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瓶子」與古人的燒瓷智慧

2020-12-17 和訊科技

  「可能是看得多看習慣了,我覺得這個大瓶子挺好看的!」前幾天在故宮辦公區,記者見到了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苗建民研究員。他平時很少看電視,如果不是記者採訪,他還不知道自己一直挺關注的「各種釉彩大瓶」已經成了網紅。

  現在網上有很多這件各種釉彩大瓶的圖片。但注意了,大部分都是高仿的「李鬼」,並非故宮博物院所藏正品。

  苗建民親切地把這件「瓷器之母」叫作「大瓶子」。

  乾隆年間的「爐火純青」

  琺瑯彩、金彩、鬥彩、粉彩、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大瓶子是一件前人已有工藝的集大成者。但苗建民還是用四個字總結它的「開創性」——爐火純青。

  研究故宮琉璃瓦時,苗建民發現乾隆年間的琉璃瓦不剝釉。「現在可以在實驗室測出這些琉璃瓦胎釉的熱膨脹係數,測出胎體的吸水率,但當時的匠人怎麼知道、又怎麼控制這些參數?」添柴加火燒窯的年代,能工巧匠全憑薪火相傳的經驗。

  「北宋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大瓶子仿了4個,為什麼說仿呢?」苗建民解釋,皇帝的偏好決定該朝御窯瓷器的特點,在這種變換中,靠經驗相授的技藝動蕩的歷史年代裡很容易失傳。就算乾隆年間燒瓷整體水平再高,想還原北宋的技法和工藝,用料、配方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相同,所以只能模仿個大概齊。

  看大瓶子「頸部」乾隆風格的青花和「臀部」的仿永宣青花。永宣青花指明永樂、宣德兩朝燒造的青花瓷,青花用料與紋飾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永宣青花的用料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含鐵量高,易暈散,易形成鐵斑。」苗建民介紹,大瓶子用的是乾隆年間的浙料,仿永宣青花這部分能明顯看到人為施塗出的鐵斑效果。

  「既然是每種技法挨個炫,為什麼用了兩種青花?」記者想不通裡面的邏輯。

  「這你得問乾隆了,恐怕還是為了追求永宣青花的韻味吧!」苗建民表示。

  正如《國家寶藏》節目介紹,大瓶子燒成是個奇蹟。要問這17種釉彩哪種最難燒,可是為難苗建民,「每種都夠難的,單燒的話都會伴隨一定量的殘次品。」那麼把17種釉彩在一個瓶子上燒成,用排列組合算一算就知道燒出來有多難。大瓶子的驚世駭俗就在於,它記錄了乾隆年間景德鎮匠人爐火純青的燒瓷技藝。

  工藝順序難以逆推

  17種釉彩讓人眼花繚亂,這個難燒的大瓶子到底怎麼燒出來的、先燒什麼後燒什麼?

  苗建民說,大瓶子用的泥料是瓷石加高嶺土,因為高嶺土富含三氧化二鋁,耐高溫性好,所燒器物不易變形。這種二元配方在景德鎮自元代開始,明清時期一直沿用。燒制順序是先施各種顏色高溫釉,在1250—1300℃左右燒成,然後再上彩繪,在800—850℃左右低溫烘燒。「所以燒制的過程一定是從高溫到低溫,至少燒兩遍。」

  瓷器釉彩種類繁多,每個種類中又有許多品種,有釉上彩,即在已經燒好釉的瓷器上彩繪,再低溫烘燒,包括鬥彩、五彩、粉彩、素三彩、琺瑯彩等;有釉下彩,即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包括青花、釉裡紅等;鬥彩則是在釉下用鈷料勾勒出紋飾的輪廓,在釉上加以彩繪,集釉下彩和釉上彩於一體;還有各種顏色釉,如青釉、白釉、藍釉、黑釉、黃釉、紅釉等。

  至於到底燒了多少遍,苗建民表示,現在難以準確判斷。宋代官窯瓷器和哥窯瓷器均為經多次施釉多次燒制而成,大瓶子上的仿官釉和仿哥釉,是否也是如此,是很難逆推回去的。就算按記者假設的,打碎瓷器分析瓷片也做不到(當然就算可行也不能這麼做)。「燒的過程中,釉已完全熔融為一體了。」窯址出土的半成品,常常可作為古陶瓷科技工作者揭開此類謎團的鑰匙。

