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長大,是懂得父母的脆弱。

2020-10-19 瑩寶讀書

刷到這樣的一個視屏:

一位老人去坐公交車,因為是刷卡的支付方式,可能是老人對這個陌生的機器不太熟悉,第一次沒刷到,然後被司機毫不留情的訓斥。

在車上被這麼多雙眼睛看著,老人感覺到又羞又愧,無力反駁到:「我是鄉下人,不常來。」

說完後,老人委屈得直抹眼淚。這讓我的感觸頗深。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他是顯得尤為笨拙的一個,但又不止他一人,還有千千萬萬個像他這樣的縮影。

那次回老家,看到老爸戴著一副老花眼鏡,一副很認真研究的模樣。

一會問怎麼把字體設置大一點,一會問怎麼在網上綁定銀行卡用微信支付,一會又問怎麼在網上購物。

他好像自言自語,又好像有意無意的對我說。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爸在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我連忙放下了手機,耐心的跟他講解。

老爸已經接近六旬,看著他這麼吃力的學習,努力的去適應這個社會,我心裡感覺到一陣心酸。

我們在大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熟悉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相對他們來說,生活得遊刃有餘,卻因為如此,體會不到他們內心的惶恐和不安。

其實,他們也有一份接觸新事物的渴望,只是還沒得及開始,就被現實打耳光。

由於長期生活在枯燥無味,一成不變的小城市,讓他們早已脫離網絡和社會,不管是見識,還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會受到局限。

他們的今天,也有可能是我們以後的明天。

所以,我們不妨試著多一些時間和耐心,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長大不是逃離父母的嘮叨和約束,而是在父母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千萬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能力在城市買房子,然後,把老家的父母接到身邊來生活,或許是為了可以相聚,或許又是為了方便照看孩子。

可是,拋開外在的因素,單單從父母的角度來講,這對父母來說一定是真的好嗎?

關於這個問題,撒貝寧在節目中坦言:「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城市住,那不是孝順。」

當時,他和妹妹在北京打拼,事業上有了起色,想著既然自己有能力,就把退休的父母接到北京住,這樣一來,一家人就可以團聚。

但事實上,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陪父母,一家人經常聚少離多。

最重要的是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得一點都不開心,老兩口除了買菜做飯,就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每天面對著空蕩蕩的四堵牆壁。

所以,這也是他做過最後悔的一件事。我看了表示深以為然。

突然要父母離開生活幾十年的圈子,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要重新開始適應,那種恐懼和漂泊,別說老年人了,對年輕人來說都覺得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畢竟,對ta們來說,已經習慣了老家的空氣和山水,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在茶餘飯後還可以和老朋友聊天打牌,唱唱戲什麼的。

但來到城裡就不一樣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是飲食,氣候,語言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問題。

過馬路要看紅綠燈,上下樓要搭乘電梯,進門還要用指紋密碼開鎖,強迫融入和自己格格不入的社會 。

然而,他們是如何做到日復一日的操勞和任怨,在一個不刷視屏,不網上購物的情況下,是如何的過完一天24個小時,一年365天。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樣,不管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嘴上都不會說出來,對於他們來講,只要子女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往往這樣,作為子女就會很容易忽略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更加看不到他們背後的寂寞和脆弱——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去的城市。

所以,愛是一種成全,讓父母以喜歡的方式生活,那是對他們最大的回饋,也是最好的孝順。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以為父母是我們看到的,想像中的這般堅強,但其實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他們脆弱的一面。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的一個片段:

德善的奶奶去世了,姐姐寶拉分別打電話通知德善和餘暉,三個人連夜乘車回奶奶家參加葬禮。

可是一進門,就看到院子裡的人在吃喝玩樂,媽媽不停地為客人上菜,爸爸則在一旁跟前來弔唁的朋友喝酒,唱歌,兩個姑姑在炫耀戒指 ,臉上看不出來有一點傷心難過的神情。

這讓德善實在不能理解大人們的舉動,認為他們鐵石心腸,她默默的幫著母親做事,心裡替奶奶感到可憐。

當德善爸爸的哥哥拖著疲憊的身影,從美國趕回來,站在門口哽咽的呼喚著德善爸爸的名字時。

那一刻,德善爸爸和兩個姑姑臉上的笑容消失不見,眼淚決堤,終於忍不住抱在一團哭得泣不成聲。

看著這一幕,德善此刻仿佛明白了大人們背後的笑容有多麼不容易。

他們只是故作堅強來承擔這個年齡的重擔,不是不疼,只是在忍。

很多時候,父母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這麼堅不可摧,不信你看到他們失去父母的那一刻,哭得像個孩子。全身上下都溢著悲傷。

