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因為《易經》而成就的傑出人物真是太多了。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等等他們精通《易經》。
很多歷史上的大家也對《易經》有很高的評價,像醫聖孫思邈就說:「不知易,無以言太醫。」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也說過一句話:「不知易,不可為將帥。」
這一句話可以擴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無以言軍事」,「不知易,無以言外交」,「不知易……
中國人經常來看人,看人的氣質,看人的內心表現在形體的象《周易》中的象,來看這個人的內心,來確定他到底值不值得交往等等。
易經提示:走路時有這4種表現的人,往往沒啥真本事,沒必要深交
易經裡有一個「識人術」
一個人,走路的姿勢,會暴露出他的內心活動和人生狀態。從走路的姿勢看人,從古至今都是識人術的重要內容,如何識人?走路的姿勢不可不看,看人,一看一個準。
1、走路沉穩如負重物
如果一個人走路腳步很重,無論快慢,一步一個腳印。其性格比較穩重,做事有條不紊,有著自己的思想,經常未雨綢繆,做到有備無患。
比較信守承諾,講義氣,待人如己,與這種深交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2、走路像做賊
走起路來東張西望,還偶爾回頭向後的人,像做賊一樣,天性較多疑,此類人心計深沉,城府太深。這種人可能會在某個領域成就大事,但是這種人幾乎沒有幾個真正交心的朋友,至於原因,大家都懂。
3、疾步前行,急匆匆
走路急急忙忙,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做事馬馬虎虎,大手大腳,他們性格比較浮誇,幹啥事難以踏下心來,所以這種性格也表現在做事上,他們做事往往會中途而廢,不能堅持到最後,終究是碌碌無為,奔波一生。
這樣的人精力比較旺盛,但是對生活比較焦慮,適當的時候放慢腳步其實也是一種提升和進步,有時候太過於匆忙,做事情難免會出現紕漏,所以放慢腳步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4、走路如軍事步伐的人
走路如同上軍操,步伐齊整,雙手有規則性擺動,在有些人看來非常做作,但他們卻感覺那樣協調。這種人內心較為強大,對自己的信念非常專注,他們選定的目標一般不會因外在環境和事物的變化而受影響。
這類人如果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一定收效頗豐,因為他們對事業的執著是其他類型的人不可比擬的。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一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徵和特點,單拿走路姿勢這件事來說,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狀態和姿勢也是不同的。
一個人只有提起氣才能提起腳,改變習慣要從改變精神狀態和言行舉止做起。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
《論語》?《道德經》?《詩經》?全錯了!
答案是《易經》。
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不然孔子為何如此用功去讀《易經》。
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易,就是變化。
一切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調和,宇宙變化,人生處世哲學。
《易經》到底有多神呢?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馬雲則認為,職場人都該去《易經》裡拜拜師;還有人說,看懂《易經》,何愁看不透人心?
「成事者,無不讀《易經》。」
無論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你都能從其中汲取你需要的「變化心法」。
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你所需要的「成長心法」。
讀懂了《易經》,也就讀懂了最高級的為人處世:「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對朋友太客氣,反而會讓關係疏遠;「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才能沒有禍患......
《易經》可以啟迪智慧,提供關鍵時刻的破局之道:處於逆境中,我們會明白「否極泰來」;生活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我們會知道「有損有益」......
有很多朋友都想要一本《易經》但是這是古文,裡面的八卦什麼的都看不懂。閱讀文言文必備的是什麼?白話翻譯啊。想看的朋友,我這裡有一個不錯的推薦。
64卦中有64個驚人的智慧。這本書想做的就是讓人們能真正讀懂《易經》,它運用一種全新、生動的現代圖解方式,第一次化繁為簡,將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易經》變得通俗化,讓《易經》的內容更新鮮,和讓人更容易理解。
不僅如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易經》的六十四卦不如《易經》的起源更有趣。因此在解讀六十四卦之前,本書還用了200多頁的篇幅介紹《易經》的歷史,包括與其有關的人物、典故、神話故事、理論學說。
本書現在只要45元,想要的購買的朋友,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可以直接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