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辱北京大學教授學者苦難歷史?北大南園書香屋守望歷史不是背叛

2020-12-11 北大南園書香屋

北大南園是北京大學曾經在南昌的墾殖園,現在是南昌市高新開發區鯉魚洲管理處白鶴小鎮。春天漫步鄱陽湖堤賞百花、夏季露營撫河古道數星星、秋日北大南園綠野尋妙跡、冬來觀鳥白鶴成群舞情趣。鯉魚洲,充滿詩意的地名,讀到這名,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沃野千裡、阡陌相連、碧水藍天、稻香魚肥。但翻開歷史,你會發現,歷史上的實際情況並非現在模樣。北京大學搬來鯉魚洲的時候,那裡只是鄱陽湖畔的圍堰圈出來的湖灘溼地,那裡偏遠荒涼、人煙稀少,那裡環境惡劣,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北京大學的教職員工來到鯉魚洲。作為知識分子,在特殊的年代,只能被動放下師道尊嚴,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學會了播種插秧、搶種搶收、築壩修堤、撿糞放牛、殺豬網魚,可謂亙古未有。背著「發配」之名的就有鄧廣銘、侯仁之、張岱年、嚴家炎、吳小如、湯一介等著名學者。古漢語專家蔣紹愚、唐作藩先生每人挑100多斤的磚塊,現代漢語專家陸儉明在旱地上拉爬犁運稻子,詩人、評論家謝冕領著五六歲的兒子謝悅放牛,語言學家郭錫良趕著大水牛扶犁耕水田,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將二百斤的糧食袋扛起就走,即使是跟隨父母而來的四五歲的幼兒園學生,也未能倖免勞役之苦,他們「背著乾糧和行軍水壺,手拿紅寶書,排著隊,由教師帶領著進行野營拉練,來回十多公裡」……

北大南園書香屋近日推送了兩篇習作,一篇是「北京大學搬到江西是毛澤東思想的戰略傑作」,另一篇是「後知後覺發現毛澤東關於勞動的價值觀魅力無窮」。兩篇「悟道」的習作放在網上起初沒有引人注意,忽然之間讀者爆棚……還招來許多揣測:北大南園書香屋在背叛歷史、粉飾太平……一時間還真讓北大南園書香屋招架不住。無奈再碼點文字說明北大南園書香屋歌頌讚美毛澤東思想是基本旋律,是歷史的守望者不是背叛。看待任何問題其結論都與角度有關、與時間有關,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關於北大南園的來歷與現狀擺在那裡誰也無法否認或改變,但是落在每個人心裡的認知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萬千,親歷者是如此、後來者更是如此。

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將吃野菜的故事講給零零後的孩子聽,孩子們感覺前輩們非常幸福:他們的結論是「前輩們吃得很環保,野菜是健康食物」。本意是憶苦思甜的故事卻讓孩子們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一味地訴苦不是尊重歷史,站在北大南園回望歷史挖掘美好、詮釋「塞翁失馬」的故事,續寫有關勞動的真諦才能更好地守望歷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鯉魚洲紀事》應該算作是搶救性發掘特殊年代的歷史,書中眾多北大南園的親歷者回顧鯉魚洲故事的時候並沒有一味地訴苦,反倒是懷舊的成分更多。有人說「懷舊」是形勢之下的無奈之舉,此等認識看問題的角度太低不說,還有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感覺。如果一定要拿北大南園死人的事情來說事,可以重新梳理以下經典戰列「四渡赤水」。中外著名軍事院校都作為經典戰爭案例來啟發學生的「四渡赤水」當時犧牲了多少紅軍指戰員?當時多少人能明白理解決策指揮者的意圖,軍團長都茫然不理解在赤水河上過來過去,何況那些一般的戰士怎能明白,那些沒有看到勝利而因此犧牲了的英雄們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四渡赤水的確解了紅軍的危局,解了中國革命的危局,奠定了新中國的誕生。北大南園的誕生是時代的產物,更是讓江山穩固的國家戰略決策需要。

