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百年的中國人,為何沒有喝出一個國產知名咖啡品牌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AI觀景臺

冬日昏昏沉沉的午後,與女閨蜜一起來一杯咖啡是提神的不錯方法。當女閨蜜糾結是去樓下的星巴克還是隔壁樓的瑞幸咖啡喝時,我掏出了回成都之前在海南帶回來的福山咖啡,閨蜜說了一句扎心的話:你咋盡買些雜牌啊!

雜牌?要知道具有近80年歷史的福山咖啡可是和茅臺一樣上過國宴的呀,什麼時候成為了雜牌。噢,也對,現在除了海南本地人和去海南旅遊的人很少知道福山咖啡這個名字了吧!

其實不僅是福山咖啡,在改革開放後的在神州大地上成立的國產咖啡品牌都普遍面臨品牌邊緣化問題,至今仍未誕生一個如雀巢、星巴克這樣的國際知名咖啡品牌。《2018中國咖啡行業洞察》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已經是世界第六大咖啡產地,但目前咖啡暢銷TOP10中,卻無國產咖啡品牌的身影。吃「苦」百年的中國人,喝了百餘年咖啡還是沒有喝出一個國產知名咖啡品牌。

壹:中國人的百年咖啡史

咖啡是個在中國生根發芽數百年之久的舶來品,其在中國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咖啡由洋玩意向精英轉變是其主要特點。據清代戲曲家李鬥的《揚州畫舫錄》記載,在道光十六年(1836)丹麥人在廣州十三行附近開了中國第一家咖啡館,當時人們將之稱為「黑館」。由於咖啡味苦,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當時這家店除開放通商的季節時外國人光顧外,基本上店裡沒有幾個人。隨後的爆發了鴉片戰爭,中國人民的進入了近百年跨度的苦日子階段,但同時也將國外的先進技術、思想文化統統帶到了中國,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的一切,當然也包括喝咖啡。在當時,喝咖啡在文人、政界等上層精英圈層十分流行,甚至魯迅、鬱達夫、孟超等左派作家都有去過。

第二階段,咖啡在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成為了招待外籍顧問的頂點供應品。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市面上是沒有咖啡出售的,全國僅少數幾個供應點可喝咖啡。上海的一位老人回憶道,當時中央商場有咖啡供應,不過坐的是八仙桌、長板凳,牆上貼的是革命標語而非藝術品。咖啡也是用燒水的鋁壺煮的,倒在玻璃杯裡,加一小勺白砂糖,用毛竹筷子攪拌,一杯一角一分。

第三階段咖啡由高端飲品向大眾化飲品轉變是主旋律。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市場再次與國際接軌,咖啡再次進入了中國人的飲品行列。1984年,雀巢在廣州成立辦事處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其速溶咖啡不僅口味一改咖啡苦澀還普惠便捷,一時間雀巢咖啡成為了沿海地區人們口杯上的新貴;1997年臺商的上島咖啡進入中國市場,第一年星巴克也入住中國,環境優雅、口味豐富的現磨咖啡進入中國人的飲品行列,不過22元一杯的現磨咖啡在當時依舊是高收入人群專屬。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截止2018年中國人年收入已達28228元,2元一支的速溶咖啡到29元起的現磨咖啡真正成為中國大眾化的飲品了。

從1836年丹麥人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第一個咖啡館將咖啡傳入中國,到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等西方思想文化對中國習慣的重塑,中國人有了百年喝咖啡的習慣。隨著改革開放對經濟與思想的解放,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一塊肥肉,國內與國外的咖啡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市場了。

貳:海外咖啡進擊中國

上世紀70-90年代是中國與西方的蜜月期,在優惠的政策與中國10億人口(1980年數據)的巨大誘惑下,西方企業樂意來中國市場碰碰運氣。

1984年,雀巢咖啡攜帶中國人聞所未聞的速溶咖啡來到中國,開啟了它的中國人喝速溶咖啡的歷史。1984年的中國咖啡市場,在經歷35年斷代後可以用一片荒地來形容,如何在快速培養用戶習慣並開拓市場是雀巢的當務之急。

