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編制:
A。擬定測驗計劃
B。編題
C。項目分析
D。編寫說明書
3.標準化:與一般心理測驗標準化程序相同,只是在分數解釋的標準化時,不是要編制好常模,而是要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學大綱,分析合格標準的確切含義、調整試題難度和結構、準確劃分合格分數線。
A.1905年量表,處於診斷異常兒童智力。
B.1908年量表。第一個年齡量表,以「智力年齡」計算成績。
2.斯坦福-比內量表:1916年,推孟修訂S-B量表,首次採用比率智商高IQ(智商/年齡),引入智力商數,最早對施測和記分提供了詳細的指導語。1960年,捨棄比率智商,引進離差智商。
3.韋克斯勒量表:6個語言量表,5個操作量表;首次採用離差智商。
2.瑞文推理測驗:非文字,文化公平,5歲-老年,不排除生理缺陷者,既可個別測驗也可團力測驗。結果以百分等級呈現,測量一般智力,源於Spearman的智力二因素理理論。包括:瑞文標準推力水平,水平最低,5.5歲以上智力發展正常的人,中等水平。瑞文高級推理測驗,智力高於平均水平的人,水平最高。
3.認知能力測驗:桑代克編制,題目均由易到難排列,結果離差智商、百分等級、標準九分數等做解釋,對學業成就、工作成就、職業類型等有相當預測能力;包括初級型、文字測驗、非文字測驗和數字測驗四個部分。
A。學術能力傾向測驗(SAT)
B。分辨能力傾向測驗:DAT,應用最廣,適合初高中。
C。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ATBA,既有團體的筆試測驗,又有個別的操作測驗;與DAT相比更加注重實際操作。
D。多維能力傾向成套測驗:MAB
E。基本心理能力測驗。PMA,瑟斯頓根據其智力理論編制的第一個能力傾向測驗。
F。我國高考
A。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驗。最充分,最早,適用於小學生至承認。
B。音樂能力測驗圖。戈登,三個分測驗構成:T測驗-音調形象;R測驗-節奏形象;S測驗-音樂感受。
2.美術能力測驗:
A。梅爾美術判斷力測驗
B。格雷福斯圖案判斷測驗
C。霍恩美術能力問卷
3.機械能力測驗:
A。空間關係測驗:機械拼合測驗,動作敏捷性和空間知覺;空間關係測驗,空間關係知覺速度;書面形式拼版測驗,紙筆測驗,多種選擇題。
B。本奈特機械理解能力測驗
2.託倫斯創造性思維:從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精確性四方面評估,在吉爾福特發散思維測驗基礎上編制而成,分言語和圖形兩套。
3.芝加哥大學創造力測驗:五個分量表,流量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三個方面。
2.利克特量表(總加量表法):利克特量表假定每一項目或態度語都具有同等的量值,項目之間沒有差別量值。受測者按每個項目(正面、負面描述)態度強弱按五級、六級反應,最後,以受測者在所有項目中評定等級的總和來估計受測者的態度。
3.哥特曼量表(累計量表法):試圖確立一個單向性量表,單向性好壞指標Crep=1-誤答數/總反應數。
4.奧斯古德,語義分化量表。
2.常見的職業興趣測驗:
A。斯特朗職業興趣問卷SVIB:最早的興趣問卷,經驗法編制。
B。庫德職業興趣調查表KOIS:迫選項目組構成。
C。自我指導問卷SDS:霍蘭德,以其人格類型學說(現實、研究、藝術、社會、傳統)為基礎。
D。斯特朗-坎貝爾興趣問卷SCII
2.焦慮量表:
A。顯性焦慮量表(MAS):由泰勒編制,是按理論推理而建構的(邏輯分析法、合理構建法)量表,依據卡默龍關於顯性焦慮反應所描述的顯性焦慮量表。
B。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T):由施皮爾伯格等人根據特質-狀態理論編成。包括狀態焦慮和特徵焦慮(卡特爾和賽歐提出的兩種焦慮形成)兩個部分。
C。測驗焦慮量表(TAI):施皮爾伯格根據特質-狀態理論編制,測量W因素和E因素(緊張引起的神經系統反應)。
D。其他:貝爾焦慮量表BAI;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抑鬱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康奈爾醫學指數SMI
2.新生兒評定量表(NBAS):布雷澤爾頓,是目前適用於年齡最小的(0-30天)的嬰兒使用的行為量表,目的在於診斷和預測,測查習慣性、朝向反應運動控制的成熟性、易變特點,自我安靜下來的能力,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