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2020-12-23 王傑釀酒

酒作為一種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熱議,其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談論酒時,往往津津樂道,古今如此。

古代名流,善飲酒者不計其數,給酒文化增添了光彩。不少文人學士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踐行等酒神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1、酒聖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傳說乃夏朝人,據《史記·夏本紀》載:「帝禹東巡行,至於會稽而崩。…啟遂即天子之位,…啟崩,子帝太康立。…太康崩,弟中康立。 中康前,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而少康即杜康也。還有傳說夏朝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帝相的妻子後婚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穀穀中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傳說少年杜康以放牧為生,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裡,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競甘美異常,有芳香的氣味傳出,經過反覆地研究思索,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造酒」的說法。

關於杜康造酒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成書的《呂氏春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西部·酒》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馨,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秋酒。」《說文解字·巾部》稱:「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林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有「儀狄作酒,杜康潤色之」的說法。據此推斷,儀狄所作酒大概是用糧食半發酵而成的,類似於現在使用的膠糟,而杜康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一工藝,尤其是其首創選用稱(即高粱)作為造酒原料。高粱經發酵後芳香類物質析出,使得香氣四溢,令人神清氣爽,故後世尊杜康為"造酒鼻祖" 「酒聖"

2、酒鬼劉伶

酒風最具規模的當屬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因嗜酒如命揚名至今。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威、向秀和王戎七位名士。他們放曠不羈,常於竹林下酣歌縱酒。尤其是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宿州)人,字伯倫,曾仕至建威參軍。其人豁達灑脫、非同一般,他的一生與酒同在。後世稱為「酒鬼」。他頌揚"以飲酒為榮,酗酒為恥,唯酒是德」的飲酒思想。

傳說一天,劉伶路經一個山村,看見一個酒坊,門上貼著一副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看過對聯後便大搖大擺地走進店裡說:「店家,拿酒來! "話音一落,只見店內一位鶴髮童顏、神情飄逸的老翁捧著酒罈向他走了過來。劉伶看到如此美酒,抑制不住地高興,接連喝了三杯,還未等捧起第四杯,只覺得天旋地轉,不能自制,連忙向店家告辭,跌跌撞撞回到家中。

三年後,店家到劉伶家討要酒錢。劉伶妻子聽到店家來要酒錢,又氣又恨,上前拉住店家說:「劉伶只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並要帶他去見官。店家拂袖笑道:「劉伶未死,只是醉過去了。」眾人不信,打開棺材一看,臉色紅潤的劉伶剛好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深深打了個哈欠,吐出一股噴鼻酒香,陶醉地說:「好酒,真香! "所以後世稱其為「酒鬼」。

還有一說,劉伶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酒壺,乘著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著掘挖工具緊隨車後,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其行無蹤,居無室,不管是停下來還是行走,隨時都提著酒杯飲酒,唯酒是務,焉知其餘。至於別人怎麼說,一點都不在意。

3、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李白一生嗜酒,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故而稱李白為「詩仙"「酒仙」。

李白一生寫了大量以酒為題材的詩作,其中《將進酒》可謂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潔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裝,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此痛快淋漓豪邁奔放。難得的是,為了飲酒,五花馬、千金裝都可以用來換取美酒,其對於酒之魅力的詮釋,確已登峰造極。

李白的出現,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在繼承歷代酒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大量實踐,以開元以來的經濟繁榮作為背景,以詩歌作為表現方式,創造出了具有盛唐氣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沒有離開過酒。他在《贈內》詩中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飲狂歌,並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篇。但他的健康卻為此受到損害, 62歲便魂歸碧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就是李白,一個光照千古的詩仙、酒仙。

