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那些「升米恩,石米仇」的人,都有著一副什麼樣的心肝?

2021-01-10 小丸子談情感

丸子曰:

有人說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又有人說升米恩,石米仇。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到底該做什麼呢?有的時候你或許會抱怨:我明明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他完全不當回事,還要用這種方式來對我?

那麼從心理學來分析,那些「升米恩,石米仇」的人,腦子裡到底都在想些什麼呢?

1、幫助越多,他越覺自己無能

適度的幫助會讓人心存感激,也會讓他覺得自己獨立和成長。但過度的幫助則會適得其反,當你過度幫助時,被幫助者就會越發感覺到自己的無能,會認為你的幫助就是一種炫耀。

2、幫一次,那就該你幫兩次

當你第一次幫助他時,他會認為你下一次也同樣會幫助他。被幫助的次數越多,這種感情就會愈加強烈。所以不管是誰,都最好不要無條件的對別人施以援手,你幫助的次數越多,你就越該幫他。當你不幫他時,所有的一切罪過也就都回到了你身上。

3、越幫助他,你就越不正直

你在幫助他的時候不可避免要幫他製造藉口,或者替他進行遮掩,當你在這樣做時,他在感激你的同時,對你的信賴度也會不斷降低,當你在他眼裡不再正直時,那就意味著你的底線會更低,可以幫他做更多的事。

4、幫助次數越多,你越容易被利用

有的時候你的幫助不會被他看作是一種好心,相反,他會認為是自己的個人魅力過於優秀,吸引你不得不來幫他。這個時候他就會感覺不是在接受幫助,而是在用手段利用你。當互助關係走到這一步時,你的幫助他自然不會記在心上。

