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逐漸為社會所關注。成千上萬的家庭面臨著育兒難、育兒煩的困境,家長們也開始檢視和反思自己在育兒方面存在的問題。《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15〉10號)指出,要「不斷加強家庭教育工作,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當下,構建有效的親職教育服務體系,為學前兒童家長提供長期、專業的指導,這一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研究對3~6歲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進行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可能的解決策略。
◆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一詞源自臺灣,指家長教育或父母教育。其理念是,做父母是一份職業,要通過職前和在職培訓提高育兒水平,以期與孩子形成積極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的發展。隨著兩岸學術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陸學者也開始使用親職教育這一概念替代家長教育或父母教育。本研究中的親職教育是指:以3~6歲幼兒父母為教育對象,有組織、有計劃地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幫助幼兒父母改善有關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教育活動。
◆親職教育需求
本研究中的親職教育需求是指,3~6歲幼兒父母為促進幼兒發展和自身育兒水平提升,對親職教育活動表現出的心理傾向。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從南京市三所幼兒園隨機抽取300名3~6歲幼兒父母,向他們發放問卷。另外,在人流較為集中的公共場所發放問卷50份。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294份,有效問卷272份,有效回收率為77.7%。被調查的幼兒父母中,母親多於父親,約佔總數的76%。幼兒父母的年齡大多分布在31~38歲之間,近三分之二的幼兒父母學歷在本科及以上。
研究者同時通過訪談法,了解幼兒園教師在日常與幼兒父母溝通時了解到的他們在育兒方面的困惑和需求。訪談資料與問卷調查結果起互證作用,以確保研究的客觀性。
◆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問卷由四部分構成:基本信息,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的需求,幼兒父母對於社會提供的親職教育服務的滿意程度,幼兒父母期待的親職教育。其中,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的需求部分參考了楊懿以及諶小猛和王慧琴等人編制的相關量表。〔1-3〕
問卷初步擬制好後,研究者徵求相關專家意見,然後進行修改,並隨機選取南京市某幼兒園,發放50份問卷進行預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9份,有效回收率為78%。運用相關分析法對其中的量表進行信度檢驗,顯示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931。最後,根據信度檢驗和極端組比較檢驗結果對題項進行了刪減,形成正式問卷。
運用SPSS 19.0軟體,對其中的《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量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6歲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整體情況
由圖1可知,總分為48分和55分的人數最多,有22人;其次是57分和64分的人數,有21人。需求程度中等的分數為40分,高於40分的佔總體的97.4%。這表明,大部分幼兒父母對於親職教育有較高的需求。
由表1可知,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的總需求和各維度得分均值都在3分以上,高於中等需求程度均值(2.5分)。幼兒父母對各維度需求程度均較高,其中,對育兒知識維度需求的程度最高,其次是心理調適。
◆3~6歲幼兒父母對社會提供的親職教育服務的滿意情況
幼兒父母對社會機構組織的家庭教育活動、家長培訓講座或課程、幼兒園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大眾媒介提供的育兒知識及對社會提供的親職教育服務總體情況進行滿意度評分。滿意程度由高到低,對應的分值依次為4分、3分、2分和1分。
由表2可知,各題項得分均在中等滿意程度2.5分以上,對幼兒園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滿意度最高,得分為3.11分。這表明,幼兒父母對目前社會提供的親職教育服務總體較滿意。
◆3~6歲幼兒父母親職教育需求的比較分析
1.幼兒性別對其父母學習有關心理調適知識需求的影響
運用T檢驗,分析不同性別幼兒的父母對學習有關心理調適知識需求是否存在差異。由表3可知,不同性別幼兒的父母對「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方法」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t=2.51,p=0.013<0.05),男幼兒父母的需求程度高於女幼兒父母。
2.教育背景對幼兒父母「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的方法」需求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教育背景的幼兒父母在「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的方法」的需求均值上存在顯著差異(p=0.027<0.0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續後分析結果表明,就「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的方法」的需求均值而言,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幼兒父母與高中、技校、中專等學歷水平的幼兒父母不存在顯著差異,與其他學歷水平的幼兒父母存在顯著差異(p<0.05),除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幼兒父母外,其他學歷的幼兒父母之間皆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幼兒父母對於「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的方法」的需求程度低於大專、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幼兒父母。