相關焦點

  • 中國足球:唯有飲者留其名
    足球圈裡愛酒又能照應小弟的大哥很多,張鷺應該是最近的一位,帶張修維一起暢飲,哥倆都喝進局子了,還宿醉未醒。一段共話,永載史冊。足球圈裡,能喝的人不少,但要說迄今為止最能喝的,當數當年青島海牛隊的矯春本!當年在客場踢完比賽後,海牛隊乘坐火車回青島,矯春本狀態爆棚,做一宿火車喝一宿啤酒,整整一箱喝個精光!咋地沒咋地!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白哥,我也想跟您喝幾盅!宋代文人,個個能填詞,不是豪放,就是婉約。北宋大文豪蘇軾是個美食家,尤其擅長烹飪豬肉,而且喜歡釀酒。貶黃州時,他用蜂蜜釀蜜酒;貶嶺南時,用米和麥釀酒,並命名「真一酒」。大約就是一種米甜酒。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當然,這些當時人打了都不心疼的酒具現在都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被悉心保存著。說起喝酒首先想到的就是唐宋。「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飲酒如人生,入口甘甜,入喉辛辣,入胃順暢。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的《將進酒》,豪氣沖天,讓我們看到了一場觥籌交錯的盛宴。歌聲繞梁迴旋,舞姿飄然欲仙,烹羊宰牛,推杯換盞,酣暢淋漓。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鬥酒詩百篇的李白,在與好朋友的對酌中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將進酒》。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作為曹操的尚書郎。
  • 會須一飲三百杯:暢談酒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前言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 「會須一飲三百杯」,堪稱把飲酒文化寫的酣暢淋漓。酒,在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百姓的生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很多場合都被稱為「無酒不歡」,中國釀酒飲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酒文化。酒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有其獨特而鮮明的特徵。中國的酒文化和其他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本文轉自青山綠水遠遊客課代表【1】劍修瀟灑,如飲者飲醇酒阿良終於讓我們見識到了他為何讓劍氣長城女子傾心。身為儒家弟子,卻總是吊兒郎當,;作為劍修,卻從不佩劍。「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飲者」。阿良不是文廟的陪祀聖賢,是浩然天下最大的失意人。「皆死盡」意味著阿良也有著極限換人的殺招。 左右臨時以純粹劍修破境如十四。「左右是個死」和三教一家默認「不允許出現十四境的劍修」。左右的生死確實扣動人心。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聽李白借酒澆愁,感嘆人生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 詩酒|詩酒趁年華,杯中寄煙霞。我國古代文人的詩酒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飲酒已不只是飲酒了,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成為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文人似乎和酒更具有天然的緣分,文人多嗜酒。在文人看來,酒能激發創作的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時有佳句華章。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更是體現了詩酒文化。
  • 酒與中國酒文化(二)
    4.4   武術(水滸)五、酒席禮儀六、中國名酒第二章  中國傳統酒文化一、酒的起源1.1 酒的起源時間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63回)所謂佔花名兒,其實就是輪流抽籤。先準備一個籤筒、若干支籤子、四個骰子。玩時先擲骰子,依所擲點數點人,點到誰誰就抽一支籤,每支籤上都有一個花名,還有一段命令,抽中者就要依令行事,如此循環不已。4 文字酒令通常有多種玩法,作詩、續句、限字等酒令。①飲酒作詩似乎是中國文人的特有標籤。可以說酒已經是他們的精神寄託,是催生文字的酵母。
  • 今有「快喝養魚呢」,古有「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李白鬥酒詩百篇」。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李白身體力行踐行著詩酒人生。憂愁時「借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開心時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與好酒的朋友暢飲時「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學詩計劃|《將進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 只因千年前一次工作失誤,杜康造就了中華千年酒文化
    古詩有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杜康便是酒。為什麼用杜康代指酒呢?其實他這裡是化用的杜康釀酒的傳說。杜康本是黃帝手下管理糧食的官員。他負責糧食的儲存。在上古時期,糧食是非常缺乏的珍貴食物。在早期酒比較少,喝不了多少。到了舜事情酒產量提高,很多人會豪飲,這喝醉的人多了治安都受到了影響。所以大禹決定徹底禁酒。雖然這個決定有一定道理,但是現實就是大家還是按捺不住要喝酒。到頭來,戒酒成了一句空話。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人提出徹底禁酒的事。在周武王伐紂時,還列了一條罪狀,就是好喝酒。
  • 唯有飲者留其名,賞飲酒詩人陶淵明醉態所作詩詞
    況且考取功名本就是所有古代學子的志向。那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放棄進入官場而隱居山林之中?而他又為何要幾度出仕呢?陶淵明和其他學子一樣,也想要考取功名,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官途之路道阻且長,此時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即貴族門閥壟斷了政權,寒門實在難出貴子,這些寒窗苦讀的學子難以實現他們自己的抱負,施展自己的宏圖。
  • 醉翁之意不在酒,論唐詩中的酒文化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把高雅的情趣依附於酒中,把美好的精神也寄托在酒裡,他們反覆吟詠,把酒文化醞釀成甘甜、芳醇、濃烈的佳品。那麼,為什麼唐詩中的酒文化會如此多姿多彩,輝煌璀璨呢?這固然與唐朝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與唐朝詩歌本身的發展也有魚水般的依賴關係,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的酒文化其本身的不斷發展、成熟,以及唐詩繼承發揚了酒文化一直與詩結合的歷史淵源和優秀傳統,這些都必然導致酒詩登上輝煌燦爛的藝術顛峰。那麼,在唐朝詩人們肆意激揚的文字中,我們能看到怎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飲酒場景呢?
  • 今朝有酒今朝醉——日本酒文化
    酒,一種美妙到極致發明,在人類社會中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當然,日本也在喝酒上也極其講究,一個日本人每天平均會花940日元(人民幣50元)在喝酒上,足以證明日本人對酒的情結。而日本人對喝酒的感情深厚不如說是源自於對日本酒文化的熱愛,那麼日本的酒文化到底有何種魅力呢?
  • 關於酒的美好詩句,每一句都美到窒息(值得收藏!)
    中國酒文化淵源流長,眾多文人墨客、江湖俠客為酒痴迷,酒是情感寄託,亦是兄弟情義,千言萬語都融在酒裡,杯盞觥籌間暢意人生。酒有多美好呢,美好的讓人停不下來,欲罷不能。約朋友敘舊: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酒中看透人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 杜甫這首《飲中八仙歌》雖然只有八仙,卻寫盡酒中百態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交際應酬,朋友相聚,婚嫁喪禮都離不開酒。高興時可以「狂歌痛飲三百杯」,失意時「舉杯消愁愁更愁」,傷感時還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可見古人對於酒的熱衷和喜愛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
  • 讀懂風華:解密明清酒文化密碼
    從儀狄造酒到杜康造酒,中國酒誕生的一瞬,也許是發生在上古時期不同版本的神話故事裡,但是卻從此真實地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詩經》中早已記錄了先秦時期的釀酒工藝。
  • 連飲三杯:《聊齋志異》裡的酒文化!
    老人的兒子代其解釋了原因:「家君衰邁,起拜良艱,予兄弟代謝高賢之見枉也。」省卻了跪拜的禮節,於是「遂增一筵於上,與叟接席」,也就是讓米生坐了次席。在飲酒過程中,「主客盡釂」,米生雖然苦於酒杯太大,但是既然主人和其他客人都滿飲了,自己要是不乾杯,那就極不禮貌,因此「生不得已,亦強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