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碳中和」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被列為明年八大重點工作之一。繼兩個多月前明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節點,一周前在氣候雄心峰會上許下量化的承諾,中國的「碳中和」路徑正逐漸清晰。
針對中國的「碳中和」抱負,國際社會一片讚揚聲。但也有人開玩笑,中國「碳中和」一出,澳大利亞先慌了。
版圖
隨著中國將「碳中和」目標量化,英國等繼續加碼推進本國清潔能源發展,日本、韓國陸續明確「碳中和」目標或時間表。
據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機構統計,目前已有歐盟及27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或者明確提出「碳中和」,包括2個已實現、6個已立法、6個處於立法狀態、14個發布政策目標。另外,還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討論「碳中和」目標。
雄心勃勃的國家看似不少,但很多國家行動進度不算快,達成「碳中和」目標並不簡單。以GDP總量佔全球90%的G20國家為例,2019年這20國排放了全球78%的二氧化碳,但至今只有9個成員國以法律條文或者政策文件的方式提出了「碳中和」抱負,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尼、俄羅斯、沙特、土耳其仍未表態,美國、義大利、墨西哥、阿根廷還在討論。
「碳中和」聽起來「人畜無害」,為啥卻不是人見人愛?
這些「大門外」的朋友們的家底,暴露了「私心」。
在「碳中和」大門前徘徊的國家,一類是老牌的資源輸出國。
澳大利亞、俄羅斯、沙特等國「靠天賞飯」賣能源資源,比如「坐在礦車上」的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佔世界的一半,煤炭2019年出口3.96億噸;再比如「富得流油」的沙特,石油石化產業2019年生產總值2470億美元,佔GDP的31%。為實現「碳中和」,各國必然要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對習慣吃老本的資源輸出國來說,此舉相當於斷人財路。
再一類是亟待通過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國家。
如印度、印尼、越南等國家,正咬緊牙關努力實現工業現代化。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是它們承接製造業轉移的資本,「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必然會增加這些國家發展經濟的成本。
「碳中和」版圖目標被世界政治經濟深刻塑造著。
變化
「碳中和」不僅僅是一個環境議題,將會給全球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全球貿易和投資格局將會改變。
今年以來,歐盟提出要加速推進「碳邊境」計劃,向減碳不給力國家的產品徵收碳稅,以保護「採用更高環保標準」的產品。目前,美國民主黨內已經有激進聲音提出要跟隨歐盟推進邊境碳稅。這一行動是否會成為「以氣候議題為核心」的拜登政府的政策還需要觀察。
在「碳中和」的氛圍下,為了滿足本國環保團體的要求並保護本國產業,歐美國家動用貿易武器的可能性增大。但這將擾亂發展中國家兼顧發展經濟和減碳的節奏。
除了貿易手段,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也可能面臨更嚴格的「審查」。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2020年「創新經濟論壇」中表態「亞投行不會給任何與煤炭相關的項目進行投資」。此外,日本政府在新基礎設施出口戰略中,也調高了脫碳等綠色相關技術出口比例。可以預計,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和投資會被部分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放在放大鏡下檢視。
綠色發展相關技術領域的競爭加劇。
IEA一份報告顯示,目前40%的減碳量來自尚未市場化的技術,綠色發展相關技術仍有競爭空間。誰能在這輪技術競爭中領先,誰就能擁有更強的領導力和更多的話語權、市場份額。
拜登在選舉期間就提出2萬億美元的氣候與基建投資計劃,以及增加3000億美元用於研發清潔能源和新技術。歐盟委員會提出,在「地平線歐洲」計劃1000億歐元預算中拿出35%投資氣候相關目標,開發具成本效益的創新型解決方案。各主要經濟體在清潔技術領域都在「慷慨解囊」。
如今,氫能、儲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多領域技術制高點的爭奪已經白熱化。涉及清潔能源技術的新材料、晶片製造等基礎領域也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根據歐洲外交關係協會的一份報告,中國已經在光伏、風電、儲能等多方面領先,但在半導體等基礎技術方面仍然落於美歐之後。但該報告也承認,中國正在基礎技術方面奮起直追,縮小差距。
此外,目前的地緣政治氣候已不再傾向於最大限度地開放合作,技術脫鉤和出口限制日益增多,這更加刺激了技術方面的競爭。
產業鏈競爭將更多考慮「碳」因素。
重塑全球產業版圖的話題,近些年來很熱。
一方面,雄心勃勃想要承接製造業轉移的部分國家,如越南、印尼、印度目前還沒承諾「碳中和」。另一方面,採取過於激進減碳政策的國家,可能因為大量上馬風電光伏等不穩定的清潔能源,造成供電可靠性降低。悖論在於,產業聚集地對電力的可靠供應要求高,同時對清潔能源的供應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可以肯定的是,能夠提供可靠、清潔、價格合理電力的國家,將會在國際產業鏈競爭上佔有優勢。這將考驗各國的能源轉型政策的合理性和執行能力。目前,中國建成了全世界輸電能力最強、新能源併網規模最大的電網,「獲得電力」排名位居全球第12位,被世界銀行蓋戳「已接近或位於全球最佳實踐的前沿」。
「碳中和」的目標是很明確的,但目前來看還有很多困難亟待解決。比如如何處理好各國利益,發展中國家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GDP的增長成本將會更高。再比如主要碳排放國家國內政治面臨政策反覆,像美國在川普執政期間退出《巴黎協定》,拜登主政後將要重返「大群」。
各國紛紛制定「碳中和」目標,但達成目標絕非易事。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這都是一項影響深遠的「世紀工程」,涉及經濟結構、生產方式、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變革。政策的穩定性、科技創新能力、組織執行能力將成為各國在這場「競賽」中的重要砝碼。幸運的是,中國有能力、有信心一步步達成我們的目標,兌現我們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