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膽小怕生,並不是所謂的靦腆內向,可能是由於這三點所致

2021-02-08 萌娃兒baby

膽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忽視的一個特質。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膽小無非是「認生」,「不是自來熟」等等,等到長大之後就會變好。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接觸的事物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儘早幫助他們克服膽小的性格,只會讓他們在日後的生活中對於陌生事物更加畏懼。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體驗,孩子因為怕黑,所以總是不願意獨自睡覺,一定要開著燈或者拉上爸爸媽媽。如果家長要求孩子一定要獨自睡覺,孩子就會大哭大鬧。除此之外,孩子在平時遇到其它親戚朋友需要打招呼的時候,也會表現得格外靦腆。

不僅不會問號,而且還會表現得非常侷促,總想躲在父母身後。這些看似有些「內向」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在遇到自己所畏懼的事物時表現出的一種抗拒。孩子會因為膽小而放棄很多他們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久而久之,這種膽小的性格磨滅的不僅是他們原本健康的性格,還會磨滅他們的自信。

實際上,孩子膽小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這種缺失的安全感與父母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孩子為什麼會形成膽小的性格

1.經常受到父母的恐嚇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真正害怕老虎的是那些已經有生存經驗的老牛。一個孩子在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時候總是不會有什麼畏懼感,只有在父母的教育下,他們才知道哪些事情是可怕的,哪些事情是危險的。

愛迪生說過,教育之於心靈,猶雕刻之於大理石。

有些父母深知一件事物的可怕性,為了避免孩子接觸,他們就會將事物的恐怖程度放大。這種恐懼從小在根植在孩子心中,在他們長大後,便難以再改變。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是積極的,但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在平時的教育中,他們更多的是在傳達一些消極的情緒。孩子深受這種情緒的困擾,缺乏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又怎麼能變得積極樂觀呢?

2.孩子不能理性地表達感情

其實只要可以直面內心所恐懼的事物,那麼就有很大機率可以消除這種恐懼。但很多孩子並不能很好地形容自己所畏懼的事物,尤其是一些個性內向、敏感和細膩的孩子在表達方式上也會比較特殊,他們可能並不擅長語言表達,所以有很多他們內心的所觀所想並無法順利的表達給身邊人。

無論是喜悅、難過還是恐懼,他們或許表現得並不明顯,父母有時候也並不明白孩子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因此就會造成孩子無法直面恐懼,父母也無法消除孩子的恐懼。

3.父母溺愛所致

很多父母都無法正確地了解到愛和溺愛的不同,因此總會將兩者混淆。但經常受到溺愛的孩子總是會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溺愛是一種不科學的關愛與保護,它會讓孩子沉浸在一種虛偽的假象中,無法正確認識自我,也無法對周遭的事情做出正確判斷。

受到溺愛的孩子會更害怕和陌生人相處,更害怕脫離舒適圈,也更害怕別人的批評和否定。所以,孩子偶爾感覺到的挫折和失敗其實更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刻意地抹殺挫折和失敗只會讓孩子無法認清自己和現實。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性格

1.培養孩子獨立

父母應該對孩子有所保護,但卻不是全方位的保護,適當的讓孩子多嘗試一些事情,對於他們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家長一概不予以插手,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膽量和自信。儘管父母們可以相對地給予孩子一些保護,但是孩子們終究有一天需要自我獨立。

如果父母的保護阻擋了孩子前進的道路,那麼勢必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

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2.充實兒童的心靈

充實孩子的內心,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家長要陪著孩子多體驗一些生活。在周末可以陪著孩子出去遊玩,在平時可以陪著孩子做閱讀或者共同學習。有了家長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增加很多。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既是孩子的定心丸,也是孩子的安慰劑。

因為家長平時疏於陪伴,導致孩子內心缺乏相應的安全感,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種事情並不在少數。孩子的內心一旦感覺到空洞,就會適當地反映在日常的行為中。

3.改變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再表現出抗拒某件事時,父母不應該用恐嚇和威脅的方式讓孩子接受這件事。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黑暗,不想獨自睡覺,家長不能再用「你不睡覺就會有人來抓你走」這種類似的方式恐嚇孩子。一方面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獨自入睡,另一方面這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衝突和矛盾的父母也容易培養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因此,用理性和耐心來解決矛盾,給孩子形成一種正面積極的影響,也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只要找到孩子膽小的原因,改變原有的教育方式,為孩子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安全世界,孩子就會逐漸變得堅強和獨立。