綠野尋蹤、播種夢想,露營彭蠡、心越星空。蹭肩嫁接、培育希望,北大南園、收穫國香。今日北大南園之秀美不正是來自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的教授專家學者們用汗水奠基來的嗎?北大南園裡的故事到了該散發書香的時候了,不能因為味道異常就認為有毒。書香本是書生們用來驅蟲的芸香草散發的「臭氣」無法與玫瑰芳香相媲美,但是功能擺在那裡是玫瑰無法企及的。北大南園書香屋還會時不時地挖掘一點北大南園的故事搬到網上曬一曬,目的是將能驅蟲的書香播撒到人間。

相關焦點

  • 漢朝明朝書香貴 開國皇帝農耕類 莫笑北大往年事 南園玫瑰潤之味
    劉邦與朱元璋都是農耕出身,大字不識一籮筐,然而他們開創的江山社稷卻是書香最貴!有道是:漢朝明朝書香貴,開國皇帝農耕類。莫笑北大當年事,南園玫瑰潤之味。生於農家的劉邦從管理十裡地的亭長起家推翻了秦朝、贏了楚漢之爭、建立漢朝……這個婦孺皆知。
  • 北京大學歷史研修班
    從成立以來,一大批近代史學奠基者和現當代史學大師曾在這裡任教,教師整體水平在全國歷史學科處領先地位。如今的北大歷史學系,學風優良、學科齊全、名師薈萃,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北大歷史學系的兩個一級學科中國史和世界史雙雙入選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多年來在歷史學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一。
  • 北大經院科研 | 探尋歷史與現實經濟的結合——北京大學量化歷史...
    北大經院科研 | 探尋歷史與現實經濟的結合——北京大學量化歷史研究所 2020-07-01 0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金一南《苦難輝煌》,歷史真實性如何?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質疑
    《苦難輝煌》不是學術專著楊奎松教授批評《苦難輝煌》不嚴謹,因為他認為一部歷史「專著」應該非常嚴謹。所有引用的文字都要標註出處,否則會變成「抄襲」。此外,該書《苦難輝煌》並未採用傳統史書的寫作風格,也從未採訪過任何證人、當事人、知情人和相關領域的專家,也未列出他們的「採訪記錄」。
  • 南園古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南園古村又名南園第一村(南國古村又名南國第一村),位於中國河源仙塘鎮紅光村,由紅光村委獨立出資,是南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客家風水古村落,據古書記載:自唐開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建村以來,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 傑西卡·羅森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暨講座在北大舉行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邱水平,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仰麟,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李零,日本早稻田大學稻田耕一郎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國內外知名學者,校內外180餘位師生出席活動。活動由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主持。
  • 北京大學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位校長
    文 | 王芫來源 | 王芫個人微信公號「寫近讀遠」丁石孫是北大歷史上值得記一筆的校長。為什麼呢?他是北大唯一一個民選校長。 要說清丁石孫對我的意義,還得先從我轉系的事兒說起。1984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微電子學專業。上了大學不久,我就意識到我和我的微電子同學們有著巨大的差距。
  • 「中澳關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國際研討會在北大舉辦
    9月21至22日,「中澳關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與在華澳大利亞研究基金會合作舉辦,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孫芳安(Frances Adamson)與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北大決定燕京學堂不設在靜園,甘陽劉小楓稱項目是對北大背叛
    就在北京大學7月24日決定燕京學堂宿舍不再設在靜園之前,經甘陽、劉小楓授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全文刊發二位學者對北大燕京學堂項目的質疑。聲明原題為《北大的文明定位與自我背叛》。甘陽現任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劉小楓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二位學者都是北大校友。
  • 「北京大學全國高中歷史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第一期)」圓滿結束
