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貴陽市烏當區新添寨魏家麻辣燙,少有人不知道,它從創辦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了,在烏當,已是一家老字號。魏家麻辣燙的前身,是叫「老魏媽燙菜」。
老魏媽,名叫陳素芳,是魏家麻辣燙創始人魏可慧的母親。從1986年開始,這位53歲的老魏媽就在新添寨岐山路邊,原烏當區公安分局旁邊,一個只有3、4個平方米麵積大小的廢棄的綠色鐵皮報刊亭裡經營小本生意——沙鍋串串燙菜。每天早上,老魏媽就在這綠色鐵皮報刊亭裡開始忙碌,她把準備做燙菜的各種食材和佐料擺放在報刊亭裡,在報刊亭外支起幾張簡陋的小木桌子,桌周圍放起幾張板登,就開始一天的生意了。
由於這老魏媽為人熱情大方,她做的燙菜、飯食分量充足,味道也香,所以她這小本生意也做得紅紅火火,前來光顧的客人不少。
一到飯點,周邊單位的職工、或街坊鄰居總有人說:「走,去老魏媽那點吃,實惠。」
1988年,老魏媽的兒子魏可慧所在的烏當區食品公司不景氣,工資微薄,就申請停薪留職,出來想獨自另謀職業養家。
老魏媽對兒子說:「我年齡也大了,你想辦法租個像樣點的門面,接倒做我的這個生意算嘍。你只要肯吃苦,小小生意也能賺錢。」
當時魏可慧沒有其他更好的事可做,於是就聽從了母親的意見,1990年在岐山路租了本單位烏當區食品公司的一個約20來個平方米的門面,掛上「魏家麻辣燙」的牌子,開始創業了。
貴陽的麻辣燙,是從四川、重慶傳過來的。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貴陽市區及周邊區縣的大街小巷就有了大大小小的麻辣燙店。
2000年,我去採訪魏可慧,其時魏家麻辣燙在新添寨已經小有名氣。當時我是從下崗職工創業成功的角度去採訪魏可慧的。
那幾年我上下班經常從魏家麻辣燙店旁路過,看見店裡總是座無虛席。到2003年,發現他家店面搬到新添大道,烏當區供銷聯社前面,店面大約100多平方米,經營場地擴大了,生意依然好,店裡依然座無虛席,有時店外的顧客還排著長長的隊等候。
心想,這魏家麻辣燙有那麼好吃嗎?
到2017年,發現魏家麻辣燙又搬店了,搬到新添寨新光路邊一個面積達200多平方米的門面裡繼續經營。經營場所又再次擴大了,然而客人依然多,店裡依然座無虛席,店外依然排有長隊。
我在新添寨已經工作、生活了20年時間,在這20年時間裡,發現整個新添寨眾多麻辣燙大大小小的店,它們前赴後繼的開張,又前赴後繼的消失。它們經營的時間長者5、6年,短者2、3年。在市場殘酷競爭的大浪淘沙中,魏家麻辣燙始終巍然不倒,並且越做越大,現在每天顧客達到100人左右的規模,成為新添寨為數不多的幾家餐飲老字號之一。
時隔20年之久,我又去採訪魏家麻辣燙,先後和創始人魏可慧及其兒子魏超(又名魏薪芫)聊。
我問:「30年來,生意一直紅火,並且經營規模越擴越大,是怎麼做到的?保證你家的味道有特色,能長時間好吃,能長時間吸引誘惑食客的味蕾,你家是有什麼獨門秘方嗎?」
他們說:「第一,我們家的味道好,我們家的油辣椒,辣椒麵等等佐料是經過很多道工藝,精心配製而成的;第二。我們家的食材新鮮,質量好;第三,我們家經濟實惠;第四,我們在經營管理上,始終親力親為,不敢當甩手掌柜。」
他們說:「來我們家品嘗麻辣燙的顧客中,有好多是一家幾代人都喜歡我們家的味道。奶奶覺得好吃,帶著自己的子女來吃,子女長大成家了,又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吃。」
有的顧客出差在外省較長時間,吃不慣那裡的飲食,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來我家大吃一頓麻辣燙,說,這才是家鄉的味道。」
他們說:「來我們家的顧客,大多數是一家人來吃,成雙成對的情侶、夫妻來吃,其次是朋友們約起來吃,同事們約起來吃,少有單個的散客來吃的。」
我聽了,心中頓覺一股溫暖。這個其貌不揚的店裡,竟然是溫潤、凝聚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地方!在這一桌桌熱氣騰騰,香飄四溢的火鍋周周圍,男女老少的食客們,或在低聲交流,或是高聲談笑,在這香氣、水蒸汽的氤氳瀰漫間,洋溢著一種平頭百姓間的愜意、自由和快樂,體現著一種人間的煙火氣。
這種氛圍,是和在裝修高檔,富麗堂皇的酒店裡不一樣的。在富麗堂皇的酒店裡用餐,人們都會正襟危坐,保持一種端莊、矜持的故作姿態。
這是飲食文化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用餐生態。
來源 | 全媒體記者 鄢勇華
版式 | 李樹玉
編校 | 屠淑榮
烏當區融媒體中心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 | 何俊
值班主編 | 運明
終審籤發 | 鄒婷
權威 及時 準確
微信號:weixinwudang
原標題:《美食|這一鍋老字號麻辣燙 多少烏當人的意難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