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提升道地中藥材的魅力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王瑛研究員(右一)在田間指導技術。

  枸杞早期的利用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果品食用,人們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發現其具有良好的強身健體功效,逐漸被醫學家所應用。

  緣由:小枸杞的「前世今生」

  迄今為止,儘管枸杞屬野生種遍布全世界,但作為一種經濟植物資源進行野生馴化、大規模栽培和綜合開發利用,則屬中國獨有,而且歷史悠久。

  今天我們所食的枸杞,多半是人工種植的。中國西北部的枸杞子味甜、粒大、飽滿,全拜那裡冷涼的氣候、砂質的土壤和充足的陽光所賜。

  每年6月,寧夏頭茬枸杞紅透,紅霞接天連地,蔚為壯觀。寧夏枸杞是由中國西北地區的野生枸杞演化的,現有的栽培品種仍可以在適宜的條件之下野生。而歷經了近千年的栽培後,寧夏枸杞具有「中寧枸杞甲天下」的美譽,是歷代中醫藥臨床驗證的道地產區。

  然而,從目前枸杞產業的發展來看,寧夏枸杞產業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品牌優勢、科研優勢還未得到發揮和良好的結合。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現有枸杞深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重複建設、分散經營,單打獨鬥,未打出拳頭產品,沒有形成以有龍頭企業為核心的聯合「艦隊」。產品同質化,主導產品不突出,加工成本高,資源利用率低,深加工總量僅佔枸杞產量的10%左右,尤其是枸杞多糖提取、鮮枸杞快速制幹、枸杞保鮮、枸杞有機種植、醫學臨床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究未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廣,加工層次還處於較低的水平。與此同時,枸杞開發產品中存在著「三少一低一落後」的問題,即特色優勢產品少,高檔次、高質量產品少,高科技含量產品少;生產加工技術水平低;加工技術裝備落後;致使枸杞產品市場營銷競爭力差,制約了枸杞產業化的發展。

  源頭:「枸杞品種」將迎來2.0時代

  王瑛是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研究員,從事藥用植物次生代謝和分子遺傳研究。

  她為記者講述了從事枸杞研究的緣由:回國前,她在康奈爾大學從事茄科植物的研究,尤其是茄科植物番茄的基因組研究,為番茄的全基因組測序奠定了基礎。回國後,她的興趣偏向研究藥用植物,茄科植物的枸杞走進了她的視野,於是啟動了枸杞的基礎研究。

  中國使用枸杞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對枸杞的科學研究卻不多。王瑛課題組首次發表了枸杞的基因組大小,此後,他們又從轉錄組出發,解析了兩個問題:紅枸杞與黑枸杞的差別緣由及其顏色合成途徑。

  「2006年,我們開展全國野生枸杞品種考察途中,在內蒙古一個農民家裡發現一個變異品種,果實特別甜,又容易採摘。」通過科學引種、鑑定、區試等一系列工作,王瑛團隊推出了新品種「中科綠川1號」。

  毫無疑問,好的品種是支撐枸杞發展的關鍵。據調查,單從品種來看,近年來寧夏農林科學院和中寧縣也培育了多個新品種,品質優良,各有特色,部分性狀超過傳統品種。「中科綠川1號」是我國首個獲國家林業局優良新品種審定的枸杞。果型偏圓,果型大,晶瑩剔透。豐產性好、果實籽少,枸杞多糖含量、總黃酮含量均高於其他同地區主栽品種。在遺傳專家王瑛眼裡,未來鮮食枸杞和鮮枸杞機械採摘直接加工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中科綠川1號」成熟果蒂易脫落,人工採收效率高,未來更適合於機械採收和鮮果加工。

  「枸杞乾果口感好,幹吃、煮湯、泡茶都極其適宜,優勢十分明顯。吃過的人都很喜歡。」一位業內人士評價。未來當紅紅的鮮枸杞和枸杞鮮汁直接呈現在餐桌上時,將為大家的健康保障提供新契機。

  破題:「道地」升級需精誠合作

  隨著對枸杞全產業鏈的深入了解,王瑛發現制約枸杞發展的瓶頸似乎不僅僅是品種了,許多遠赴寧夏從事枸杞相關工作的單位也和王瑛有同感。於是,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中寧縣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的聯手下,「枸杞產業發展聯盟」應需而生。

