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快喝養魚呢」,古有「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2021-01-09 鳳觀延安

「李白鬥酒詩百篇」。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李白身體力行踐行著詩酒人生。憂愁時「借酒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開心時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與好酒的朋友暢飲時「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激憤時「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感到孤獨寂寞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窘迫時「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酒一生,狂傲一生。在酒文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唐 李白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

山水永相逢,有一天,李白來到了歷陽縣訪友。正遇漫天大雪紛紛揚揚,正是與友人圍爐飲酒暢談的好時機。窗外白雪皚皚,室內酒香四溢,互訴過往,好不愜意。無奈你竟然不喜飲酒,這氣氛可就差了一大截了,這我就得吐槽吐槽你了,你說你還以陶淵明為榜樣,這怕也是表面功夫吧,他也是好酒之人,你這喝酒極不痛快,一點也不像他,估計也是徒有虛名。真是白白撫了一張素琴,虛栽了五棵柳樹,白帶頭巾了。他不是也說了麼「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那你說說我對來說意味著什麼?

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你的友人是不是也在酒場上說過類似的話,嘲笑你不喝酒,或者飲酒不痛快,還拿你的榜樣開涮你。能把不飲酒的人寫成詩流傳於世間,李白這也是獨一份了。

現在生活中,聚會、商務宴請等等各種場合都少不了酒的身影,它已是現在人溝通感情的重要紐帶了。

當你不喝酒時,你的朋友會怎麼勸你,或者怎麼「嘲諷」你,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相關焦點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和孩子一起讀詩  2018/12/26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冬天悄然至,日暮詩已成。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唐】李白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  賞析  古時候的詩人都喜歡喝酒,李白更是「鬥酒詩百篇」,這就是其中一首勸酒詩。歷陽,是唐代的郡縣,當時李白到歷陽縣,正是大雪紛飛的時節。縣丞設宴招待李白,李白喝多了,讚揚歷陽縣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因沒有人陪他喝酒,即興創作了這首《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 善飲不如善醉,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詞人晏殊寫過一首《浣溪沙》其中有一句:「一曲新詞酒一杯」,飲酒賦詩,飲酒填詞,是古代士大夫的習慣,歡宴之中,填詞唱曲,更是文人雅事。所以唐詩宋詞裡面,處處聞得著酒香。宋詞中有豪放派和婉約派,無論豪放,還是婉約,都愛說飲酒之事,酒裡的人生。蘇東坡是愛喝酒的,我們最熟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九月九,佳節重陽歲歲有,「薄衣初試,綠蟻新嘗」,離不了一杯酒
    如此,重陽佳節,還差酒一杯。這酒,愛菊如命的陶淵明先生是必不會忘的。他在《九日閒居》的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全詩曰: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菊之高潔和飽含的生命力量,是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南陽山中的人家用長有菊花的甘谷水延年益壽的故事,也是傳統中走來的重陽節必飲的「吉祥酒」,雖然微苦,卻是能祛災祈福、苦為良藥。想必,陶淵明先生愛菊也愛酒,若得菊花酒一杯,更是歸隱南山金不換了。
  • 陶淵明最奇怪的一首詩,20句詩,每一句都有一個「止」字,奇趣無窮
    沒有詩人不愛酒,陶淵明也不例外。他可以守窮、可以辭官,但不能一日無酒。《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自述了自己愛酒: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自古詩酒不分家,15首寫飲酒的經典詩詞,第一首堪稱「肖像詩」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李白不但愛飲酒,勸起酒來更是一流的牛。你不飲這杯中物?那你可真夠俗的。你看天寒地凍,雪花這麼大片,不喝酒禦寒你要笑死陶淵明啊?你不喝酒你再彈琴,再栽柳樹,你都是俗,就連你的頭巾,你有負於它。所以說現在我告訴你不喝酒意味著什麼?懂不懂啊你!《飲酒》陶淵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 古秘藏酒 | 年少不識酒中味,喝懂已是不惑年!
    逞強著說,我沒有醉我還要喝!只要開心喝醉了又何妨?人生不就應該無拘無束,肆意妄為嗎?二十歲學性方勃,頑劣尚存,自謂熱血,無論跌倒或撞得頭破血流,總會一言蔽之:無悔。有人說詩酒趁年華,青春當如酒般清冽醇厚,駕馭她,乘風破浪,放蕩她,遺憾終生!
  • 縱飲、戒止、破戒,觀歷史長河中文人對酒的愛恨交織百般糾纏
    從古到今,中國的詩詞歌賦中,少不了一個「酒」字。「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男人且喝且歌,女人也不甘落後。
  • 喝墨水小酒館:多次辭官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實在愛喝酒
    愛酒不貪杯的陶淵明讀《愛蓮說》,世人只知「晉陶淵明獨愛菊」,殊不知,他也好酒。陶潛常以善飲自炫,所作飲酒詩共有20首,詩前序言有所題:「餘閒居寡歡,兼比夜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燭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再詞無餘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 男人們的情誼,在酒中,更在杯中