相關焦點

  • 升米恩、鬥米仇——是無慚無愧生起得太快
    從百度上百度一下就知道升米恩、鬥米仇的原話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對人的一生都有用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指的是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出手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多和持續不斷,一旦你不幫助了,受幫助的人不但不感激你,可能還會很你。據說這句話來自「一升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村裡有兩戶是鄰居,平日裡關係很好。一家比較能幹,家境富裕。可是,有一年,發生了天災,田裡莊稼顆粒無收。窮的這一家只有等死了。這時,富的一家就買到了些糧食,給窮的一家鄰居送去了一升米,給他救了急。
  • 心理能量平衡——「升米恩,鬥米仇」的心理學解釋
    在心理學層面,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及其行為,莫不如此。子女與父母之間,表面上看,是父母對孩子持續不斷,單向地付出,其實不然。「升米恩,鬥米仇」?繞的圈子太大了。從心理學層面講,所有的人對他人的付出都期待有回報,以達到「心理能量收支平衡」。回報可直接來源於相對一方,也可能來源於第三方。比如說慈善家收到的回報來源於社會反饋(口碑、榮譽稱號和宗教認可等),即回報和反饋並非一定來自於被救助方,從而也能達到某種心理能量的收支平衡。
  •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並不是再說某一個人的心理變化,而是在描述一種社交關係,兩個人在付出與回報之間都會有衡量的標準,理念上的差異才導致了恩仇觀念的產生。升米恩不一定是出自真心,鬥米仇也有可能是身不由己。當一個人飢餓難耐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足以讓他活命,但是卻無法改變他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定要對施恩者感恩戴德,以期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這種感恩可能是出自真心,更大的可能是迫於生活壓力做出的偽裝。
  • 升米恩,鬥米仇:為什麼人會恩將仇報呢?
    世上升米恩鬥米仇的案例不少,乍聽來會讓人詫異。妙在升米恩鬥米仇,還不是普通的恩將仇報。升米恩,說明人還懷感恩之心,並非生來要翻天的白眼狼。為什麼小恩會讓人感激,大恩卻會讓人反目成仇呢?而一旦掀了桌子,那就完全不要道德壓力了,就很容易變態釋放:許多升米恩鬥米仇的案例,其實都是如此:法律上,受恩者沒有欠債,但精神道德上欠下了債。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俗語又稱民間老話或者諺語,大多數都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背後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天文地理、養生之道、為人處世等等,還有很多俗語說出了人性,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發出很多共鳴。比如在眾多的俗語當中,就有「升米恩,鬥米仇」這樣一句話,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升米恩,鬥米仇」老故事,解讀職場的人性智慧
    很多人不了解,這裡面說一個老故事,「升米恩,鬥米仇」是怎麼來的!唐朝,關中 有兩戶人家是老鄰居,子一輩,父一輩,平常關係不錯,李家比較富裕,王家稍差一些,李家為人寬容,所以在城裡家買賣,突然一年大旱,天災突降田裡絕產了,王家沒有別的來錢道,沒了收成,一家面臨了災難。李家聽說後,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王家沒有想到,人家主動幫忙,終於熬過了最難過的一段時間,去感謝富人。
  • 升米恩,鬥米仇!(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
  • 諺語「升米恩,鬥米仇」現實版:不要把別人的好看成理所當然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一句自古流傳的諺語。有人家裡揭不開鍋了,你給了他一升米,他會感激你,可你天天給他米,他就會形成依賴,認為這都是應該的,當你有一天不給他米,他就會懷恨在心。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太多的哲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能學習到很多東西。
  • 《水滸傳》: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道出柴進仗義疏財不得人心的奧秘
    筆者認為,問題就出在了柴進沒有認識到「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這才導致了他仗義疏財之舉的不得人心。什麼是「生米恩鬥米仇」定律?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定律是指:如果他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你的幫助稍有不足,就會招來他的怨恨。
  • 升米恩,鬥米仇(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
  • 《水滸傳》:為什麼宋江仗義疏財得人心,柴進卻「升米恩鬥米仇」
    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那就是「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說,你施以適當的恩惠能夠能到別人的感恩,但如果給得過多可能恩情就變成了仇。我們可以先來對比一下柴進和宋江以及晁蓋的仗義疏財,宋江和晁蓋在書中也是樂於助人的人,他們對來投靠他們的人也十分大方,在人來的時候給他們提供住宿,陪著談心,走的時候再給予銀兩,因此眾人都很感激。而柴進則是將三五十人都養在莊子中,來者不拒,每日提供酒食飯菜,衣食住行全包,走了之後也給錢財。
  • 鬥米恩升米仇——做好人or做壞人?
    俗話說:「鬥米恩,升米仇。」不是沒有道理的。放在現實生活意思就是,偶爾的小恩小惠會讓人銘記於心,但一直以來的奉獻給予在別人眼裡這就是該做的!一旦違背,那就是深仇大恨!更何況千千萬萬的平凡人呢?在現實生活中,「鬥米恩,升米仇」的事件也比比皆是!比如前幾年報導的資助貧困生,卻換來了被資助者的質問!
  • 「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這三個人施恩,有道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升米恩,鬥米仇」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是啊,一個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對方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對方對我們產生了憤恨。所以,爺爺常常告誡我:「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這三個人施恩,要牢記。那麼,我爺爺所說的這三個人,究竟是指誰呢?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老祖宗這3句傳世名言,做個精明的好人
    如果沒有掌握好善心的度,很有可能就會反被人記恨,就像我們經常聽說的那句「升米恩,鬥米仇」,所以說我們在做好人好事的時候,都應該牢記下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3句金言,做一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首先我們要說的當然就是這句「升米恩,鬥米仇」了,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指在別人危難之際,即使你只給了很小的幫助,對方也會感激你;反過來,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太多,讓對方養成了習慣,但某一天突然停止了幫助,反而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仇人。
  • 大媽扛300斤攪拌機上山,母愛如山之下是升米恩,鬥米仇
    導讀:「升米恩,鬥米仇」,原意本是說在人有困難的時候伸手幫一把,會形成恩情,但是幫多了,突然停止幫助反而會形成仇人。而這種現象,即使是在親人之間,甚至是在父母子女身上,依然會出現。父母給予子女太多,太過於溺愛,一旦無條件供給時,被長期溺愛的子女可能會反目成仇。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古人三句話,從此不當「濫好人」!
    做人,當然應該做好人,但應該是有原則、有主見的好人。記住下面三句話,做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民間俗語在描繪人性方面,沒有比這六個字更深刻的了。關於「升米恩,鬥米仇」,這裡有個典故:從前,村裡有兩個人,一個叫李大,一個叫王二,平時都以種地為生,關係很好。有一年發生旱災,地裡顆粒無收,李大家沒有餘糧,一家人餓得奄奄一息,只好到王二家去借糧,王二送了一升米給他。李大一家人靠這升米活了命,非常感激,就跑到王家去道謝。
  • 易經提醒:「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兩個人施恩
    縱觀古今,有心之人都會發現,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做對決策的成功人士都熟讀一本書,比如古代的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再比如現在的李政道、楊振寧、馬雲。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這種人儘量別幫(揭露人性)
    這就是曹公筆下的劉姥姥,一個質樸、真實、善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老太太。她儘管出生不高貴,可是品德高貴,她象徵了中國傳統文化裡懂得感恩,善良質樸的傳統美德。咱們現在社會太缺少像紅樓夢劉姥姥這樣懂得感恩的人了。
  • 升米恩鬥米仇,善良需要尺度,人與人之間如此,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孟子認為人性在天生的善,因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人與人之間應該與人為善,才能和睦相處。升米恩,鬥米仇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所以說與人為善也要掌握好一個尺度,否則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