面對如何喚醒中國人喝咖啡的習慣,雀巢採取了現在看起來並不新穎的傳播策略——電視廣告。在20世紀80年代,500元左右一臺的電視機可不是有錢人的娛樂寶(教師一個月工資52元),在電視上打廣告也可直接精準的將咖啡推銷給有喝咖啡需求的富裕人群。

為了快速開拓市場,雀巢咖啡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本土化市場策略。一方面,雀巢咖啡向中國政府承諾將先進的營養品與食品加工技術轉讓給中國,並在中國破土開廠帶動就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支持,許多事業機構給職工的福利就是一罐雀巢咖啡;另一方面,雀巢咖啡還大量採購了中國本土的咖啡豆,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以降低售價,從而進入更多普通工薪階層的飲品清單行列。通過電視宣傳與本土化獲得政府與更多群體的認可,雀巢咖啡很快就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咖啡品牌,目前在中國速溶咖啡領域的市場份額達到了46.3%,一騎絕塵。

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來華的海外咖啡企業不止雀巢一家。1998年,美國現磨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進入中國,後一年又在北京開設門店,如今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以達到3124家(2018年),預計2020年在華門店將達到5000家。

星巴克在華20年開設3000千門店,成為中國人現磨咖啡第一品牌,文化是其獨家秘笈。在宣傳策略上,星巴克避開了直接在電視與網際網路上與其他競品打廣告戰,而是與劇組合作,將星巴克的場景優勢植入劇中,利用電視劇電影等文化為載體給星巴克做軟宣傳,久而久之星巴克也變得家喻戶曉了。

而真正讓星巴克在中國站穩腳跟的還是廣闊的門店規模。現磨咖啡追求一個鮮字,門店的數量就成為影響咖啡口味的重要因素。星巴克在這方面沒有什麼秘籍,在中國照搬在美國時的路子,瘋狂開店就對了。隨著星巴克的門店覆蓋的城市越來越多,其規模效應則反哺品牌與市場,星巴克坐穩了中國現磨咖啡第一品牌的位置。

總之,海外咖啡巨頭憑藉著「砸廣告、本土化、強控產業鏈」三板斧,憑藉著先發優勢在中國拿下了咖啡生意的大部分市場。

叄:國產咖啡趁勢而起

在技術新、思想新的中外交流的激蕩中,中國國產咖啡也紛紛登上市場。

1979年,廣東省已有汕頭、珠海與深圳三市成為經濟特區,廣東省一躍成為了與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最頻繁前沿陣地。早就想把福山咖啡發揚光大的徐秀義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於1984年在海南(隸屬廣東省)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現代咖啡企業——海南福山咖啡聯合公司。

但海南自然的封閉環境,讓保守的基因深深的刻在了島民身上,其中也包括徐秀義。1984年福山咖啡問世後,徐秀義的三個保守舉動讓其失去了市場主動權。一是在競品都採用現代規模化工廠加工咖啡豆時,徐秀義沉迷改進傳統工藝,雖然讓福山咖啡登上國宴,但也使得福山咖啡生產效率遲遲提不上去,錯過了早期市場的紅利期。

二是在徐秀義保守的將市場圈定在海南本省,使得錯失早期市場空檔期搶佔市場以反哺企業規模與品牌價值。三是徐秀義仍堅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長期拒絕電視廣告、網際網路廣告等傳播策略,使得其品牌無法走進全國普通大眾的耳朵中。如今,福山咖啡空有一個「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稱號,其年營業額停留在一億左右。

速溶咖啡領域有福山咖啡試水,在現磨咖啡領域也有迪歐咖啡的取經。2002年,在上島咖啡幹了30多年的王陽發,由於經營理念自立門戶在上海創辦了迪歐咖啡。與老東家上島咖啡與競品星巴克的理念不同,王陽發認為咖啡館是一個能夠提供休閒的娛樂場所,而不是單純的飲品站,故王陽發在迪歐咖啡管的建設中一直強調一個「包容性」,即空間的包容性與服務的包容性。