    大家好啊,我是雲鶴,今晚咱不說酒,說說酒杯吧。雲鶴人到中年才發現,飲酒的樂趣,在酒中,更在杯中。畢竟,這年頭,誰都不缺好酒,缺的是——與好友推杯換盞的時間和心意。像雲鶴與老許,相識已有十五個年頭了。工作中是配合默契的搭檔,生活中呢,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我倆都好白酒,也時常約酒,只是約酒的頻率——從曾經的一周一場,到如今的一年一場。五年前,在藍精靈餃子館,我們有個約定,那就是——每年保證一聚,喝一餐酒,一直喝到七十九。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如此看來,魏晉時期的政治風氣不太好,文人賣醉裝瘋多是為避禍,並非真正好酒。真正喜歡喝酒的文人,還是唐代詩人。打開唐詩,酒香撲面而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焦遂只要五杯酒下肚,便會精神振奮,高談雄辯,妙語連連,震動座中酒客。「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重點人物,自然還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世界雖然大,一杯濁酒在手,不看也罷
    世間能夠與自己長久為伴的事物實在找不出幾樣,唯有此身孤零零獨立於此時此地,仰見青天而不能觸,俯察厚土而寒露生,處處有掣肘,時時難自平,值此困窘境地,也只能緩緩舉起酒杯,不知是該哀憐自己只有一杯濁酒在手,還是該慶幸自己尚一杯濁酒在手。倘若真箇到了如此情形,還能有杯酒在手,怎能不飲下杯中的酒呢?
  • 杯中乾坤——東北人與酒
    豪爽的胎記是善飲。東北人好喝酒,以前杯中物以老白乾,高粱燒為主。近年來,不知是歐風東漸,還是囊中充實,酒杯還是那個酒杯,但是其中的內容已經多有改換,那閃著琥珀色光澤,泛著雪白泡沫的啤酒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飛揚跋扈的佔領了白酒杯們,啤酒杯們,白蘭杯們。瀋陽作為東北經濟文化的中心,義不容辭的成了東北喝酒中心。
  • 喝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子都有什麼講究呢為什么喝醬酒要用小口杯呢
    將酒倒入杯中,看氣泡和泡沫在晶瑩的杯中慢慢嫋繞,升騰。由於杯身的纖瘦和修長,要比寬口的杯形更長時間的挽留氣泡和泡沫以及美酒的芬芳,得到的是視覺嗅覺以及味覺的三重享受。再次,前古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年代的白酒度數都不高。要知道現在的酒很多屬於高度白酒。要是按照古人大口喝酒的方式喝酒,估計一碗酒下肚,你就可以休息了。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喝酒的樂趣。酒得慢慢喝慢慢品味才有喝酒的雅趣最後,用小酒杯既方便待人接客,又不失風雅,與客人閒談之中品品小酒,多有雅趣。
  • 唯有飲者留其名,歷史上的名人與酒的故事,就是酒文化的雛形
    還有傳說夏朝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帝相的妻子後婚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穀穀中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西部·酒》記載:"古者儀狄作酒馨,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秋酒。」《說文解字·巾部》稱:「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林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有「儀狄作酒,杜康潤色之」的說法。據此推斷,儀狄所作酒大概是用糧食半發酵而成的,類似於現在使用的膠糟,而杜康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這一工藝,尤其是其首創選用稱(即高粱)作為造酒原料。
  • 「葡萄美酒夜光杯」,士兵們真能喝上好酒?!
    王翰是個家裡很有錢的人,由於家裡有錢,他家裡有私人的歌舞團,所謂「家有伎樂」,另外他還有大量的好馬,所謂「廄有良馬」,所以他的話生活非常奢侈,在官場中不太謹慎,因而他屢次遭貶,最後就死在被貶道州死馬的途中。這是王翰的生平。首句一共寫了兩個意象:第一是酒,第二是盛酒的杯子。酒是「葡萄美酒」,葡萄酒是西域的特產,而且在「葡萄酒」上又加了一個「美」。
  • 第一個造酒人是誰?一口氣搞懂酒的前世今生
    比如東晉太元年間,嗜酒的孝武皇帝司馬曜某天看到了慧星,他心裡煩這個慧星,於是就舉杯對著慧星說:慧星啊慧星,我勸你喝一杯酒吧,這世上哪裡有萬歲天子呢?  這是「杯酒勸長星」的典故,記載在南朝宋時,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撰的《世說新語·雅量》中,原文是這樣的:  太元末,長星見,孝武心甚惡之。夜,華林園中飲酒,舉杯屬星云:長星!
  • 十四首飲酒的唯美詩詞,重溫古人的詩酒風流
    古來聖賢皆寂寞之一人獨飲飲酒 其四 陶淵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酒逢知己千杯少之兩人對飲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 酒桌常言「酒逢知己千杯少」,下一句是什麼?網友:妙不可言!
    酒文化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有文明記載開始,酒,便成為了生活中和文人的寫作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元素。詩人,在飲酒過後往往詩興大發,即事名篇,寫下了一首首經典的詩詞名篇。在惆悵的時候,也會一個人小酌幾杯,來緩解和釋放自己的哀愁。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酒」的影子。
  • 李白的酒李白的詩
    在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酒如同他的摯友,始終緊隨其生命歷程,並賦予他極大極多的創作靈感。而詠酒詩篇更是表現出他豪放張揚的個性,《將進酒》即其中的代表作。長安放還,在「抱用世之材而不遇合」,治國齊天下懷抱落空之後,他感到人生快事莫如置酒會友,於是藉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暢酣的發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 陶淵明作品長期很不受待見,他的成名要靠這幾個人!
    不僅如此,蕭統還專門編纂了《陶淵明集》,並為之序,還為陶淵明作傳,稱得上推崇有加。察其行,觀其心,蕭統對陶淵明的人品和詩品應該非常偏愛的。《陶淵明集序》有言——「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