  精湛技藝難再現

  長期以來,古陶瓷界普遍認為,故宮陶瓷館裡這個大瓶子是孤品,傳世僅此一件。

  2014年,在美國拍賣會上拍賣的清乾隆御窯各種釉彩大瓶,打破了這種平靜。

  苗建民說,關於這件東西「對不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這件大瓶子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的相似性達99%,確為一對「兄弟」。又因它首次露臉是在1964年,故絕非近些年燒制的贗品。但也有專家認為,或許它是民國年間的仿品。

  不過,江湖上到處是大瓶子的身影。

  仿品那麼多,大部分都是一眼假。在技術水平已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仿出一模一樣的大瓶子?

  答案是非常困難。這與乾隆年間技藝再精湛,仿北宋名窯也只能仿個大概齊是一個道理。即使我們現在可以精準控溫,可以用分析化學幫助配比釉料彩料。還是前面說過的,時過境遷,很多條件難以再現,加上工匠技藝的失傳,就更難以實現了。

  還有一個關鍵:瓷母的橫空出世,是舉國之力、不惜成本地給乾隆皇帝燒出了這麼一件瓷器。

  所以,建議大家不妨挪步故宮陶瓷館,真正看過大瓶子,再評價乾隆爺的審美也不遲。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亂晃,閃著智慧的光
    中國古人也發出過「學然後知不足」的感慨。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他接觸的領域就越廣闊,疑問也就越多。這也從另一個面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亂晃。01最初提出「不恥下問」的是孔子,而孔子有次就拜小孩子為師。
  • 馬未都有個南宋小瓶子,平時壓箱底,拿出來也是愛不釋手
    馬未都有個南宋小瓶子,平時壓箱底,拿出來也是愛不釋手 馬未都有不少寶貝,都是我們很難看到的寶貝。馬未都就有個南宋的小瓶子,平時是壓箱底的,拿出來也是愛不釋手。或許,這就是收藏的樂趣,可以通過文物看到近千年前南宋人的生活狀態。馬未都的這個瓶子有什麼神奇之處?
  • 令科學家頭疼的「夏造冰」,我國2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做到了!
    古人的智慧總是讓我們大感驚嘆,每當科學家出土一些精美文物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非常驚訝,古代人並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是通過什麼力量創造出如此精美的物品的呢?別看現在人類已經進入到21世紀了,但是有一項技術仍然讓很多國家頭疼,那就是夏造冰。
  •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中國古人給我們留下很多,除了千年的文化,寶貴的文物,還有很多民間的習俗。都說中國人迷信,但古人的很多做法,都是很講究的,也不全是迷信。
  • 我要讀讀《增廣賢文》,古人智慧高深,裡面的大實話太多了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容易被誤解,甚至會懷疑古人是要教人做惡人嗎?我看,不是吧。儒家學說裡更注重和諧,天人合一等等理念,所以,絕對是不會教人向惡的。那為什麼要這樣說?事物並不是都只有兩面性,並不是非黑即白、非美即醜、非高即矮。
  • 古人如何驅蚊?別小看古人的智慧,蚊香就來源於他們
    那在沒有蚊香、電蚊香液的古代,古人是不是沒有辦法趕蚊子了呢?當然不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用的蚊香,其實根本來源就是古人的驅蚊妙計哦!古人也深受蚊子困擾《憎蚊》:"擾擾萬類殊,可憎非一族。"哪怕是文雅的古人,也難以免俗,甚至忍不住寫詩來抨擊蚊子的「惡行」。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明代大才子馮夢龍曾在《智囊全集》中寫下這麼一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句話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可是有些古人偏偏喜歡"觀人":觀人於酒後、觀人於忽略、觀人於臨財臨色。通過這些細枝末節,來預測一個人未來的走向。《智囊全集》中也有一些觀人的方法,被曾國藩拿來運用,晚年時著成一本《冰鑑》來指導後人如何"觀人"。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1、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  「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 向古人學習「健康宅」
    或許,大家可以向智慧的古人學習一下,如何在家當一個「健康宅」。    在遙遠的古代,古人們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平板電腦,也難以出遠門旅行,那麼,他們在家時到底在做些什麼呢?查閱史料可知,我們聰慧的先人有很多辦法能讓無聊的「宅」家生活變成詩一般的日子。    在古代,人們一般會選擇健身和靜心兩種方式來打發時間。投壺遊戲就是其中一種。
  • 淺淡古人養魚的五法,佩服古人的智慧,無法複製的古法養魚
    古人是如何養魚的了?在遙遠的古代沒有任何過濾措施的情況下,為什麼魚缸那麼清澈,魚兒那麼活潑呢?我們今年就來淺聊一下古人養魚幾個特點。探古人養魚的五點技巧第一點:魚缸的選擇。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人的魚缸都是非常大的魚缸。