相關焦點

  • 孩子性格膽小怕生,並不是所謂的靦腆內向,可能是由於這三點所致
    膽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忽視的一個特質。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膽小無非是「認生」,「不是自來熟」等等,等到長大之後就會變好。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接觸的事物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儘早幫助他們克服膽小的性格,只會讓他們在日後的生活中對於陌生事物更加畏懼。
  • 孩子膽小怕生是因為性格內向?這幾種行為才是主要原因,家長注意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當自己的孩子表現得內向而不善言談時,家長通常都會比較著急,這樣膽小怕生的性格多多少少會給孩子帶來一些麻煩,所以需要家長們多幫助孩子鍛鍊膽量,如此才能讓孩子漸漸敞開心扉,廣交朋友。
  • 孩子性格膽小怕生,和這三大原因有關,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生活裡我們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孩子,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一說話就緊張害怕,而且聲音也特別小,通常我們會給這樣的孩子定義為「性格內向」。那麼孩子膽小怕生,真的就只跟性格有關係嗎?孩子「怕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的性格內向,平時在家中可能也不愛說話。
  • 別讓膽小怕生、內向陪伴孩子長大,這對將來的性格塑造有影響
    說到性格方面,也許很多人都會說這是與生俱來的。孩子本來是怎麼的性格的人,將來也就是那樣的人。其實不然,很多都是跟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生活當中,很多人成年後總是會表現得很懦弱、內向,面對很多事情都不敢,缺少勇氣。其實,這些都是在小的時候養成的。家長們,別讓膽小怕生、內向陪伴孩子長大,這對將來的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影響哦。
  •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內向,一定要告訴他這4點
    換句話說,我們被社會系統告知,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快樂、善於交際。毫無疑問,人際交往中,外向性格備受推崇。難道,就沒有內向者的一席之地嗎? 如果你的孩子是性格內向者,請告訴他以下這幾點。人是複雜的個體,是內向與外向的成分與我們其他的性格特徵及個人經歷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性格迥異的各種人。 我們身邊內向者並不少,只不過有人有意無意偽裝成了外向者。調查顯示,美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具有內向的性格傾向。 也就是說,兩個到三個人中間就會有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 性格內向、靦腆的老實男人,你們現在過的好嗎?
    提到「靦腆,老實」這兩個詞,在過去就是對人的一種誇獎與讚美。而當今如果有人說你老實,說你靦腆,那你就要多長點心想想,到底是誇你還是諷刺你。我跟我前妻離婚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她母親跟我說過一句話:你太靦腆太老實了。當時我都沒反應過來是什麼意思,很納悶。老實靦腆的男人不好嗎?
  • 孩子膽小怕生怎麼辦?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家長的正確引導才是關鍵
    孩子膽小怕生可能是很多孩子存在的共同現象,但是有些家長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大方,很小家子氣,會在人多的地方強迫孩子去和外人接觸,這樣不但不會對孩子的性格有所改變,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家長首先要知道,教育是一件需要花費時間的漫長工作,是急不來的一件事,而改變孩子膽小怕生的性格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對於性格膽小,不敢與外人接觸交往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創造機會讓他與人接觸,那麼首先就需要多帶孩子外出,經常待在家裡的孩子,性格肯定不會有多開朗。
  • 孩子靦腆怕生,經常陷入社交風暴,父母應該如何解救孩子呢?
    於是小王就和我們姐妹幾個抱怨,為什麼歡歡這孩子現在變得這麼靦腆怕生呢?以歡歡的這種膽量,將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呢?現在的社會都需要勇於表現自己的精英,像歡歡這麼膽怯懦弱的樣子,很難受到社會的認可。1.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表示,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孤獨的性格特徵。很多父母覺得對孩子的保護都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但是如果對孩子的保護超過了一個度,那麼這種保護就成為限制孩子的枷鎖,很多孩子由於在生活中無法為抗父母,導致他們的自由感很低,也無法很好的適應新環境。
  • 孩子膽小怕生、內向孤僻、不善於交朋友怎麼辦?
    觸覺打開缺乏之外,有些孩子性格偏內向,家長還需要正視孩子的真實性格。在各項才能方針都打開完全時,孩子「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徵,而不是性格缺陷。假定家中正好有一個「內向型」的孩子,這麼做可以協助他非常好地生長。