3.自身性別對幼兒父母在「了解孩子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特點」方面需求的差異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幼兒父母在「了解孩子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特點」的需求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幼兒父親的需求均值高於幼兒母親(t=-2.09,p=0.038<0.05)。
4.幼兒性別對其父母在「了解如何引導孩子動作技能的發展」方面需求的影響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不同性別幼兒的父母在「了解如何引導孩子動作技能的發展」方面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p=0.026<0.05)。男孩父母的需求均值為3.47分,女孩父母的需求均值為3.31分,可見,男幼兒父母對「了解如何引導孩子動作技能的發展」方面的需求明顯高於女孩父母。
◆3~6歲幼兒父母接受親職教育的傾向
1.幼兒父母育兒求助對象選擇的傾向性
從幼兒父母的選擇來看,「書籍雜誌、電視節目、網絡」「孩子所在託幼機構的老師」和「親友」等被選為求助對象的次數最多,其中,高達73.2%的幼兒父母選擇了「書籍雜誌、電視節目、網絡」。從幼兒父母育兒求助對象選擇的標準來看,最看重的標準是「對兒童有研究、比較專業」,其次是「比較了解我的孩子」。
2.幼兒父母期望社區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形式
由表5可知,家長希望社區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主要包括(按照選擇頻率高低排序):與幼兒園合作舉辦活動,安排專家講座,宣傳育兒知識、發放手冊,組織家長交流會,專人上門指導。除「專人上門指導」外,選擇其他社區指導形式的頻率均較高,說明多數幼兒父母傾向於專業的教育指導和討論交流性質的活動指導。
◆3~6歲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的期望
本研究問卷中,有一道開放題是了解幼兒父母對社會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的意見或建議。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可以發現幼兒父母在以下幾方面有較高期望。
1.親職教育的專業性
較關注親職教育的專業性。如,有的關注親職教育的師資質量,有的希望從中獲得科學的育兒指導,還有的希望指導內容更細緻一些。
2.親職教育的形式
期待更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例如組織親子活動,讓孩子參與到培訓活動中來。
3.親職教育的內容
希望能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內容,最好能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提供個別指導,或通過搭建家長交流平臺來開展相關的培訓活動。
4.親職教育的支持
幼兒父母普遍認為,目前社區組織的活動太少,且缺少專業人士指導。他們希望社區能設立專門的親職教育服務機構,聘請專業人員定期進行指導和答疑。另外,他們希望教育部門能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舉辦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
◆3~6歲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較強烈
1.超過半數的幼兒父母對心理調適方面的需求較強烈
超過半數的幼兒父母對心理調適方面的需求較強烈。有研究發現,幼兒父母在「幼兒教養」和「外界環境」兩方面壓力較大,即幼兒父母對孩子健康、發展、學習等方面及其成長環境、教育環境、同伴影響等方面較為擔憂。〔4〕年輕的父母經驗和精力都有限,在面臨育兒問題時,常常感到束手無策,從而產生焦慮情緒。精神壓力得不到疏解,會影響其尋求解決育兒問題支持的態度和方式。因此,他們對於緩解自己的育兒精神壓力較期待。
2.幼兒父母對育兒知識與技能的需求較強烈
有研究表明,父母因教育知識不足而表現出的教育能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家庭教育效果。〔5〕本研究發現,幼兒父母較關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和控制情緒」「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社交能力」等育兒知識與技能,因為這些內容正是其現實需要。
3.幼兒父母對如何進行親子溝通的指導需求較強烈
幼兒父母的育兒困惑相當一部分是由親子溝通不良導致的。當前我國幼兒家庭親子溝通狀況並不樂觀,超過80%的幼兒家庭親子溝通未達到理想狀態——一致型(即子女能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或看法,父母把握原則,合理引導)。〔6〕因此,幼兒父母對親子溝通的指導需求較強烈。
◆不同群體特徵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存在差異
1.受教育程度不同,其親職教育需求也不同
本研究發現,在「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的方法」方面,初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幼兒父母需求程度低於大專、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水平的幼兒父母。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幼兒父母缺乏緩解自己育兒情緒和壓力的意識,對自我心理狀態調節的問題不夠重視。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幼兒父母對自己的育兒情況有較多的反思和審視,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期望,或者說更關注自己內心和精神狀態的調節。
2.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有一定影響
本研究發現,相比於幼兒母親,幼兒父親對「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方面知識的需求更強烈。這可能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因社會分工的不同,父親往往承擔著家庭的主要經濟責任,與幼兒相處的時間較少。相比幼兒母親,父親參與育兒的程度偏低,參與幼兒教養的時間總體偏少。〔7〕因此,父親關於幼兒每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特點等的知識沒有母親多,這方面的需求也就更強烈些。
