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連聖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我們這樣的凡人呢?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問題是有些人明明犯了錯誤,卻不願意承認和面對,不敢直視自己的錯誤,他們害怕自己的錯誤被別人發現會丟人,他們不敢承擔責任。
但是只有勇於承認和面對自己錯誤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也才能夠在未來的道路上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人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人最偉大的勝利是戰勝自己。當你敢於面對困難改正錯誤時,你也便戰勝了原先那個懦弱的自己正如莎士比亞所說;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吾日三省吾身。」古聖賢孔夫子就曾提出過,人應該每天反省自我。一個時常反省自己不足的人,才會變得更加靜心、更加聰整、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喜愛,更能夠獲得幸福的人生。
在我國的歷史上就有許許多多善於自省的著名人物。比如被稱為「聞過則改第一臣」的廉頗。其實自古高官多矜恃。在位專橫路扈者有之,貪婪養尊者有之,好大喜功者有之,粉飾太平者有之,這些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文過飾非,我行我素,成了一個視國事如常物、視百姓如草芥的特殊階層。而老將廉頗,在這些紫袍華冠之中,卻出汙泥而不染,獨樹一幟,他有過租魯,有過矜特。然而,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用國家利益的天平來權衡,能把自己的言行用趙國老百姓利益這個秤砣來掂量孰輕孰重。他以國事為重,以民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過,知請改錯,在數千年的歷史中第一個唱響了坦坦蕩蕩「負荊請罪。的高歌,成為「聞過則喜」「知錯改錯」的恆古第一臣!
廉頗這種可敬可愛的「為國釋恩怨、請罪敢負荊」的坦蕩襟懷,在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不是有著十分深遠的現實的意義嗎?不值得得我們每一個虛心學習嗎?有的時候放下那些無用的架子和面子,知錯就改,省身思過,你會贏得更多!
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整衣冠: 以人為鏡,可照得失。「銅也好,人也罷,這些都是反省檢點自己的工具,在人的一生中,反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李世民本身也是這樣一位常常懂得自我反省的君王,敢於直面自己的錯誤,所以才有了魏徵這樣敢於進諫的大臣,才能把國家治理得更加完善和強大。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的企業家,他也是一位懂得自省的人。記得有一次,他的一位下屬因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貸款難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下屬。但是事後,仔細一想,松下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因為那筆貸款發放單上自己也籤了字,下屬只是未摸準情況而已。既然自己也應負一定的責任,那麼就不應該這麼嚴厲地批評下屬了。想通之後地馬上打電話給那位下屬,誠懇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屬喬遷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後便立即登門祝賀,還親自為下屬搬家具,忙得滿頭大汗。而且,事情井未就此結束。一年後的這一天,這位下屬收到松下的一張明信片,上面留下了一行親筆字:「讓我們忘掉這可惡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來!」看到松下的親筆信,這位下屬感動得熱淚盈眶。知恥者近乎勇。連這麼著名的人物都能夠自省自檢,那我們呢?
因為反省,會讓人不再有第二次的後悔因為反省,會讓人取得新的突破;因為反省,會讓人學會走這條名叫「人生」的路。
對於學生而言考試是家常便飯。考試的失利,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備接踵而至,望著考得好的同學捧著考卷哼著小曲回家的同學,肯定會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湧上心頭。而這個時候,你只要懂得反省,拋開一切雜念,坐在房裡檢點自己,將自己與他人相比的不足之處一一羅列,就會發現自己與他人的真正差距!在以後的日子,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錯誤,終會有一天,你也能將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拿回家。
有人說,反省能使一個人變得完美。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千百年來受到中外人民的愛戴,在眾人眼裡,他就是那麼的完美。他是怎樣做到了呢? 是與生俱來的嗎? 孔子曾對他的弟子說:「吾三日省吾身。」一天內多次的反省,足以讓自己彌補不足,變得更加完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將自己與他人對照,彌補缺漏,是升自我的又一途徑。日復一日,長期如此,一個人的錯誤便會越來越少,便會逐步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