以前,我以為的長大是學會一個人去獨立生活,是學會戒掉情緒,不會輕易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是學會看淡很多事,拿得起,放得下。

但這只能算得上是半個長大。

真正的長大是可以赤裸裸的看見父母的脆弱,成為他們可以依靠的人。

很喜歡的一句話「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我們一生應該修行的課程。」

我們誰都是第一次當子女,第一次當父母,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的去修行自己。

作者:瑩寶讀書,一個95後的寫作愛好者,歡迎你來~不管你漂泊到何處,這裡都是你心靈上棲息的小屋。公眾號‖瑩寶讀書‖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真正厲害的父母,並非一味地依靠強勢,抑或者是反覆嘮叨。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如果父母只會一味地用身份和權威壓制孩子,難免出現激烈的衝突。懂得示弱的父母,可以用柔軟化解雙方的衝突。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也更容易接納父母的意見。
  •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看來,如何體面地和孩子過招,是全天下父母的難題。 問題下面有許多留言,其中一位讓人拍手稱讚。 這位同樣被懟的父親,乾脆利落回道:我就是不會啊,來不了!你會你教教我唄~這位煩躁的女兒,微微一笑,背姿挺直,繼續自己內心的小驕傲。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
  •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因為,孩子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般,父母在上面怎麼描繪,孩子就如何。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參照物,所以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也是現實存在的。家長忽略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自然不會懂得心疼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中,說不定覺得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呢!我在這裡說要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並不是非要讓孩子感恩父母、進行道德綁架。
  • 有遠見的父母,會常對孩子說這6句話,孩子長大懂得孝順父母
    孩子能否成才,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但在育兒路上,並沒有100%合格的父母。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從小給孩子灌輸一些思想,讓孩子人生路上少走彎路。 案例 小哲從小就很膽小,也比較愛哭。遇到困難,他就會退縮,總想躲到媽媽的懷裡尋求保護和安慰。
  • 真正優秀的父母,從來不是一味付出,而是懂得不斷自我成長
    是的,大部分父母很少會想到房子、車子這些物質財富,而是由衷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美好的品質。 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可以隨身攜帶的優良品質,更是如此。 但想讓孩子獲得這些,並不容易。日常生活中,不難遇到這樣的案例: ☞情緒起伏大,敏感脆弱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的也是經常失控,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家長們; ☞習慣壓抑自我,
  •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這3點,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這3點,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有了孩子之後,想必每一位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足夠優秀的人。那麼我們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其實關於孩子的培養,還是有很多小技巧的,這些小技巧體現在生活瑣事中,只要父母們能夠有意識地做好這些事,那麼孩子將會越來越優秀!
  • 自小就懂得為父母分憂,長大對父母體貼照顧,特別孝順的4個生肖
    要論孝順其實絕大多數的兒女都是特別的孝順,但是能夠從熊孩子時代就能體諒父母為父母分憂的人卻不多,畢竟那時候的我們都特別叛逆,總給父母添堵,下面我們來看看哪些生肖自小便體貼父母,十分孝順?
  • 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父母的腳步走。可當慢慢長大,他們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遠,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
  • 真正的愛,是懂得和陪伴
    霍啟剛因為「炫妻」和「育兒」頻頻出現在大眾面前,為男人們樹立了榜樣:愛,與金錢無關,最重要的是懂得和陪伴。一、霍啟剛懂得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什麼。可見他們的婚姻是真正的幸福,跟很多豪門家庭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霍啟剛整日緋聞纏身,為了事業發展,他的精力勢必要用於撲火,哪裡還有心情來陪伴孩子呢?2.父母的愛是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最好的土壤。孩子就是一顆種子,在什麼樣的土壤中成長,決定了他成長的狀態和方向。
