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遊和廣告體裁的特點:
毫不含糊地誘導讀者,以謀求感化一群人去參與具體的行動。
2、翻譯策略——徹底的歸化
一切以目的語文體規約和文化規範為準則;
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
3、重誘導功能文本翻譯的評判要點:
是否充分展示出文本的非語言和非文學旨意;
目的語文本產生的誘導作用或引發的效果是否與作者的源語表達相同
4、譯者在翻譯時重點考慮的因素:
原作者與讀者層的關係;
譯文必須使用易於讀者直接的語言。
5、誘導型」文本的翻譯實質:
使讀者在閱讀中完全不覺自己在讀譯文。
1、旅遊文本的目的:
讓普通遊客讀懂看懂並喜聞樂見,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旅遊方面的知識。
2、旅遊文本的作用:
①. 傳遞信息
②. 誘導行動
旅遊資料:「信息型」+「誘導型」功能文本
3、旅遊文本的翻譯要求:
順應譯語文體規約和文化規範
提供旅遊信息的同時,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及審美情趣
旅遊翻譯以讀者為重,一切以譯文讀者的喜好和習慣為準則
旅遊文本作為公共宣傳品,其目的就是最大可能的吸引讀者,因此翻譯時譯者應該充分揣摩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考慮譯語文化環境,從原文中選取他們易於理解並樂於接受的旅遊信息,並採用恰當的語言形式在譯文中予以表達。
根據賴斯的文本類型說:文本類型主要分為三類,即「信息型」,「表達型」「誘導型」。旅遊類文本屬於信息型和誘導型文本。旅遊文本的主要目的就是向遊客準確地傳達景點的信息,並引起讀者的興趣,吸引讀者前往參觀,幫助讀者理解當地的文化。
雖然旅遊文本對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各國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讀者的思維習慣、價值觀有著很大的不同,旅遊文本的內容涉及到了歷史、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為了使讀者可以正確理解,要求譯者不僅僅要有較高的翻譯能力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
例1:
原文:「日本のほぼ真ん中に位置する滋賀県。その中央に県土の約6分の1を佔める日本最大の湖·琵琶湖を抱え、周囲には緑豊かな山々や田園風景が広がる、水と緑の豊かな自然にふれ合うことができるところです。悠々と水をたたえる琵琶湖と周囲が織りなす美しい丶風景は、季節の移ろいに応じた折々の景観として楽しむことができます。びわ湖の雄大さと変化に富んだ風景は、「琵琶湖八景」や「近江八景」として風光明媚な景色を紹介しています。」(琵琶湖公式ホ一ムぺ一ジにより)
譯文:茲賀縣位於日本正中央,是日本最大的湖,琵琶湖約佔全縣面積的六分之一,鬱鬱蔥蔥的群山和田園風光散布在周圍,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大自然,悠然的琵琶湖和周圍交織的美麗風景,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景色,琵琶湖莊嚴也富有變化,這裡為您介紹「琵琶湖八景」、「近江八景」的風光明媚的景色。
例2:
原文: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環湖四周,綠蔭環抱,山色蔥蘢,畫橋煙柳,雲樹籠紗。透迤群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潤幽深。100多處各具特色的公園景點中,有三秋桂子、六橋煙柳、九裡雲松、十裡荷花,更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以及「三評西湖十景」等,將西湖連綴成了色彩斑斕的大花環,使其春夏秋冬各有景致,陰睛雨雪獨有情韻。
譯文:西湖の美しさは、絵のような美しい湖や山の景色にある。湖は緑に包まれている。うねうねした山々には、綺麗な林や泉と奧深い溪や澗がある。100箇所もある特色に富む公園や観光スポットには、「三秋桂子」、 「六橋煙柳」、「九裡雲松」、「十裡荷花」のほか、更に有名な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などの景色がある。これらの名所は連なって、西湖を彩り美しい花輪に成し、春夏秋冬、晴雨風雪、それぞれ異なった情緒を呈している。
總結:
中日兩國文化背景有著很大的差異。日本的旅遊文本用詞簡單,淺顯易懂。而漢語行文華麗,重主觀抒發,常靠辭藻的渲染加強語氣,兩種風格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譯時應該注意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期待。
