海小寧,他們從早上五、六點就開始清理街道上、房屋裡的玻璃碎片和散落在地上的垃圾,一直清理到七、八點的時候才回家,其間都沒有吃東西。
位於貝魯特市中心的烈士廣場是當地有名的休閒場所。海小寧說,這個廣場曾經是一個讓人感到歡樂的地方,聖誕節會擺滿聖誕樹,當地人會來廣場上一起慶祝,「但現在它讓人感受到的是苦難。」
海小寧說,黎巴嫩是他的第二故鄉,當地人的熱情好客,讓海小寧對這片土地有很深刻的感情,「有時候出去吃飯會遇到給我們請客的人,說我們是來自中國的客人,理應給我們請客。」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黎巴嫩人的善意,海小寧說,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回饋他們。
值班編輯 吾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