  • 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看不見媽媽的辛勞,隨意揮霍媽媽辛苦賺來的血汗錢,這樣的孩子讓人氣憤的同時不禁思考:為什麼有些孩子一點都不懂得心疼父母?這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有關?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不是非要讓孩子感恩父母、道德綁架,孩子生來並不欠父母什麼。而是因為學會愛,擁有愛的能力,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 這不是天性,父母要懂得循循善誘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不少父母漸漸發現以前乖巧聽話的孩子變得不再那麼乖巧,反而擁有非常大的脾氣,甚至有時候都控制不住。其實孩子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反應大部分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意。所以父母應該靜下心來理解問題的所在,沉下心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為什麼長大後,我們不願意把脆弱的一面展示給別人了?
    為什麼長大後,我們都不願意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給別人?1擔心痛苦淪為對方的談資幾天前,我那個當初執意遠嫁的好友,告訴我,她離婚了。2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去年,一位同事的父親去世了,他十分悲痛,發了朋友圈悼念。看到消息,他的親朋好友們一個接一個地打電話安慰他,努力給他加油打氣。
  •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懂得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然而,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惟有父母之愛最終的指向卻是別離。詩人於戈說:「為人父母,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讓他儘早獨立,獲得抵抗風雨的能力。真正優秀的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這3項能力。
  • 怎麼才算真正的長大?這7條你做到了幾個?
    長大其實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好,長大後有很多煩惱,倒不如小時候那麼無憂無慮,不過只有長大了你才有能力去守護你想要守護的人和事,才有能力去追求你的夢想,究竟怎麼樣才算真正的長大呢?等你能養活自己。其實最簡單直白的長大就是你能憑自己的本事養活自己,完全不用依靠父母的支持就能舒適的度過每一天,當你發現你能做到的時候,就說明你長大了,已經能獨自承受住經濟的壓力,已經能成為展翅高飛的雄鷹了,當你能高飛的時候,別忘了看看那為你辛勞了一輩子的父母。懂得換位思考。身體的長大並不是真正的長大,只有心理上的成熟才代表你長大了。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 可惜,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父母的腳步走。 可當慢慢長大,他們的視野變得越來越遠,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此時,如果父母依然用身份和權威,拽著孩子走,拼命施壓,自然會出現激烈的衝突。從心理學上來說,逆反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所謂叛逆,只是走向獨立的宣言。
  • 孩子內心脆弱不堪,該如何變得更強大?父母要經常說這3句話
    文/初語媽媽現在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要不就跳樓,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成了溫室的花朵,內心脆弱不堪,其實孩子內心的壓力,父母沒有看見罷了,那麼該怎樣讓孩子擁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內心呢?父母要經常說這3個字。
  • 《為何家會傷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
    「孩子太脆弱了,小小年紀還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諸如此類的媽媽之間的聊天,實在是數不勝數。什麼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特別是為人母為人父的我們。我也是一位8歲孩子的母親,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你們是不是也如我一般,不知怎麼樣去愛孩子?
  • 孩子怎樣才會懂得父母的辛苦?
    設身處地、以身作則、主動做孩子們的榜樣,你若想讓孩子體會到你的不易,就應該讓孩子們看到你關愛你的父母的一面。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一個傳遞的過程,家長如果做好了榜樣,孩子們也會懂得體貼大人。如何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也應該從家長自身做起,孩子面前放下手機,陪孩子們閱讀學習新的知識,這既提高了家長們自己的知識面又增進了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們在這潛移默化過程中也會愛上學習的。
  • 孩子內心脆弱怎麼辦?父母學會感同身受,幫助孩子內心更強大
    在孩子剛踏入幼兒園的時候,有些孩子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總是低頭一言不發,跟別人也沒有過多眼神交流,其實這是孩子內心脆弱的表現。正是這三大原因,導致孩子內心逐漸變得脆弱,但父母也不要太過於著急但其實這類孩子是有一定的敏銳性,感知事物的能力和內心自發力量,所以他們只是需要父母的一句肯定話語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能夠揚帆起航。父母的鼓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 很矛盾,真正懂得愛子女的父母其實並不希望他們「過得好」
    而身為父母,也會有不同的造化。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同,最後對他們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愛」和「懂得去愛」是完全不同的。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其實往往並不希望子女「過得好」。這看似很矛盾,其中揪心之處卻鮮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