  •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文/錦老師講歷史 圖/網絡前幾天,在抖音上有刷到papi醬的一條視頻,她在視頻中吐槽媽媽的俗語,看似吐槽,實則是秀了一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而古人留下來的俗語或者成語也不一定就是針對某一件事的,我們要善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講的是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
  • 故宮三大殿那麼大,為何沒種一棵樹?了解真相後,對古人智慧稱讚
    故宮的三大殿那麼大,為什麼不種樹呢?了解真相後,對古人的智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稱讚,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出行次數也頻繁,我國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景點多樣,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遊玩,尤其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和歷史遺蹟,讓我非常著迷。
  • 古人打井時,為何會放只烏龜到井裡?不得佩服古人的智慧
    其實這是古人智慧的體現。眾所周知,古人們都是較為封建迷信的,在人類流傳的神話當中,有一種神獸的原型就是烏龜,這種神獸叫作玄武,代表五行中的水,象徵了長壽和源源不斷。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古代戰爭頻發,動亂時期,兩國士兵常常會在對方的補給中下手腳,例如水和糧食。
  • 這些滋養了古人的成語智慧,也定能啟迪你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中國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登堂入室:竟是學習的智慧!孔子的弟子仲由擅長彈瑟。
  • 全是古人的智慧!
    全是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有人說過:今天有很多科學成就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之上得到的,那麼多的智慧,如此多的古人,肯定有大家不知道的那些智慧結晶,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句話,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這句話叫做「野花進房,家破人亡」,這句話如此嚴重,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難道,一朵「野花」帶來的能有這麼嚴重的下場嗎?
  •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嫖娼對於富人來說只不過是飯後娛樂而已,但對於下層黎民百姓來說卻是沾之就要家破人的大害。說如果不幹壞事,就不要到那場合,免得耳濡目染,也染上了壞習慣。
  • 荀子一句警世格言,道盡實踐的重要性,學習古人的智慧
    我們今天來看一下荀子的一句警世格言,荀子的這句話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用質樸通俗的話表達出深刻的道理,一起來學習這位古人的智慧。智慧先簡單介紹一下荀子這個人。荀子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出生在戰國末期的趙國,他提出了很多先進的教育思想,對儒家思想也有傳承和發揚,提出過很多深刻的道理,他的學生也很有名氣,比如韓非和李斯,可見荀子的影響之大。在荀子眾多經典的言語中,挑選了一句來品讀,這句話出自《荀子》的「勸學」:
  • 古人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啥意思?老俗語中深藏大智慧
    《智囊全集》這本書是古代俗語的突出代表,其中收錄了很多古代的智慧故事,更是很多名人的必讀之書。古人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啥意思?老俗語中深藏大智慧。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通常都會「恨鐵不成鋼」,古人也曾「千錘百鍊」才能打造一口好鋼。所以「男無性如鐵」的意思是說,一個男人要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性格,要像鋼一樣堅韌,同時要志存高遠,性格獨立,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打出一片新天地。如果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人生也不會有什麼起色,自然被人指責為鐵一樣的性格了。
  • 在文化遺產中尋覓古人「治水智慧」
    千年以來,中國古人在規劃城市、修造橋梁、興建各種公共建築時,就充分考慮到防洪排澇的功能。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尖尖的分水墩,化解洪水威力蘇州城南澹臺湖與運河交匯處,長達三百多米的寶帶橋如長虹臥波,53個橋孔倒映在水中,瀟灑而又飄逸。
  • 以古鑑今——感悟古人的教育智慧
    悠悠中華五千年,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耀眼的智慧,神奇的四大發明,意境優美的詩詞歌賦,氣勢磅礴的宏偉建築……無一不值得我們為之自豪!而關於教育,古人也有一套充滿智慧的教育方法,時至今日,依然擁有其深厚的借鑑意義。今天,我們就來以古鑑今,感悟古人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