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佛經——李罕誦《妙法蓮華經》卷六 上

2020-12-13 普眾禮佛

妙法蓮華經 卷第6-1.mp3

55:21來自普眾禮佛

妙法蓮華經 卷第六 上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裡,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陿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闢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饑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闢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闢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毗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闢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嘆,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並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相關焦點

  • 【經中之王】抄寫讀誦《妙法蓮華經》之博大功德
    妙法蓮華經,是一定要念完一遍的,出聲念,認真念,一個字都不要漏掉。  這本佛經非常特殊,只要讀過一遍,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讀過哪一段,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這一段。  所以這是具備金剛性的一本佛經,非常罕見。
  • 《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讓他們滅罪
    這個老婆婆想了想說:以前有一次去收購魚,半路上下大雨,發大水,船不能走,就被困在一個小島上,島上有一個廟,裡面有個僧人正在講說妙法蓮華經。我因為被困在島上,無事可做,就只好坐下來聽那個僧人講妙法蓮華經,一聽就是一下午。請問我聽了佛經,這個算是善業嗎?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建議收藏
    多讀佛經可以使我們自己向善,人生的目的、學佛的目的、修行的目的,都可以在讀習佛經中參悟得出。今天就讓為們一起來欣賞這十部經典的佛經。希望大家欣賞後,能夠有所收穫,並能夠潛心修習。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楞嚴經》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寶典,按此經修行,可得正知正見、正信正解、正修正悟,而不被邪魔外道所誑惑。
  • 《妙法蓮華經》全經概要
    還有就是唐代的一位法師,因為讀《妙法蓮華經》而大徹大悟,之後他就寫了一首「妙法蓮華經之歌」,很對仗、很押韻,我們下一節就可以看到,就可以學到「妙法蓮華經之歌」,感興趣我們還可以把他背誦唱出來,「妙法蓮華經之歌」涵蓋《妙法蓮華經》大意,文字也非常優美。  首先我們看《妙法蓮華經》,認識一下他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
  • 讀誦妙法蓮華經是解決各種人生問題的金鑰匙
    每天堅持讀誦妙法蓮華經,通過經典加持,使智慧增加,淫慾心變小。撥正人生航向,朝著幸福美好的目標前進。這個過程不知不覺、順理成章。請拿好這把解決人生問題的金鑰匙,堅持讀誦妙法蓮華經。我們清楚,對生活、事業、學業危害最大的就是邪淫。一個人有正氣,有智慧,能自覺遠離邪淫,這樣的人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家庭幸福。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這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共有七種命名方式:  以人名為佛經名的《維摩詰經》;以教法為名的《大般涅盤經》;以譬喻為名的《梵網經》;以人名和教法為名的《佛說人王般若經》;以教法和譬喻為名的《妙法蓮華經》;以人名和譬喻為名的《如來師子吼經》;同時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四、《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
  • 《妙法蓮華經》經文釋義,每天一小段,看看你能領悟到什麼?
    釋迦牟尼佛《大乘妙法蓮華經》在介紹完參會的阿羅漢以及佛弟子後,著重的介紹了這八萬菩薩摩訶薩。大比丘阿羅漢萬二千人俱,可是並沒有菩薩摩訶薩人多。1、觀念上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阿羅漢「逮得己利」,也就是已經抓住了對自己最好的東西,所以心得自在,可是沒有度人的念頭。菩薩卻「植種德本」,德本,徳本來的真義,最大的德就是度人,也就是利他。2、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的殊勝功德利益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之浩瀚博大功德《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能攝其他經為眷屬, 所以抄寫、讀誦法華經不可思議。這本佛經非常特殊,只要讀過一遍,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讀過哪一段,就生生世世不會忘記這一段。此經功德浩瀚博大,不可思議,是一本具備金剛性、成佛的經典。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一文帶你看究竟