在空間上,迪歐咖啡單店面積達到了600-800平方米,遠遠高於其師傅上島咖啡300平左右的單店面積和星巴克150平米的單店面積,這為用戶的休閒娛樂提供了空間上的包容性;在服務層面,迪歐咖啡不僅提供咖啡服務,而且還提供西餐、點心等餐飲服務,包容的服務拓寬了迪歐咖啡的面向對象群體規模。正因如此,迪歐咖啡門迅速開遍全國各地城市,目前其門店數已超800家,一躍成為國產咖啡第一品牌。

但是,迪歐咖啡至今仍未能成為肩比星巴克、上島的知名品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與王陽發對目標人群的定位有關,王陽發出身於上島咖啡,在自立門戶後也走了一條與之相似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但王陽發忽略了兩點客觀原因,一是三四線城市在2010年信息大爆炸之前缺乏話語權,其影響不能進一步放大;二是迪歐入場時上島咖啡在三四線城市青年群體中享有盛名,但在當時條件下下沉市場是沒有發言權的,迪歐即便包容性再強也沒法讓更多人知道。

隨著瑞幸、連咖啡等咖啡新勢力入場,再加上奶茶這一界外競品的興起,迪歐咖啡徹底淪為邊緣產品了,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迪歐咖啡的市場份額僅為1.5%,但這也是現磨咖啡市場老牌國產品牌的最佳水平了。

總之,曾經有機會與海外咖啡巨頭一爭高下的國產咖啡品牌們,因保守錯失了一次次壯大的機會。福山咖啡堅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與傳統的生產加工方式是保守,迪歐咖啡繼續走上島咖啡的老路子也是保守,保守是國產咖啡品牌未能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根本原因。

肆:國產咖啡還有機會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生產力的變化必定帶來行業的劇變。

4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引進了大量西方先進設備與管理方式,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提升,部分富裕人群的馬斯洛需求層數來到自我需求層面,對外文化的崇拜加之先發優勢,海外的咖啡品牌成為其首選,由此形成了雀巢、星巴克等洋品牌在中國咖啡市場獨大的局面。而如今,隨著中國在網際網路、物聯網與5G等方面的落地,中國社會生產力再次得到提升,咖啡行業多年格局也到了劇變的前夕,而劇變就代表著打破原有秩序建立新格局,這對於已經處於邊緣化的國產咖啡品牌來說是個翻身的機會,具體來講有兩大機遇。

其一,下沉市場。下沉市場可不缺國產品牌逆襲的故事,例如從貴陽市市井街頭擺攤發展成2017年辣醬市場份額(20.5%)第一的老乾媽,不僅是其獨特的口味徵服了用戶,更是90年代下沉市場缺乏豐富食品而選擇更經濟實惠的辣醬拌飯的結果,說到底老乾媽今日40多億的銷售額都是下沉用戶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如今的下沉咖啡市場與當年的老乾媽在下沉市場是如出一轍。一方面咖啡在下沉市場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USAD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咖啡年飲杯數為4.5杯,其中一二線城市年飲咖啡杯數為8.3杯、下沉市場則為0.7杯,擁有6億用戶的下沉市場的增量空間更大;另一方面,隨著下沉市場居民人均收入的跨越式增長消費必然出現升級,而咖啡文化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在安逸休閒的下沉市場十分受年輕人喜愛,從艾瑞諮詢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到,有61%的咖啡飲客為26-35歲之間的年輕人,而年輕人則是消費主力軍,抓住了下沉市場年輕人就是抓住了中國最大增量市場的消費主力軍。

例如雀巢咖啡,在2000年前後精英人群轉頭星巴克後,其依靠平價(最低一杯不到1元)模式抓住了剛進入城市的打工群體,並以此為跳板切入了整個下沉市場,時至今日其市場份額依舊在50%左右。

