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鉑鐳 晚上八點 前天
教育的雙軌制
這兩天在聽沈祖芸老師的教育報告。其中提到了許多她在國外實地調研的所見所聞:英國的小而美教育,芬蘭的新教育改革,聽得心馳神往的同時心裡也會不由得一咯噔:我發現我打心底裡不覺得這能成為中國教育的導向。
整體上,這份報告對於教育的未來藍圖的勾畫是更加貼近孩子的需求,更加人性化的關懷,更加多元的教學設計,更加貼近實際問題所需要的對口。這些設想毫無疑問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我覺得這個想像本身在偏離我們當下教育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因素:競爭。
在我國,教育中的培養與競爭是一體兩面的。我們期待著教育可以為我們培養出優秀的人才,讓有天賦的人盡情的發展,這是自由的一面。而另一面,我們在討論著階級固化,我們在期待著高考作為一個上升渠道,頂住各種政治和資本的壓力,讓窮人家的孩子可以堂堂正正地實現階級躍遷,這是公平的一面。
在我看來,這份教育報告暢想的問題在於,過於強調自由,而忽視了追求公平的競爭所帶來的壓力。為了可以確保競爭的公平,題目是需要客觀化的,是需要可預期的,是需要低門檻的。而這是為何許多想要個性化自由化的改革措施都被壓得走了形的關鍵原因。人們會把新的個性化通道變成新的競爭賽道,然後將其標準化,透明化。這個過程中新措施偏離了其存在的初衷。
在教育報告中,我們把中國當下僵化的教育制度作為一種理所應當的病來治療,但是對於這個病背後的合理性訴求不聞不問,這是要翻車的。
另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資源分配問題:這樣新的教育設想對於教育資源的需求是巨大的。而我們當下的教育能否實現呢?幾乎不可能。
先說一個最最基本的,即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的定位。沈老師給了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說法,叫做「情緒勞動者」,即老師的任務是管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可以有良好的狀態去面對挑戰,反思問題,為下一步的行動積累力量。而這個步驟最核心的需求的老師本身的情緒冗餘和老師的情緒處理技術。但是前者和當下的整體的處理方式是相悖的。群眾呼籲政府解決問題,而政府作為處理方式則使用更加嚴密的管理條例和處理細則來管理老師。在一個越發嚴密的上行下效的官僚系統中,老師自身就被管理得疲於奔命,怨聲載道,是沒有冗餘的情緒能量來充分支持學生的。另一方面老師的情緒管理技術要想要大規模應用是需要被教育的,這些老師由誰來教?怎麼教?老師哪裡來的閒暇和餘力來充分學習這些技術?都沒有。
小而美的小班化教學背後是龐大的高素質的老師群體,而我們現行的師範教育,支撐不起。
牢騷也說完了,我提供一些我的思路。
中國教育的改革沒法直接停下來大改。因為學生一屆一屆的,沒有一屆的家長願意自家孩子成為犧牲品和小白鼠。那我們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可以借鑑呢?有的,那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所發生的經濟改革。
經濟改革與教育改革擁有許多的共通之處。他們同樣屬於找不到標準答案的,需要一步一步摸索的,而且同樣屬於沒有辦法停下來頂層設計的那種。而中國當時面對和外面接不上的國營經濟的時候,是怎麼解決的呢?