  「枸杞產業發展聯盟」旨在充分發揮中科院研究所相關力量的前沿研究與技術集成的引領帶動優勢,結合寧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研究院地域性特色研發與示範優勢,加上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科技人員的主體推廣優勢,以及寧夏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的組織化實施和資金優勢,通過聯合攻關,突破寧夏枸杞產業發展一些瓶頸,促進枸杞產業的發展與升級。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段子淵表示:「科學院的優勢在於建制化的組織。我院的農業項目尤其如此,因為科學院沒有傳統概念中的農業專業研究所,但農業本身就是一個『大』行業,正好能發揮科學院學科交叉的優勢,將分布在各領域的研究組組織起來,集中目標攻關,這種優勢也正好可以『做明天的事』。科學院機關的項目管理就要針對目標,做好不同領域學科的有機銜接與合理組織配置。

  「得益於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整合了院內研究力量,我們有了一支搞研究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寧夏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支持了比較充足的研究經費。目前,我們更要打破所(園)際的界限,整合中科院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做出漂亮而紮實的工作!」枸杞產業發展聯盟的第一期項目「枸杞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發和示範推廣」的項目總抓手王瑛如是說。

  王瑛團隊在在枸杞新品培育選育出黃色、橙色、紅色的大果型的株系用於後期新的優良品種,在種質資源評價方面,建立了評價枸杞性狀的標準、檢測、結果分析的方法;秦墾在反季節高效栽培技術方面,實現了枸杞鮮果在2016年春節前後至6月初露地鮮果上市前的鮮果持續供應以及延長秋季正常採摘期的20天後。

  枸杞的農殘超標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張潤志、張蓉和陳君通力合作,在枸杞蟲病害預測及防控方面,針對枸杞蚜蟲、枸杞木蝨、枸杞癭蟎等三種病蟲,對天敵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全年減少施藥次數約3次,同時防控效果、防控成本與化學防治基本持平。

  在枸杞新型制幹與保鮮技術研發方面,來自中科院理化所的副研究員張振濤研發了高效太陽能熱泵聯合制幹裝備,處理能力達2噸以上的節能環保的熱泵乾燥系統能耗比燃煤降低50%。

  傳統上,枸杞在我國以制幹為主。近年來枸杞鮮食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消費方式的多元化發展為枸杞產業打開更大的空間。然而,枸杞鮮果皮薄多汁,採後極易腐爛,常溫下保鮮期不超過48小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蔣躍明團隊利用冷鏈物流保鮮技術可將枸杞鮮果貯藏10~30天,保持果色鮮豔、果柄、葉子翠綠,基本保持枸杞鮮果採摘時的外觀、口感和營養品質;與此同時,通過對多種綠色防病保鮮劑及其應用技術的研究,研製了一套有效的枸杞鮮果綠色防腐技術,有效改善了枸杞鮮果供應鏈當中的腐爛問題,為枸杞產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保障。

  在綠色、安全寧夏枸杞專用肥料研發方面,中科院林先貴、王若愚與寧夏大學曹雲娥合作開發了多種肥料配方,顯著提高了畝產和平均株產。

  在枸杞活性物質及其保健功能研究方面,中科院過程所趙兵實現了枸杞多糖的高效製備:從原果中分離出10%~15%的純度為50%枸杞多糖。上海有機所呂龍和田庚元團隊在中寧實現了糖肽成果轉化,建成了首條精深加工提取枸杞糖肽系列產品的生產線,可年加工枸杞乾果原料4000噸。中科院蘭化所的邸多隆團隊研發了高效同步分離製備枸杞中活性物質的新工藝,完成以枸杞功能成分為主,具有明確功效的4款功能產品的研發。

  「科學家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基礎研究的積累,把中國特色藥用植物研究透,然後發現新價值。」以枸杞為例,枸杞團隊從枸杞等中藥材為著力點探索並建立了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研究、開發利用的3R(Resource-Research-Resolution)模式研究體系,深化了枸杞的基礎研究,推動了枸杞新產品研發,助力了枸杞產業的發展。