    這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共有七種命名方式:以人名為佛經名的《維摩詰經》;以教法為名的《大般涅槃經》;以譬喻為名的《梵網經》;以人名和教法為名的《佛說人王般若經》;以教法和譬喻為名的《妙法蓮華經》;以人名和譬喻為名的《如來師子吼經》;同時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通過經題,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內容,也可以初步判斷它是屬於經、律、論的哪一部。
  • 成佛的《妙法蓮華經》,這部經究竟「妙」在何處?
    本文中,我們就來說一說,這部成佛的《妙法蓮華經》究竟「妙」在何處。其一,諸宗共尊。在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法華經》是漢傳佛法天台宗所依據的經典,實際上大乘佛法諸宗派的代表人物,都與這部經有著甚深淵源。譬如玄奘大師,年僅十一歲便通讀《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所說經》;律宗道宣大師,十六歲即通徹《法華經》;《法華經·方便品》有言,「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又為淨土念佛法門提供依據;華嚴宗的澄觀大師也曾修《法華經》,並讚譽它為「諸經中王」;三論宗吉藏大師在修習《法華經》後,著有《法華玄論》、《法華玄疏》、《法華遊意》等。
  • 溫州樂清法雲寺將舉行共修《大乘妙法蓮華經》法會
    2019年12月19日至25日(農曆十一月廿四——三十),溫州樂清法雲寺將舉行共修《大乘妙法蓮華經》法會,並行焰口、供天、放生等法事,祈願十方檀那、護法居士遠離煩惱,業障轉消,福慧增長,諸事圓滿。《大乘妙法蓮華經》略稱《法華經》或《妙法華經》,是佛教中的重要經典,被稱為「經中之王」。
  • 張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經雕版
    版面分別刻畫了《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第一品序品和第三品。《妙法蓮華經》是大乘經典中重要的一部經,經中收錄有很多詩偈,故事,最富文學價值。此版為組畫,通過對版面不同的內容分割,將兩個故事集中表現在一幅圖畫中。左半部雕有第一品「如來獻瑞」,下框邊緣寫有「彌勒疑祥,請問文殊」字樣,此品為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展出珍貴佛經寫本與刻本
    其中包括三部「國寶級」的佛教經典:1.舉世第一本雙色套印佛經—元刊朱墨雙色套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存世極為稀少的金代版本佛經—金皇統間私人刊印《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3.全經鏤版精細、毫無缺損的宋刊本《妙法蓮華經》,並另有6件敦煌寫經參加展覽,包括不同時代的寫經、經論、經疏等,極為難得,不容錯過。
  • 體會 | 念誦一遍《妙法蓮華經》,就想終身受持
    末學前段時間,在念誦《普賢行願品》時,幾次莫名其妙生出想讀誦《妙法蓮華經》的念頭,最近在分段念誦《妙法蓮華經》時,每剛念一會,自然就能真發菩提心,有時僅僅是想一想《法華經》,內心也很快就回到正念。後來在《妙法蓮華經》最後一段看到:「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
  • 鳩摩羅什來中國共翻譯出多少部佛經經典?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鳩摩羅什前343年出生於西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高僧,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意譯童壽。鳩摩羅什天生具有慧根,據說鳩摩羅什無師自通學會了梵文,五歲日頌千偈,七歲出家,九歲便能登壇講經,名聞西域,是名副其實的神童。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佛經佛畫精品
    ,然後來成為中國佛教重要宗派之一;至於觀音經典,與兩晉十六國時觀音信仰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更說明了自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翻譯《正法華經》、後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翻譯《妙法蓮華經》之後,觀音「救苦救難」「化身無礙」的形象,便深植在世人信士的心目之中,也成為了今日觀音信仰中普遍概念。
  • 佛經文獻編輯出版實踐考論——以弘化社為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等,不勝枚舉。詳稱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佛經內容,為顯示佛經莊重性起見,以全名最為合宜。簡稱有利於佛經傳播,特別是在一些普及性的出版物和口頭傳播中。經名之詳略不僅體現在不同版本的經書中,同一書中不同部位,經名也會有差異。
  • 佛經版畫:中國雕版藝術的一朵奇葩(上)
    1、「三寶」崇拜與佛經供養的需求產生於古印度的佛教,約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傳入中國,並逐漸與中國人的禮儀習俗融合在一起,其具體表現就是印度佛教中的皈依三寶,逐漸中國化為三寶崇拜及佛經供養。「佛、法、僧」三寶中之「法」寶即佛教經典,白化文先生說:「供養經卷是漢傳佛教在譯經過程中慢慢地自己摸索出來的一種供養。它帶有中國固有的重視圖書的內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