由於語言文化差異,不同語言讀者,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也不同。這種心理和習慣自然而然地制約著他們對語言刺激的注意和使用語言的方式,也造就了各自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和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寫作風格和「體裁規約」(genre conventions)。
對此諾德指出:「體裁規約是交際活動標準化的結果。既然某些多少具有同一(或多種)功能的文本能在某些場合反覆利用,那麼,這類文本亦即獲得了規範的形式,這種規範有時甚至可上升到社會規範的地位。這些體裁規約和社會規範継而能在文本表達和文本接受這兩方面發重要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如果作者想要實現他的交際意圖的話,就必須使其文本形式與這些規約一致;另一方面,文本接受者也只能從規範的文本形式中推斷出作者的意圖。」
「體裁規約」與各自語言的文學傳統和文化規範密切相關,在語言表達上也同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通用文體規約」(general style conventions )(Nord,2001:55),例如一些相沿成習的遣詞造句特徵,章法、修辭、風格方面的規律,以及固有的文學傳統等。因此在翻譯中,「在相比較的兩種語言中,我們常常發現,即使它們存在著相似的結構,但由於各自不同的文學傳統和規約(被認為是「好的文體」而形成的規約)(conventions as to what is considered good style),也會導致各自用法上的不同(a difference in usage)。」(ibid)而在漢英旅遊翻譯中,這種因不同文學傳統和通用文體規約而導致的差異尤為明
英語旅遊文本特點:一般而言,英語旅遊文本大多行文通俗,表達客觀,用詞簡潔,不像漢語有那樣情景交融、聲情並茂、用詞華麗。在很多情況下,英語的景物描寫往往用客觀的具象羅列來傳達實實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實再現自然,更注重邏輯和理性,讓讀者有一個明確具體的印象。英語用詞淺白通俗,結構緊湊,然而其氣勢和聲色則隱含於上下文字裡行間,充分體現了英語旅遊文本的通用文體規約特徵。
日文旅遊文本特點:日文原本委婉含蓄的特點使得此類文章不會如中文文本那般較多的辭藻渲染,用詞華麗。更多的是較為細緻地描寫景物特點,文字多通俗易懂,更著重給讀者一種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意境。但相比於英文旅遊文本特點,不會單純尋求「語法邏輯」,更多是細緻準確的表達出景物描寫特點。
中文旅遊文本特點:由於歷來深受漢語古典山水詞及山水遊記散文一類作品的文學傳統影響,漢語旅遊文本的語言表達常常伴有大量的對偶平行結構和連珠四字句,以求行文工整,聲律對仗,文意對比,達到音形意皆美、情畫意然的效果。另一方面,旅遊景點歷來是文人墨客、王公貴族雲遊聚集之地,歷史上留下的詞聯名言佳句可比比皆是,極大地豐富了各旅遊景點自然景觀的歷史文化內,也成就了漢語旅遊文體濃鬱的文學色彩和藝術美感,並為廣大者喜聞樂見相對而言。中國美學思想中的辭章美學命題(如意與象、神與形、文與質、虛與實、雅與俗以及意境論、風格論、章法論、修辭論等等)在西方美學中一概缺如(劉宓慶,2005:57)。
例1:
原文: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は、內外を問わず、多くの観光客を根強く集めてります。ここには、富土五湖を秘めた富山、蘆ノ湖のある箱根、そして溫泉と美しい海岸線の風景の散在する伊豆半島といった三つの観光名所があります。
譯文:富土箱根伊豆國立公園深深吸引著眾多國內外遊客。在這裡,富士山與富士五湖交相輝映。箱根境內,蘆湖蕩漾,伊豆半島,溫泉遍布,海景怡人。這三處構成了公園的三大亮點。
例2:
原文:伊豆半島は多くの溫泉や美しい海岸線の風景がいっぱいあることで有名です。とりまく海は青く、連なる山なみは濃い緑色--そんな海と山のそこここに白い湯煙が數多く立ちのぼります。道はこれらを縫って、峠を越え、杉林を抜け、岬をかすめて続いています。溫暖な気候と明るい陽光の下で花々が咲き亂れ、歴史と文學が旅路にロマンを添えています。
譯文:伊豆半島以眾多的溫泉、美麗的海景而著稱。周圍的大海一片蔚藍,連綿的山脈蒼翠蔥鬱,海山之間到處升騰著白色的水氣,山路燒過霧氣,越過山巔,穿過杉林,掠過海岬,連綿不絕。宜人的天氣和明媚的陽光下繁花似錦,歷史與文學更為旅途增添幾分浪漫。
作為一種以目的語文化為導向(TL culture -oriented )的應用型文體翻譯,旅遊譯文應順從目的語文化環境的規範和標準,使譯文讓者樂於接受並能雅俗共品。因而,旅遊翻譯理所當然應充分考慮目的語文本的文體特徵和體裁規約,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感受(即一種換位思維),在正確傳達源語文本信息內容的前提下,做到明確差異,各展其長,有效發揮譯文的優勢以增強感染力,強化其文本的「透導」功能。
