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為一種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熱議,其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談論酒時,往往津津樂道,古今如此。
古代名流,善飲酒者不計其數,給酒文化增添了光彩。不少文人學士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踐行等酒神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1、酒聖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傳說乃夏朝人,據《史記·夏本紀》載:「帝禹東巡行,至於會稽而崩。…啟遂即天子之位,…啟崩,子帝太康立。…太康崩,弟中康立。 中康前,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而少康即杜康也。還有傳說夏朝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帝相的妻子後婚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穀穀中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傳說少年杜康以放牧為生,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裡,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競甘美異常,有芳香的氣味傳出,經過反覆地研究思索,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造酒」的說法。
關於杜康造酒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成書的《呂氏春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西部·酒》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馨,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秋酒。」《說文解字·巾部》稱:「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林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有「儀狄作酒,杜康潤色之」的說法。據此推斷,儀狄所作酒大概是用糧食半發酵而成的,類似於現在使用的膠糟,而杜康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一工藝,尤其是其首創選用稱(即高粱)作為造酒原料。高粱經發酵後芳香類物質析出,使得香氣四溢,令人神清氣爽,故後世尊杜康為"造酒鼻祖" 「酒聖"。
2、酒鬼劉伶
酒風最具規模的當屬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因嗜酒如命揚名至今。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威、向秀和王戎七位名士。他們放曠不羈,常於竹林下酣歌縱酒。尤其是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宿州)人,字伯倫,曾仕至建威參軍。其人豁達灑脫、非同一般,他的一生與酒同在。後世稱為「酒鬼」。他頌揚"以飲酒為榮,酗酒為恥,唯酒是德」的飲酒思想。
傳說一天,劉伶路經一個山村,看見一個酒坊,門上貼著一副對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盞海底眠。橫批:不醉三年不要錢。」劉伶看過對聯後便大搖大擺地走進店裡說:「店家,拿酒來! "話音一落,只見店內一位鶴髮童顏、神情飄逸的老翁捧著酒罈向他走了過來。劉伶看到如此美酒,抑制不住地高興,接連喝了三杯,還未等捧起第四杯,只覺得天旋地轉,不能自制,連忙向店家告辭,跌跌撞撞回到家中。
三年後,店家到劉伶家討要酒錢。劉伶妻子聽到店家來要酒錢,又氣又恨,上前拉住店家說:「劉伶只因喝了你的酒已死去三年了。」並要帶他去見官。店家拂袖笑道:「劉伶未死,只是醉過去了。」眾人不信,打開棺材一看,臉色紅潤的劉伶剛好睜開睡眼,伸開雙臂,深深打了個哈欠,吐出一股噴鼻酒香,陶醉地說:「好酒,真香! "所以後世稱其為「酒鬼」。
還有一說,劉伶經常隨身帶著一個酒壺,乘著鹿車,一邊走一邊飲酒,一人帶著掘挖工具緊隨車後,什麼時候死了,就地埋之。其行無蹤,居無室,不管是停下來還是行走,隨時都提著酒杯飲酒,唯酒是務,焉知其餘。至於別人怎麼說,一點都不在意。
3、酒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李白一生嗜酒,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故而稱李白為「詩仙"「酒仙」。
李白一生寫了大量以酒為題材的詩作,其中《將進酒》可謂是酒文化的宣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潔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裝,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此痛快淋漓豪邁奔放。難得的是,為了飲酒,五花馬、千金裝都可以用來換取美酒,其對於酒之魅力的詮釋,確已登峰造極。
李白的出現,把酒文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在繼承歷代酒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大量實踐,以開元以來的經濟繁榮作為背景,以詩歌作為表現方式,創造出了具有盛唐氣象的新一代酒文化。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沒有離開過酒。他在《贈內》詩中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痛飲狂歌,並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篇。但他的健康卻為此受到損害, 62歲便魂歸碧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就是李白,一個光照千古的詩仙、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