    7月21日上午8點30分,由北大歷史學系主辦的「北京大學全國高中歷史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第一期)」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一號樓開班。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副系主任、黨委副書記何晉,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歷史特級教師李曉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世瑜,北京大學博士、「燕園杯」中學生歷史寫作大賽發起人孫世鰲,與來自全國24個省市共158位高中歷史教師、歷史教研員共同出席了本次教師研修班。
  • 漫談武大與北大的歷史淵源(上)
    若干年後,這個人又回到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當年連北大的本科畢業文憑都沒拿到的他,居然成為了北大的教授!在此期間,北京大學鄂籍教授李四光曾經兩度成為武昌師大校長的熱門人選,但他本人當時並不願離開北大,最後,教育部又選擇了另外一位北大鄂籍教授石瑛出任武昌師大校長。這是武漢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留學西洋出身的校長,同時也是第一位北大出身的校長。
  • 北大中國歷史名家講座10月10日國圖開講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張帆教授(左)代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向國家圖書館捐贈本系著名學者的手稿、著作。(國家圖書館供圖)  開幕式上,張帆教授代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向國家圖書館捐贈本系著名學者的手稿、著作。張志清副館長也向系列講座主講人贈送了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張志清副館長在開幕式上表示,為了引導大家來研修中國歷史,增強對中華古籍保護的意識,9月28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永樂大典》展,為讀者介紹了這部古籍的歷史價值和其中悲歡離合的故事。
  • 歐陽哲生 ▏ 北大歷史傳統與人文精神
    關於北京大學的歷史起源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於1898年創辦,北京大學的歷史自然應從戊戌變法這一年算起。這是民國以後新派的意見,也是一種主流的意見,蔡元培、胡適這些人就是持這種觀點。
  • 漫談武大與北大的歷史淵源(中)
    ,堪稱北京大學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先後遭受奉系軍閥與國民黨當局的輪番摧殘,甚至還一度「亡校」!北京大學作為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其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這可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而是一個非同尋常的重大事件!北大的這場巨大災難,在客觀上卻給全國的很多文化教育機構帶來了一次空前的發展良機。
  • 聽了這位北大教授的話,感覺歷史白學了
    長江網訊(記者萬建輝)以往的世界史著作大多存在兩個局限:以歐洲史為中心;將各國歷史簡單地羅列在一起,缺乏相互聯繫。1963年,美國歷史學家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出版,被普遍認為是全球史興起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它開始克服以往世界史研究的局限性。
  • 【臺灣大學日專題】北京大學與臺灣大學的歷史淵源
    傅斯年先生當過北京大學的校長,後來出任臺灣大學的校長。在今天,臺灣大學裡面那個幽靜的校園,那個迴響不已的傅鍾都是臺灣大學的老師和學生生活裡面的一部分。」連戰進而指出,北大與臺大在追求自由進步與真理上系出同源,一脈相傳,雖然相隔一個海峽,卻在六十年的時間裡共同專心於人才培養,所取得的成就可謂交相輝映。連戰的這段話,很好地概括了北大與臺大的歷史聯繫。
  •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陳曉明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1993,2004修訂版),《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1994)、《不死的純文學》(2007),《德希達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2009)、《中國當代文學主潮》(2009,2012修訂版)、《守望剩餘的文學性》(2013)等。
  • 甘陽、劉小楓:北大的文明定位與自我背叛——「燕京項目」應該廢棄
    可是,在我們先後回國以後,我們十分沮喪地被不斷告知,我們曾經就讀的北京大學其實是根本不入流的三流大學,我們尤其驚詫地發現,對北大最不滿,認為北大太差太爛而必須動大手術以致休克療法的,不是別人,正是北京大學行政當局。我們隨後發現,北大行政當局對北大的全部不滿,其實集中在一點,那就是:北京大學居然至今仍然是一所講中文寫中文的土雞大學,這怎麼可以!
  •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一位北大歷史學教授的回答
    ,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人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 北大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田餘慶今晨去世
    北大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田餘慶今晨去世 澎湃新聞 2014-12-25 09:57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