其二,新媒體。新媒體包含自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媒體形式,與電視、報紙、網頁彈窗相比更加普惠且營銷轉化率更高。一方面,新媒體普惠的性質可幫助國產咖啡以同樣的廣告預算推出更多營銷方案,以廣告量促效量,以往廠商要投一個電視廣告整個方案下來少不了幾十萬,而新媒體則可投數十個營銷短視頻;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受眾群體多為年輕用戶,例如短視頻的受眾群體85.3%都為40歲以下的青壯年,而前文提到咖啡的受眾群體有61%是26-35歲的年輕人,新媒體的受眾群體與咖啡的受眾群體有較大重合,其營銷轉化率達到了47%,遠高於傳統媒體36%的營銷轉化率。

新媒體正成為國產品牌逆襲的快車道。例如美妝品牌Whoo,就利用淘寶直播在雙十一期間,實現了10分鐘1.43億元的銷售額的壯舉;再比如完美日記,依靠在小紅書上種草c位出道,成為美妝行業新黑馬;而在咖啡行業也有成功案例,比如依靠在自媒體上發文懟星巴克c位出道的瑞幸咖啡,如今門店已經超過3000家了。

總之吃「苦」已百年的中國人,至今還沒喝出一款國產的國際知名咖啡全都是保守的鍋,不過隨著下沉市場的覺醒與新媒體的出現,國產咖啡還有機會實現品牌與市場的逆襲。或許過兩三年之後我再衝一包福山咖啡,閨蜜就不會說我買雜牌了呢。