3.幼兒性別影響幼兒父母的部分親職教育需求
本研究發現,幼兒性別對其父母的部分親職教育需求有影響。例如,在「學習緩解情緒和壓力的方法」方面,男孩父母的需求程度高於女孩父母。這可能是由男女幼兒的性別差異導致的。Cherney(2006)對5~13歲兒童喜好的活動進行過調查,發現男孩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戶外活動上,他們更喜歡玩刺激冒險的活動。〔8〕相比於女孩,在面對好動的男孩時,時常出現的安全隱患和親子溝通的低效狀況可能更容易導致男孩父母產生育兒焦慮,因而他們也更希望學習如何緩解自己的育兒焦慮。
◆關注親職教育內容的差異性
1.開展母職教育和父職教育,關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差異性
母親和父親的育兒差異體現在多方面。本研究發現,幼兒的母親和父親在育兒知識上存在差異,例如,父親更期待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徵。與母親相比,父親教養孩子時更理性,但較缺乏耐心,很少關注細節。
因此,在開展母職教育和父職教育時,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指導母親可側重在如何科學育兒,如何與孩子的父親溝通並進行合作等方面;引導父親可側重在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如何有效參與孩子的家庭教養等方面。
2.尊重幼兒的群體和個體差異
幼兒的群體差異,主要是指幼兒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本研究訪談結果表明,不同年齡的幼兒,其父母存在的育兒困難有一定差異。換句話說,在幼兒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幼兒父母的親職教育需求不同,因此,親職教育的重點也應有所不同。
研究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幼兒父母希望家庭教育指導更注重個性化和針對性,這表明,籠而統之的親職教育內容已不能滿足幼兒父母的個別需求。美國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指導計劃(簡稱HIPPY)重在實現所謂的「私人定製」,以解決以往家庭教育指導個性化和針對性不足的問題,〔9〕美國的經驗可供借鑑。
3.豐富親職教育形式
隨著各種新興媒體的出現,網絡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比傳統的線下教育內容更豐富,因此線下親職教育活動更要靠體驗性和趣味性來吸引幼兒父母的積極參與。例如,可通過開展家長工作坊、家長沙龍、親子營等交流活動,與幼兒父母在輕鬆的氛圍中平等對話。
◆建立親職教育支持網絡
1.發揮幼兒園的支持作用
幼兒父母可通過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加強對幼兒學習生活情況的了解,從而實現家園合力,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教師可通過「現場指導式」的親職教育方式,從行為、情感和認知等方面引導家長,加強與幼兒、幼兒父母的互動。〔10〕正如陳鶴琴所說,「兒童的教育是整個的,是繼續的,只有兩方(幼稚園和家庭)配合,才會有大的效果」。
2.依託社區開展個別輔導
考慮到便利性和靈活性,可在社區內設立專業親職教育服務機構,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指導人員,定期為幼兒父母提供諮詢服務。可為每個家庭建立育兒檔案,便於及時跟蹤指導,提高親職教育的個性化水平。此外,可綜合運用個案、小組、社區活動三種方法,健全親職教育服務體系,多角度、多層次地為社區3~6歲幼兒父母提供親職教育服務,以滿足不同服務對象的需要。〔11〕
3.聯合社會機構提供支持
有研究發現,社會機構提供的家長教育往往通過多種形式,例如演講、工作坊、成長小組、宿營、參觀、展覽等,效果還不錯。〔12〕事實上,不同類型的社會機構都在提供一定的親職教育服務。非營利性機構,如各級家庭教育協會、婦聯、關工委和非政府組織等,依託行政力量調動和組織各種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但這種指導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不夠。營利性組織,如市場上的早教機構,提供的通常是連續的親職教育培訓課程,但這類培訓課程大多引自國外,費用也較高,且是否適宜本土還有待驗證。
本研究認為,親職教育宜以公益性服務為主,婦聯等群眾團體宜更多發揮作用。市場上的幼兒教育機構則可根據幼兒父母的具體需求,分門別類地提供富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親職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懿.準備入學兒童的家庭親職教育需求研究〔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13.
〔2〕諶小猛,李敏.特殊兒童家庭親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1):4.
〔3〕王慧琴.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評估與親職自我效能感之研究〔D〕.新北:淡江大學,2009.
〔4〕單靜嫻.太原市幼兒家長親職壓力及社會支持研究〔D〕.天津:天津師範大學,2014.
〔5〕關穎.社會學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6〕楊煥蘭.幼兒家庭親子溝通模式的調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7〕孫彥.城市父親參與幼兒教養的現狀研究:以陝西省寶雞市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1.
〔8〕ISABELLED CHERNEY.5~13歲兒童關於玩具、電視節目、電腦遊戲、戶外活動性別差異〔J〕.性別角色,2006,(9).
〔9〕林秀錦.美國的早期保育與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10〕楊慧青.幼兒園「現場指導式」親職教育活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3):45-46.
〔11〕史金玉.社會工作方法在親職教育中的應用:以深圳市某社工機構的實踐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3.
〔12〕何瑞珠.家長教育的發展方向〔J〕.世界教育信息,200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