這個思路就是雙軌制。
我這裡想的雙軌制我稱為對內和對外。對內是維持和強化傳統的學校教育,對外是引入新的變量,探索新方法。類似於經濟改革中的國營和私營。
對內,我覺得目標姑且可以保持統一標準的考試,來維持教育現行的公平需求。但是可以在這個路子上更加優化。
我國屬於總體資源極大豐富,但是人均資源不足的國家。這就導致我國長期以來慣用的手法是頂層設計:把優質資源歸攏,研發出一套核心東西,然後再散發出去,實現每個人的更優解。比如當年華羅庚老先生就為中國的數學普及想出了很多方便好用的簡易方法。
我印象裡,我國公立教育的整體努力思路是把課程的內容更加地精細化,更加地親切,易懂。也就是說,請名師來把這些課程來消化成更加精緻的智慧財產權。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如果可以改編成易於複製的書籍或者影像資料,就有可能將優質內容大面積傳播,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低成本普及。
之前在許多偏遠地區,部分學校已經採取了播放名校名師教課內容+班主任線下管班答疑的模式。這次在疫情期間更加往前走了一步,大有進一步普及的傾向。我覺得這個思路更加值得探索下去,我姑且的思路是高質量的大量的線上內容+實體互動的班級教學相結合,可能是現在各方都還可以接受的一個方向。
對外,就有幾個部分可以說道一下了。
教育模式上,我覺得可以像以前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先在小區域進行不同的教學實驗,把經驗教育歸總優化,探索新的可行的教學目標。這裡是需要放權的,學校教育形成自發秩序,自下而上的管理。這種實驗性質的教學項目如果還要中央管控是要出事的。
此外增加多個供給渠道,就像經濟上給私營經濟發展空間一樣,可以發展私立教育。這樣有特殊需求的家長可以有選擇,也有可能可以走出新的路來。我國的私營教育在上世紀90年代到00年左右有過一次比較大的發展,但是那次由於財務等各方面因素,遭遇慘敗。之後也陸續有南方科大之類的努力,而很明顯地遇見了政策阻力。這方面明顯是有可以努力的空間的。包括沈老師所暢想的許多未來的教育模式,我覺得可能性應該都在這片土地上。
另一方面,從我在日本和德國的見聞來說,我覺得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差的可怕。日本的考試制度其實也挺反人性的,非常消磨人,這也導致了日本用來復讀的私塾的大量泛濫。但是日本是由職業教育分流的,大量的人可以通過這個渠道去對接社會上的需要,直接成為有用的人。德國是從高中開始就進行了分流,只有一小部分人會上專門做學問的大學。我國現在明顯存在本科對專科的鄙視鏈,但現在一面大學生供過於求,一面專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這也是事實。這個我覺得也明顯是一個破局點。
與此同時,參照日本的「社會見學」,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扶植許多的社會參與項目,夏令營,國外體驗項目,等等,來彌補公立教育裡素質教育不足的問題。
在我的認知裡,這樣的努力方向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我的心裡還有另外一個雙軌制,那就是學校和家庭。
中國教育這麼多年來都並沒有出現什麼根本性的變化,許多東西面上動一動,之後很快又回去了。這次我覺得有希望的一個原因是,有一個新變量加入了戰局,那就是家長。
家長入場後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比如海澱如今成為一個傳說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長給力的結果。再比如深圳市的好多起代考的醜聞,查出來的不是市政府,而是深圳家長。
但是現行情況來看,我覺得家長的職能範圍與學校重合太大。換句話說,他們有點搶學校飯碗的意思。孩子報一大堆補習班,找各種老師補課之類的,給孩子造成了許多壓力是一方面,在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倒逼學校教育的情況。老師發現上課的內容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已經學過了,所以就極大地省略了教學步驟。這倒逼著其他傻白甜的小朋友去報班。
這些並不是長久之計,家長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學校教育。
我們當下關注孩子的成功以及幸福。而後者是只有家庭教育可以提供的。如果家長可以把自己的能量更多的用在陪伴,體驗,以及許多興趣培養,特長發展上,我相信之前學校方面努力推行而未果的素質教育會被極大地推動。在經濟作用的倒逼下,素質教育的許多相應的支持組織也能夠應運而生。形成良性循環。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可以得以緩解。
以上內容也只是我涉及教育內容發表的些許自己當下的感悟。若有不周不實之處,懇請方家斧正;若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歡迎討論。
鞠躬
作者張鉑鐳系「晚八點」特約撰稿人
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