相關焦點

  • 14億國人為什么喝不出一個國民咖啡品牌?
    14億國人喝得出一個屬於中國的咖啡品牌嗎?當這樣一個稍顯尖銳的問題拋出來的時候,無論是中國咖啡的從業者或者是經常喝咖啡的愛好者,還是關注中國農業品牌發展的社會各界,應該會產生不小的「震動」。產量和質量,並沒有成為中國咖啡的價格競爭力,因為是原材料售賣,所以可謂是成本價在出貨,沒有辦法,因為沒有自主品牌,咖啡再好,也沒有溢價能力。我們平時喝星巴克或是其他國際咖啡品牌,我們來買單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單從產品的維度看,他們的利潤,一定高得驚人。這就回到了農產品的一個根本的問題上,沒有品牌就沒有溢價,沒有品牌就沒有尊嚴。
  •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來苦咖啡
    於是,當咖啡真正變成日常飲用品,什麼樣的路徑才能讓從前不愛喝咖啡的中國人接受這杯帶著明顯酸苦風味的「中藥」?張洪基透露了一個業內數據:把目光放到全國市場的話,大約有95%的中國人喝不來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
  • 95%中國人都喝不來苦咖啡 頭部選手拓展咖啡產品邊界
    至於咖啡館裡頭坐著的人,大部分都瞄準了環境,不是商務會面就是自習辦公。   於是,當咖啡真正變成日常飲用品,什麼樣的路徑才能讓從前不愛喝咖啡的中國人接受這杯帶著明顯酸苦風味的「中藥」?張洪基透露了一個業內數據:把目光放到全國市場的話,大約有95%的中國人喝不來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
  • 你喝的進口咖啡其實是國產咖啡!
    並且讓我們認為我們喝進口的咖啡就是所謂的「進口咖啡」,然而這些咖啡就是我們雲南的咖啡! 這些雲南咖啡只是換了一個皮,又從海外光鮮亮麗地回來,而其核心的標籤——『雲南元素』已經蕩然無存。這正是目前雲南咖啡的處境,人人都說現在的咖啡市場競爭激烈,但是它卻掙扎在咖啡行業越來越火熱的當下,落入「酒香巷子深」的窠臼。
  •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來苦咖啡-虎嗅網
    於是,當咖啡真正變成日常飲用品,什麼樣的路徑才能讓從前不愛喝咖啡的中國人接受這杯帶著明顯酸苦風味的「中藥」?張洪基透露了一個業內數據:把目光放到全國市場的話,大約有95%的中國人喝不來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
  • 星巴克咖啡價格「苦」了中國人
    星巴克咖啡價格「苦」了中國人 2013年10月11日 15:4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品牌營銷專家表示,星巴克在中國高定價的背後,真實原因是企業為了攫取更高的利潤,故意拉高品牌定位,讓買咖啡的人,顯得自己很有品味。  還別說,經過如此這般的矯情,星巴克在中國確實攫取了暴利,中國的營業利潤率遠超美國,甚至是歐洲等地區的16倍以上。矯情的星巴克,或許真的揣摩住了顧客的矯情心理。
  • 一個深夜加班黨喝了12個月的咖啡,找出的還不錯的黑咖啡品牌
    文/咖啡小芝士一個深夜加班黨喝了12個月的咖啡,找出的還不錯的黑咖啡品牌咖啡市場在不斷的演變,不變的是咖啡消費者喜歡喝「甜味咖啡」的意願,因此不管從操作的方便性,還是口感的撩人程度速溶咖啡有害健康也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非要喝速溶咖啡,不如試試這幾款速溶黑咖啡,摒棄三合一咖啡,至少純黑咖啡沒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添加,更健康。1、雀巢咖啡雀巢是速溶咖啡的創造者,最初發起於瑞士,到今天已經有78年的歷史,成立以來就一直做著速溶咖啡產品,而後品牌逐漸全面。
  • 中國人喝咖啡沒那麼貴 綠瘦、同仁堂都出咖啡了
    在絕大部分韓劇裡,都有喝咖啡的場景。女主角拿著看起來廉價的紙質杯,眨巴著卡姿蘭大眼睛問男主角:歐巴,要喝co-pi麼?如果說燕窩等補品緩解年輕人的養生焦慮,那麼緩解他們的工作、職場焦慮,從社交、提神屬性來看,就是咖啡了。 2苦咖啡可能不適合大部分中國人提起咖啡,絕大部分國民的印象是苦和澀。
  • 「苦中一點甜」,咖啡和巧克力為何如此令人著迷?venchi告訴你
    曾經有一個知乎經典問題:糖、性、巧克力和咖啡因哪個更容易上癮?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個人心中必有所不同。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苦中一點甜」的咖啡和巧克力,確實擁有著某種令人沉迷的奇妙「魔法」。為何我們會對某些特定食物產生依賴呢?當真是咖啡因和生物鹼在從中「作祟」嗎?
  • 只愛喝拿鐵的中國人,如何許咖啡一個未來?
