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故宮賀歲》視頻上線,成功製造了新一輪熱門話題。第一集從新年重華宮茶宴引入,走進乾隆皇帝的「朋友圈」。而同日,故宮角樓咖啡上新紫禁隨行杯、「蘋安玉桂拿鐵」「爆竹焦糖拿鐵」等新飲。保和殿裡的「外交宴席」、乾清宮裡的「家宴」、還有皇帝新年起床後第一口吃的「貢果」,這些掌故都成為新品的註腳。
如今,一過節,故宮就開始上新——從故宮日曆,到紫檀護膚五件套、溪茗壺;從故宮動漫《故宮回聲》,到故宮輸入法皮膚「海錯圖」,再到故宮遊戲「太和殿的脊獸」「皇帝的一天」。僅單品「故宮小確幸筆記本」,在天貓上就銷售了近10萬本。
不僅如此,以故宮為切口的綜藝、動漫、紀錄片,無不火爆:《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故宮回聲》《我在故宮修文物》……就連故宮裡的貓,都是網絡上的超級大V,出書、出寫真、出手辦,發布會一個接著一個,人氣直逼一線明星。
故宮,炙手可熱。
2014年8月1日,那個感覺自己萌萌噠的「雍正」上線,從此,故宮變了。
在那之前,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提出,「文化產品不僅要有文化,更要有創意的觀點」。他說,博物館不應該冷酷,不該把過去的文物冷凍在這裡。
故宮走上「網紅」之路。
雍正不僅僅是比剪刀手賣了一回萌,更成為故宮文創的突破口:2014年10月,故宮推出「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一系列腦洞大開的文創產品,爆紅網絡。論帶貨,雍正真的算上李佳琦的前輩了。僅2017年,故宮文創產品的銷售額就達到15億元人民幣。此外,更有李寧、健力寶、名創優品等上百個品牌爭相和故宮聯名。
有人說,沒見過這麼有背景、還這麼努力的「網紅」。
2012年起,故宮幾乎每年都有新開放的區域。皇極殿重新向公眾開放;文華殿區域文淵閣以原狀陳列方式對公眾開放;故宮博物院正式新開放西部斷虹橋至慈寧宮區域,並將二者的南北通道打開……7年間,故宮的開放比例從30%提高到80%。
故宮的展覽越來越吸引人,「清明上河圖」特展、「千裡江山圖」特展、壽康宮原狀陳列展,以及改陳後的珍寶館和鐘錶館,都引爆關注度,甚至很多人為了一睹寶物陣容,穿上成人紙尿褲排隊四五個鐘頭……
2018年,故宮以年接待遊客超過1750萬人次,穩居當今全球所有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之首。
得年輕人者得天下
故宮600歲了,但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年輕。
據故宮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30歲以下觀眾佔40%,30至40歲的觀眾佔24%,40至50歲的觀眾佔17.5%。年輕觀眾尤其是「80後」和「90後」,已成為參觀故宮博物院的主力,這個比例還在攀升。
去故宮打卡,儼然成為文藝青年的標配。去故宮角樓的咖啡店約會,搶購故宮文創,都是很有範的事。曾幾何時,在博物館裡工作是和無聊無趣無盼頭掛鈎的,而如今,在年輕人中,這成了讓人羨慕的職業。
與其說故宮年輕了,不如說故宮選擇了和年輕人站在一起。
不再端著、不再藏著,不再當老太爺(它其實完全有資格),而是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呈現它深遠的故事:文創只是冰山一角,綜藝、動漫、遊戲、表情、皮膚……故宮一樣都沒落下。
「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種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加以表達。」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掌握了和年輕人對話的訣竅。
活在年輕人中間的故宮,讓年輕人愛上故宮、愛上文博、愛上祖國的傳統文化,這是比經濟效益更重要的事。
比「宮鬥」更好看的是「館鬥」
如今,在年輕人中間撒嬌賣萌的,不止故宮博物院。各大博物館集體出走深宮大院,線上線下圈粉圈人氣。
敦煌研究院利用數位化的手段,建立壁畫保護的科學技術體系和數字檔案,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實現了全球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開發手機互動平臺,再現館藏《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鰲山燈會、燃放煙花等場景……
僅就文創一項,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圍繞歷史、文化IP進行文創開發,呈現井噴態勢。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銷售額在過去兩年翻了三倍,不少網紅產品的銷售額幾何級數暴增;過去一年中,在線上逛博物館的人首次超過了去博物館參觀的人;截至2019年8月,已有24家博物館入駐天貓,除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外,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敦煌研究院、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榜上有名。
沒想到,博物館們「鬥」起來,比宮鬥劇精彩得多。
愛故宮,愛祖國燦若星河的文化
有一種說法,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本土文化就會強勢崛起,更多的年輕人不再追逐洋貨,轉而欣賞有本民族文化特徵的產品和品牌。當下,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
在歷史與文物中,我們為先人的智慧自豪,為先人的勤勞折服,為先人的創造力感懷。我們有如此璀璨的歷史,大可不必欽羨羅浮宮、大英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因為我們僅靠自身藏品已經可以躋身世界一流,因為我們有足夠的歷史積澱。
我們愛故宮,更愛祖國燦若星河的文化。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