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卷第6-1.mp3
55:21來自普眾禮佛
妙法蓮華經 卷第六 上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裡,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陿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並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嘆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闢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饑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闢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沉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痴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闢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啖,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毗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闢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闢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嘆,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並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