  枸杞只是他們的開始。科研人員眼光穿過歷史的煙雲,牢牢盯住了科技解讀道地藥材這一遺留了千年的歷史難題。如果科學家都不敢解題,那麼還會有誰敢解呢?!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5-08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甘肅隴西推「地道」綠色中藥材種植 源頭保「道地」品質
    隴西縣享有「千年藥鄉」之稱,當地產多種道地優質中藥材,以黨參、當歸、紅黃芪為代表,量大質優。圖為福星鎮龐家岔村200畝高標準核心示範點,一塊塊黃色的粘蟲板在綠意盎然的藥材地裡發揮著作用。 杜萍 攝近年來,該縣以標準化種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基礎,突出「有機、綠色、道地」品牌,依託甘肅省現代農業示範園中國藥都·隴西藥圃園,開展新品種引進示範、提純復壯和野生品種馴化等工作。同時,建立標準化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從源頭上保證中藥材道地品質。
  • 道地藥材貴在「地道」
    《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制修訂120種中藥材國家標準;完善農藥、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檢測方法和指標;建立中藥材外源性有害物質殘留資料庫。這些舉措將有助於中藥材質量整體提升。道地藥材不能「移植」各地有各地的道地藥材,不能互相代替。
  • 【中國科學報】用科技提升硅藻土的附加值
    複合絮凝材料產品  吉林省長白山硅藻土礦區是中國最大的硅藻土,特別是優質硅藻土的產地,其儲量超過中國硅藻土總儲量的一半。  中科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水資源材料課題組負責人王丕新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何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進一步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是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初衷之一。」  日前,水資源材料課題組在硅藻土高值化應用方面獲新進展,並通過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驗收,相關的研究內容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項,其中3項獲得授權。
  • 種道地藥材,變「小產地」為「主產區」
    【天地網訊】  定西市有2000多年生產和藥用黃芪、當歸、黨參等道地藥材的歷史,是我國有名的「千年藥鄉」。  種道地藥材,變「小產地」為「主產區」  仲秋時節,走進定西,無論是在「中國當歸之鄉」岷縣,還是在「中國黃芪之鄉」隴西,亦或是「中國黨參之鄉」渭源,家家戶戶皆藥材飄香。  定西中藥材資源豐富,有中藥材品種資源439種。
  • 標準引領,道地藥材方能真正地道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甘肅的半夏、寧夏的枸杞、雲南的三七……這些都是知名道地藥材。所謂道地藥材,是優質純真藥材的代名詞,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
  • 【中國科學報】鍾萬勰:「獨復」「從道」以求「辛」
    這一把持在「洋人」手中的核心技術,被稱為「自控專業禁區」的H∞魯棒多變量控制的工程化應用是一次原始創新,是航天發動機擁有「中國魂」的關鍵所在,而鍾萬勰在這一領域已經探索了近30年。對此,他用《易經》中「中行獨復,以從道也」來自勉。
  • 國藥集團(中聯)湖北道地藥材研究院成立
    著力推進中醫藥大項目的發展,培育一批中醫藥大企業,制定道地藥材一縣一品實施方案,提升中醫藥和藥材產業發展水平,促進湖北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掌欣為「國藥集團(中聯)湖北道地藥材研究院」授牌,並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郭蘭萍頒發研究院顧問聘書。
  • [公告]振東製藥:山西振東道地藥材開發有限公司50萬畝中藥材種植及...
    本項目通過建立中藥飲片GMP規範化生產工廠,一方面提高了中藥飲片的質量;企業的中藥飲片生產能力必將增加,從而對產品原材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加大了對苦參、連翹、黨參、黃芪、黃芩等山西道地中藥材的需求量。本項目的實施,推動了長治多種道地中藥材的規範化種植。 2.2.3項目建設實現了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保證產品的質量。
  • 中藥材行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之二——中藥材生產種植怎麼啦?該...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加快發展中醫藥等健康服務業。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道地藥材是我國傳統優質藥材的代表,但道地藥材的資源無序開發、品種創新不足和質量安全水平不高,影響了中醫藥的持續健康發展。今天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中藥材生產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
  • 【中國科學報】科研儀器共享效率提升三鑑
