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忽視的一個特質。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膽小無非是「認生」,「不是自來熟」等等,等到長大之後就會變好。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接觸的事物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儘早幫助他們克服膽小的性格,只會讓他們在日後的生活中對於陌生事物更加畏懼。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體驗,孩子因為怕黑,所以總是不願意獨自睡覺,一定要開著燈或者拉上爸爸媽媽。如果家長要求孩子一定要獨自睡覺,孩子就會大哭大鬧。除此之外,孩子在平時遇到其它親戚朋友需要打招呼的時候,也會表現得格外靦腆。
不僅不會問號,而且還會表現得非常侷促,總想躲在父母身後。這些看似有些「內向」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在遇到自己所畏懼的事物時表現出的一種抗拒。孩子會因為膽小而放棄很多他們原本可以做到的事情,久而久之,這種膽小的性格磨滅的不僅是他們原本健康的性格,還會磨滅他們的自信。
實際上,孩子膽小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這種缺失的安全感與父母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孩子為什麼會形成膽小的性格
1.經常受到父母的恐嚇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真正害怕老虎的是那些已經有生存經驗的老牛。一個孩子在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時候總是不會有什麼畏懼感,只有在父母的教育下,他們才知道哪些事情是可怕的,哪些事情是危險的。
愛迪生說過,教育之於心靈,猶雕刻之於大理石。
有些父母深知一件事物的可怕性,為了避免孩子接觸,他們就會將事物的恐怖程度放大。這種恐懼從小在根植在孩子心中,在他們長大後,便難以再改變。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是積極的,但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在平時的教育中,他們更多的是在傳達一些消極的情緒。孩子深受這種情緒的困擾,缺乏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又怎麼能變得積極樂觀呢?
2.孩子不能理性地表達感情
其實只要可以直面內心所恐懼的事物,那麼就有很大機率可以消除這種恐懼。但很多孩子並不能很好地形容自己所畏懼的事物,尤其是一些個性內向、敏感和細膩的孩子在表達方式上也會比較特殊,他們可能並不擅長語言表達,所以有很多他們內心的所觀所想並無法順利的表達給身邊人。
無論是喜悅、難過還是恐懼,他們或許表現得並不明顯,父母有時候也並不明白孩子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因此就會造成孩子無法直面恐懼,父母也無法消除孩子的恐懼。
3.父母溺愛所致
很多父母都無法正確地了解到愛和溺愛的不同,因此總會將兩者混淆。但經常受到溺愛的孩子總是會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溺愛是一種不科學的關愛與保護,它會讓孩子沉浸在一種虛偽的假象中,無法正確認識自我,也無法對周遭的事情做出正確判斷。
受到溺愛的孩子會更害怕和陌生人相處,更害怕脫離舒適圈,也更害怕別人的批評和否定。所以,孩子偶爾感覺到的挫折和失敗其實更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刻意地抹殺挫折和失敗只會讓孩子無法認清自己和現實。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性格
1.培養孩子獨立
父母應該對孩子有所保護,但卻不是全方位的保護,適當的讓孩子多嘗試一些事情,對於他們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家長一概不予以插手,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膽量和自信。儘管父母們可以相對地給予孩子一些保護,但是孩子們終究有一天需要自我獨立。
如果父母的保護阻擋了孩子前進的道路,那麼勢必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
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2.充實兒童的心靈
充實孩子的內心,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家長要陪著孩子多體驗一些生活。在周末可以陪著孩子出去遊玩,在平時可以陪著孩子做閱讀或者共同學習。有了家長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增加很多。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既是孩子的定心丸,也是孩子的安慰劑。
因為家長平時疏於陪伴,導致孩子內心缺乏相應的安全感,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種事情並不在少數。孩子的內心一旦感覺到空洞,就會適當地反映在日常的行為中。
3.改變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再表現出抗拒某件事時,父母不應該用恐嚇和威脅的方式讓孩子接受這件事。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黑暗,不想獨自睡覺,家長不能再用「你不睡覺就會有人來抓你走」這種類似的方式恐嚇孩子。一方面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獨自入睡,另一方面這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衝突和矛盾的父母也容易培養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因此,用理性和耐心來解決矛盾,給孩子形成一種正面積極的影響,也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只要找到孩子膽小的原因,改變原有的教育方式,為孩子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安全世界,孩子就會逐漸變得堅強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