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師生,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走上了鄉村學校的三尺講臺,如今我已是教齡有四十多年的老教師。在我這個年齡段,如果是為了評上高級職稱去教主課、當班主任,到底值不值得?」有人問。
早期的中師生,堪稱鄉村教育的「脊梁」,他們的中考成績超過重點高中學校的錄取線,但並沒有選擇去高中學校就讀,而是去讀中等師範學校,然後三年後直接走上鄉村學校的工作崗位,為鄉村的基礎教育撐起一片天。
剛才所說到的這位老師為鄉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四十多年,現在也已經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他現在如果真的去爭取高級職稱,「性價比」如何?
在我個人看來,這種「爭取」可有可無,基本上是不值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已經有了四十多年的教師,就算從17歲開始任教,按照41年的教齡來算,現在也已經58歲了,那麼再過一兩年就退休的老教師,各個方面都已經退化了:眼睛已經花了,不戴老花鏡已經連改作業都存在一定的難度;記憶力嚴重衰退,在上課中說過的話估計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那麼一個題目重複講多遍,學生不厭其煩,教學效果也是奇差無比;管理學生方面,快要退休的老師同樣在精力上吃不消,這一點就算「寶刀未老」的老教師也必須面對現實。
我們知道,教師退休待遇和在職時的職稱有關,在多年以前退休前一個月領多少工資,退休之後依然領取多少工資,在那個時候是領取在職100%的工資。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退休教師基礎養老金的發放公式已經發生變化: (參保教師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教師月平均工資+教師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教師的在職繳費年限×1%。
這個公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的在職繳費年限」,也就是教師越早評上高級越好,因為越早評上高級職稱,每年以高級教師的待遇來繳費的時間也就越多,退休待遇才會越好。而老教師在最後一兩年即便評上高級教師,退休後的養老金或許會增加少許,但肯定所增加的退休金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教齡四十多年的老教師到從教生涯的最後一兩年才想要評高級職稱,「性價比」是不高的。
從教四十多年的老教師已經瀕臨退休,很多學校的校長都會選擇讓這種教師「退居二線」:專門從事副科的教學,比如教音樂、體育、美術、品德與社會之類無關痛癢的科目。到了這個年齡段的老師,我覺得在評職稱方面最好看得淡一些,機會讓給年輕人我覺得並非是一件多麼丟臉的事情,畢竟再過一兩年左右就退休了,退休回去能夠健康長壽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們,你們覺得教齡四十多年的老教師適合當班主任嗎?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