    據披露,科研設施與儀器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同時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科研設施與儀器重複建設和購置,存在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專業化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設施與儀器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尚需進一步提升。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是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突破關鍵核心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
  • 【兩會關鍵詞|深加工】葉千瓊:借力發展中藥材深加工模式 提升附加...
    【兩會關鍵詞|深加工】葉千瓊:借力發展中藥材深加工模式 提升附加值延伸產業鏈 【時間:2018-01-05 09:49:33】【來源:四川新聞網】【編輯:賈洪博】 巴中市政協委員葉千瓊  四川新聞網巴中1月5日訊(兩會報導組)
  • 中藥材生產基地如何升級做休閒農業?
    這裡是中國休閒農業專業首席職業教育教學平臺。由談再紅休閒農業服務工作室發布。關注我們,多賺錢,少走彎路!近期平臺計劃推出「休閒農業100問」大型系列講座,為促進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 藥鄉磐安:全鏈條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
    磐安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推進中藥全產業鏈發展,奮力打造全國精品道地藥材生產示範地、浙產道地優質藥材集散地、全國中藥產業技術研發新高地、長三角地區中醫藥康養目的地。2019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7.49萬畝,佔全省面積的9.73%;產量1.98萬噸,產值5.7億元,佔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0.5%。貝母、元胡等「磐五味」主導產品產量分別佔全國的20—60%。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2018-07-17 中國科學報 【字體:,並實現了時間解析度達5皮秒(10-12秒)的任意序列發生器,從而將高精度時間序列發生功能的時間精度首次提升至皮秒量級。
  • 【中國科學報】從未謀面的國際合作打開膜通道蛋白開關
    論文作者之一、大連化物所副研究員張躍斌告訴《中國科學報》,「CNG離子通道門控機理的研究對理解相關的致病機理和生物學過程有重要意義。」  在視細胞中,感光色素的光激活會降低細胞內cGMP配體的濃度,從而導致CNG通道關閉,使細胞膜產生超極化。在嗅覺神經元中,嗅覺受體被氣味分子激活致使細胞內cAMP配體濃度增加,導致CNG離子通道開放,使細胞膜去極化。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吳驪珠分析道。  能否用一種有價值的有機反應替代犧牲試劑或水的氧化,既實現CO2的轉化,又實現有機轉化反應生成重要的化學品呢?研究人員陷入了沉思。  早在2013年,吳驪珠團隊率先提出了「放氫交叉偶聯」反應體系,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產氫與氧化有機反應的耦合。「不過,還沒有人能夠利用太陽能將CO2還原和有機合成相結合。
  • 【中國科學報】院士專家熱議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
    「我們要讓年輕人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了解數學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發揮的作用,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數學領域。」中科院院士、數學院院長席南華說。  此外,搞學術要排除紛擾,要能坐下來,一是自己能夠坐下來,二是有這個環境能夠坐下來。  「我們用文化、視野、成果來薰陶年輕人,而不是單純喊口號、講道理,這樣更易紮根於年輕人的思維。」
  • 【中國科學報】給維C生產來一場「瘦身」革命
    瀋陽生態所研究員徐慧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通過對維生素C新技術的開發,為其生產帶來一場徹底的『瘦身』革命。」  發酵廢液排放的困擾  當前,維生素C已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保健品、飼料和化妝品等領域。徐慧告訴記者:「我國維生素C年產量約為12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然而,維生素C生產中會形成大量廢棄發酵醪液。」
  • 【中國科學報】音樂可提升言語感知能力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12-08 第3版 科普)   長期以來,音樂、語言和大腦的關係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與研究,但至今仍未洞悉其中的奧秘。有研究表明,音樂訓練可以提高人們在噪音環境下的言語感知能力。但為什麼音樂訓練能帶來這樣的益處,其具體機制尚未被闡明。
  • 培養高素質新農人 助力中藥材產業化 -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來自輝縣的中藥材農業合作社、中藥材企業及中藥材種植戶等100名返鄉入鄉創業者參加了培訓。    輝縣是國家道地中藥材產業生產重點縣、中國中藥材重要種植基地、全國首批中藥材物流實驗基地之一,今年還獲得河南省中藥材十強縣稱號,是太行山區極具活力的中藥材種植、加工和銷售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