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這樣的一個視屏:
一位老人去坐公交車,因為是刷卡的支付方式,可能是老人對這個陌生的機器不太熟悉,第一次沒刷到,然後被司機毫不留情的訓斥。
在車上被這麼多雙眼睛看著,老人感覺到又羞又愧,無力反駁到:「我是鄉下人,不常來。」
說完後,老人委屈得直抹眼淚。這讓我的感觸頗深。
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他是顯得尤為笨拙的一個,但又不止他一人,還有千千萬萬個像他這樣的縮影。
那次回老家,看到老爸戴著一副老花眼鏡,一副很認真研究的模樣。
一會問怎麼把字體設置大一點,一會問怎麼在網上綁定銀行卡用微信支付,一會又問怎麼在網上購物。
他好像自言自語,又好像有意無意的對我說。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爸在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我連忙放下了手機,耐心的跟他講解。
老爸已經接近六旬,看著他這麼吃力的學習,努力的去適應這個社會,我心裡感覺到一陣心酸。
我們在大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熟悉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相對他們來說,生活得遊刃有餘,卻因為如此,體會不到他們內心的惶恐和不安。
其實,他們也有一份接觸新事物的渴望,只是還沒得及開始,就被現實打耳光。
由於長期生活在枯燥無味,一成不變的小城市,讓他們早已脫離網絡和社會,不管是見識,還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會受到局限。
他們的今天,也有可能是我們以後的明天。
所以,我們不妨試著多一些時間和耐心,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長大不是逃離父母的嘮叨和約束,而是在父母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千萬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能力在城市買房子,然後,把老家的父母接到身邊來生活,或許是為了可以相聚,或許又是為了方便照看孩子。
可是,拋開外在的因素,單單從父母的角度來講,這對父母來說一定是真的好嗎?
關於這個問題,撒貝寧在節目中坦言:「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城市住,那不是孝順。」
當時,他和妹妹在北京打拼,事業上有了起色,想著既然自己有能力,就把退休的父母接到北京住,這樣一來,一家人就可以團聚。
但事實上,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陪父母,一家人經常聚少離多。
最重要的是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得一點都不開心,老兩口除了買菜做飯,就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每天面對著空蕩蕩的四堵牆壁。
所以,這也是他做過最後悔的一件事。我看了表示深以為然。
突然要父母離開生活幾十年的圈子,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要重新開始適應,那種恐懼和漂泊,別說老年人了,對年輕人來說都覺得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畢竟,對ta們來說,已經習慣了老家的空氣和山水,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在茶餘飯後還可以和老朋友聊天打牌,唱唱戲什麼的。
但來到城裡就不一樣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是飲食,氣候,語言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問題。
過馬路要看紅綠燈,上下樓要搭乘電梯,進門還要用指紋密碼開鎖,強迫融入和自己格格不入的社會 。
然而,他們是如何做到日復一日的操勞和任怨,在一個不刷視屏,不網上購物的情況下,是如何的過完一天24個小時,一年365天。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樣,不管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嘴上都不會說出來,對於他們來講,只要子女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往往這樣,作為子女就會很容易忽略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更加看不到他們背後的寂寞和脆弱——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去的城市。
所以,愛是一種成全,讓父母以喜歡的方式生活,那是對他們最大的回饋,也是最好的孝順。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以為父母是我們看到的,想像中的這般堅強,但其實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他們脆弱的一面。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的一個片段:
德善的奶奶去世了,姐姐寶拉分別打電話通知德善和餘暉,三個人連夜乘車回奶奶家參加葬禮。
可是一進門,就看到院子裡的人在吃喝玩樂,媽媽不停地為客人上菜,爸爸則在一旁跟前來弔唁的朋友喝酒,唱歌,兩個姑姑在炫耀戒指 ,臉上看不出來有一點傷心難過的神情。
這讓德善實在不能理解大人們的舉動,認為他們鐵石心腸,她默默的幫著母親做事,心裡替奶奶感到可憐。
當德善爸爸的哥哥拖著疲憊的身影,從美國趕回來,站在門口哽咽的呼喚著德善爸爸的名字時。
那一刻,德善爸爸和兩個姑姑臉上的笑容消失不見,眼淚決堤,終於忍不住抱在一團哭得泣不成聲。
看著這一幕,德善此刻仿佛明白了大人們背後的笑容有多麼不容易。
他們只是故作堅強來承擔這個年齡的重擔,不是不疼,只是在忍。
很多時候,父母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這麼堅不可摧,不信你看到他們失去父母的那一刻,哭得像個孩子。全身上下都溢著悲傷。
以前,我以為的長大是學會一個人去獨立生活,是學會戒掉情緒,不會輕易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是學會看淡很多事,拿得起,放得下。
但這只能算得上是半個長大。
真正的長大是可以赤裸裸的看見父母的脆弱,成為他們可以依靠的人。
很喜歡的一句話「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我們一生應該修行的課程。」
我們誰都是第一次當子女,第一次當父母,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的去修行自己。
作者:瑩寶讀書,一個95後的寫作愛好者,歡迎你來~不管你漂泊到何處,這裡都是你心靈上棲息的小屋。公眾號‖瑩寶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