    當它抵達雲南大理朱苦拉村時,葉子已經無精打採,但飽受咖啡因缺乏之苦的法國傳教士田德,還是抱著僥倖心理,把它小心翼翼地種在了教堂的後牆邊。 就這樣,咖啡樹第一次扎進了中國的土地。彼時,越南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咖啡種植地,而咖啡在中國還極為稀罕。如今,117年過去了,中國已經躋身全球第六大咖啡產地,但咖啡文化在中國仍難言紮根。
  • 只愛喝拿鐵的中國人,如何許咖啡一個未來-虎嗅網
    當它抵達雲南大理朱苦拉村時,葉子已經無精打採,但飽受咖啡因缺乏之苦的法國傳教士田德,還是抱著僥倖心理,把它小心翼翼地種在了教堂的後牆邊。就這樣,咖啡樹第一次扎進了中國的土地。彼時,越南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咖啡種植地,而咖啡在中國還極為稀罕。如今,117年過去了,中國已經躋身全球第六大咖啡產地,但咖啡文化在中國仍難言紮根。
  • 咖啡師取笑顧客不會喝咖啡?該不該堅持喝「正宗」的「苦咖啡」?
    咖啡很早就被傳入國內了,而且喝過的人都有一個心得,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就是「苦」!不知道老外是習慣了苦,還是喜歡苦,反正小東子覺得國人是受不了的,試問有沒有人出來反對小東子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咖啡在國內該怎麼做?該不該堅持喝「苦咖啡」呢?
  • 承認吧,95%的中國人都喝不慣苦咖啡
    在瑞幸與連咖啡瘋狂燒錢搶奪門店點位的兩年(2018~2019)結束後,中國咖啡行業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外界看來,行業已經跑出一個18個月閃電上市傳奇的國產品牌,用低價搖撼了市場。 直到瑞幸自爆,泡泡被戳破。
  • 喝到「假」咖啡,後果絕不僅是變胖,中國人真的那麼需要咖啡嗎?
    思潮猶如大軍中各路縱隊勇往直前……」漸漸地,這樣的文化滲透被帶進中國,這段描述也成為無數白領用以追尋工作靈感的來源,受到巴爾扎克的影響,不少白領更是認為,沒有咖啡他們就不能工作,他們已經無法離開咖啡。咖啡已經受到無數中國人的追捧。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
  • 最好喝的八大咖啡,看看有沒有你愛喝的,你最少喝過一種
    咖啡樹原產於非洲,距今食用咖啡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在我國的市場上,可以看見各個品牌的咖啡,下面就來看下最好喝的十大咖啡,看看有沒有你愛喝的,你最少喝過一種。1、星巴克咖啡星巴克咖啡在我國相當出名,味道非常純正,但高昂的價格,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最便宜的一杯都要30幾元。
  • 除了做咖啡和做咖啡館,咖啡品牌還有沒有第三條路?
    從當下看,咖啡文化的消費需求在年輕人群體裡終於可以和茶飲相提並論,如果也同樣具體來看,我們得知傳統茶飲發展出了新茶飲,而咖啡從品類自身而言,其似乎並無「傳統和新」之分別。要論及咖啡的平民化,其也不過才有數百年的沉澱,且當下的咖啡呈現嚴格來說也就是當代的文化。   問題是:咖啡品類真的無傳統和新式之分嗎?
  • 愛情就像一杯苦咖啡,喝起來是苦的,加了糖卻是甜的!
    感情始終是會平淡的,世上沒有不會平淡的事,平淡也是愛,只是不被顯示出來,不然也不會有攜手到老的一天。擦去臉上的淚水,卻帶不走心中痛楚的感覺。愛,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奢侈的東西,誰都想得到,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享有它。
  • 全國酒量最大的省份,卻沒有一個知名的白酒品牌,不是東北、內蒙
    俗話說得好「無酒不成席」,中國是一個極富有人情的社會,白酒也在這個人情社會裡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因為風俗習慣和地理條件的原因,中國各省份酒量也是有區別的。一般的認知印象裡,北方人要比南方人能喝。雖然山東有全球知名的啤酒品牌青島啤酒和和張裕紅酒,但是在山東要是喝啤酒的話,一般都會被安排跟婦女兒童一桌。能夠讓山東人做的最大的讓步估計也就是「行,行,你喝啤的吧!」。「如果沒有清晨的粥,那就倒滿深夜的酒」就是山東人對酒的最好的體現。山東人能喝,自然也成為了全國白酒企業眼裡的一塊肥肉、一片沃土、一珠天然待盤的手串、一隻嗷嗷待烤的羔羊。
  • 美國人不喝美式咖啡?
    就像啤酒是德國人的飲料,葡萄酒是法國人的續命水,茶是中國人的必喝水一樣。咖啡,不僅是很多人每天飲食的必需品,而且還是美國文化的精髓。超過一半的美國成年人每天喝咖啡,每年美國人花費在喝咖啡上的費用將近180億美元。
  • 這些都是最好喝的速溶咖啡!
    那時候忙碌得真希望精分出無數個自己,一個白天學習,一個晚上學習,要在一堆一鍋粥的矛盾裡糾結糾結·……所以每天都要靠著咖啡開啟每夜的戰鬥模式。 聞著苦,喝著甜,回味起來苦中帶甜(聽起來很有哲理的樣子),醇醇的白咖啡味道,像是自己每天都會喝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