旅遊翻譯作為一種實用文體翻譯,自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業意圖,就是要迎合譯文讀者的口味,喚起他們心中的美感共鳴而產生旅遊的衝動,達到招攬遊客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旅遊翻譯所追求的應該是譯文的預期功能和讀者效應,而不應是語言形式上的對應。旅遊翻譯雖然也會涉及到不同的語言文化傳統、社會歷史背景、自然地理知識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但旅遊文體的特殊功能和交際目的決定了它不可能在譯文中過多展示語言的異質性差異。況且,在旅遊翻譯中,我們所說的異國風光、文化異彩是指譯文傳送的信息內容,而不是陌生新奇的語言形式,更不是展示異國語言文化特質的場所。試想,讀到的文章詰屈聱牙不知所云,還哪來前去觀賞的欲望?可以說,讀者效應和譯文預期效果應該是旅遊翻譯力求獲取的目標,更是旅遊文體「誘導」功能和交際目的的要求。因而在策略的選擇上,旅遊翻譯多以「歸化」為宜,儘量減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現的障礙,讓譯文表達儘可能地符合目的語規範,利於譯文讀者的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給來訪吉林的日本遊客進行霧凇奇觀的介紹時,我們常用的開場白和描述方式 是:在吉林市松花河畔乍現霧凇奇觀,那宛若仙境的瑰麗景象,備受遊客青睞和嚮往。而在進行日語翻譯時,因為「河畔」、「乍現奇觀」、「宛若仙境」、「備受遊客青睞」等詞組極富古典和中華文化氣息,在日語中難以尋找還原度和相似度極高的表述方式。
故而,我們不妨退而求其次,採用「河岸」、「 奇観が現れ」、「 仙境のような景色」、「 観光客の注目を浴びている」等日式表達,幫助日本遊客理解吉林霧凇的旅遊盛狀。因此,最終日語翻譯則是:
「吉林市松花河岸に霧氷奇観が現れ、仙境のような景色の中で観光客の注目を浴びている。」
紐馬克曾明確指出,在交際翻譯中,翻譯者用目標文本來表達和源語同樣的效果。簡言之,紐馬克認為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側重於目標語和目標文本讀者,所翻譯的源語的表述方式要契合目標讀者的理解方式、語言模式、文化特徵,以便讀者或聽眾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消除疑點和晦澀難懂之處,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以日語翻譯為例,在進行旅遊日語的翻譯時,可以採用交際翻譯原則。在保持中文語言原來涵義的基礎上,以日語化的表述方式進行翻譯闡述,更為日語讀者、聽眾所接受。
例如,景點介紹中頻繁出現的「某某景點是國家 5(或 4)A 級景區」,如果翻譯成「國家5Aランクの観光地」, 有些日本遊客還是不懂,即不清楚 5A是什麼意思,考慮到日本人的理解力,採用「AAAAA級」的翻譯,也許更容易被日本遊客接受。
再如,仙居風景名勝區簡介中的「碧潭飛瀑,奇峰怪石, 深幽樓洞,高峽平湖」,直接譯成了「緑淵飛滝、奇峰怪石、靜樓深洞、高峽平湖」。
漢語是音、形、意三位合一的語言,將其譯成日語時,應當注意日語語言習慣,在無法像漢語那樣用準確的詞語表達同樣的意義時,需對漢語中抽象難懂的部分作一下補充解釋,因此譯作:
「緑の淵に舞い上が った滝、奇妙な峰に形のさまざまな石、靜かなビルに深 い穴、高い山峽に平たい湖」
這樣更能一目了然。另外,加譯的內容以明確信息為目的,要簡潔明了,不宜冗長贅述。這樣的譯文不僅使讀者獲取了景點的相關信息,也為他們所喜聞樂見。旅遊翻譯重在傳遞信息和感染讀者,譯文表現形式必須順從讀者的閱讀習慣,不然難以獲取譯文的預期效果。
漢語文筆優美,表達虛實相生,盡其辭藻渲染之能事,充滿詩情畫意,很好地展示了漢語旅遊文本的寫作風格。因為中日兩國特殊的歷史淵源,日本遊客大多數有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漢詩教育,因而可在日漢翻譯中嘗試更能體現出中國韻味的翻譯而非一味地迎合日本遊客進行歸化。
以對吉林霧凇的奇觀描述為例,中國詩文中有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可以形象生動的展現霧凇那漫天素白、絢爛如花的曼麗盛況,在旅遊介紹時配合詩文,更能裝點旅程的文化性、浪漫性。
故而,這句詩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在保持中國詩文表達特色的基礎上讓日本遊客體會到霧凇的美感及詩文的韻味就顯得極為重要。筆者在深思熟慮後覺得我們可以採取「春風忽ち一夜に來るが如く、千樹萬樹に梨花開く」的翻譯形式,前一句「春風忽ち一夜に來るが如く」契合日式表達方式,後一句「千樹萬樹に梨花開く」對中國詩文進行了高度還原,這樣能夠幫助日本遊客理解詩文的意思並透析霧凇和詩詞的魅力。
[1]王亞楠. 目的論視角下中日旅遊文本翻譯策略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2]董傑.日語翻譯策略研究 ——以溫州旅遊景點介紹文字為例[J].現代交際,2020,(4):74-75.
[3]孟奕彤.論紐馬克翻譯理論在旅遊日語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以吉林旅遊官方網站日語文本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370. DOI:10.3969/j.issn.1000-9795.2018.1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