  • 孩子性格太內向,父母應該怎麼辦?
    網友問:「我家孩子性格內向,從不參加社交活動,人變得越來越自卑。有什麼辦法能讓他變得陽光開朗一點?」特別是父母老師,發現孩子性格內向,便會為之失望擔憂。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內向型性格。一個人內向與否,並不影響其將來的成就。
  • 誰說性格內向的人做不好銷售,做到這三點,內向的反而更有優勢!
    誰說性格內向的人做不好銷售,做到這三點,內向的反而更有優勢!在我們的認知裡,一直都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性格內向的人是做不好銷售的。因為,銷售是一個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和他們去敞開心扉,去聊天。
  • 孩子性格「內向」不是壞事,家長不必逼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的性格,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個開朗外放的性格。在很多人眼裡都認為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能更好交到朋友,如果自己家孩子是內向的性格很多家長就會愁眉苦臉,想著怎麼樣能把孩子變成善於交際的外向的人。難道所有孩子都要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有部追蹤拍攝了長達十多年的紀錄片告訴我們的答案不是這樣的。
  • 「我的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專家:這是好事
    簡單的一句話讓在坐的人哭笑不得,母親本來還想發火的,可能是看見人多隻好忍住了,不再開口。其實,這位母親的想法又何嘗不是大多數父母的觀念呢,他們認為孩子內向就註定並不會有什麼出息,更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那些天生活潑好動,性格外向的孩子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才能夠擁有更多的出路。
  • 孩子膽怯害羞?導致孩子性格靦腆害羞的原因有這些
    錯誤認識三:害羞=內向。害羞指的是一種情緒和反應,而內向是個性特質。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傑茜孫(Jessie Sun)解釋說,人們往往把內向和害羞的概念搞混。害羞的孩子也可以有外向的性格,但是由於有時候太緊張了,所以在社交的時候顯得拘謹、不善言辭。
  • 我是內向,不是靦腆——內向者的24個表現
    ,不是靦腆——內向者的24個表現原文:24 Signs You’re An Introvert- Not Shy 作者:CARMEN SAKURAI翻譯:要有人魚線的琛琛@改變自己校對:最近努力擠時間學西班牙語的醬醬醬醬紫啊@改變自己很多人會覺得內向就是靦腆,其實不然。
  • 孩子容易緊張拒絕社交?都是由於這三點所致,想要改變其實很容易
    緊張的情緒最容易體現在人的社交方面,相信有不少的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將孩子送去幼兒園或者一些同齡人非常多的地方時,自己的孩子總會變得非常靦腆或焦慮,一改平時在家中開朗的性格,變成了一個安靜內向的孩子。有時候父母會走到孩子面前鼓勵他們與陌生人進行交流時,孩子總是十分抗拒,言語和行動上都非常彆扭,一副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樣子。
  • 性格內向才不是缺點呢
    「這個孩子有點內向。」「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安靜」「這個孩子的性格以後怎麼出去混社會」 ......但其實,你仔細想想,性格內向才不是缺點呢!可是,私下裡,這兩個人好像都是特別安靜內斂的人。在很多節目裡,他倆的表現如果不被其他嘉賓cue到,幾乎不會主動說一句話,靦腆而又害羞,當有人誇到他們時,也只是羞澀一笑,不會商業互吹回去,也學不會大肆講自己的優秀和不容易。
  • 幼兒園裡啥樣孩子最易受欺負?跟蹤結果震驚家長:不是內向靦腆的
    畢竟這個年齡的孩子表達能力還不夠,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也無法清晰準確地告訴家長,如果家長不夠細心,對蛛絲馬跡沒留意,很可能會被一直蒙在鼓裡,讓孩子遭受早年心理創傷而不自知。當然,大多數家長認為,自家孩子開朗大方,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只有那些孩子內向靦腆的家長才得擔心。
  • 性格內向才不是缺點呢 | 心理科普 Vol.11
    他們,就是性格內向的人。「不善言辭、悶、膽小怕生、沒自信、無趣......」在生活中,有太多諸如此類的詞來形容他們。性格內向孩子的爸媽十有八九收到過來自老師或親戚朋友的問候:「你家孩子太內向啦,要多練練啊。」性格內向者常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但是沒有任何一個詞可以定義他們到底是誰。
  • 如果你是性格靦腆內向、不善於交際應酬的人,建議你這樣找工作
    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長的環境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性格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性格開朗外向,和別人交流毫無壓力,而有的人性格靦腆,不善於交流。往往外向的人找工作更容易,因為他們善於和別人溝通,在社會上更容易吃得開。那性格靦腆內向、不善於交際應酬的人要怎麼找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