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1.
黑龍江鶴崗男孩「鍾美美」在網上一夜爆紅,翻完他所有視頻,全程姨母笑,這個小孩,真的太有趣了。
小戲精的模仿,都是鍾美美本人親自編排和錄製的,年紀輕輕能夠有這樣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除了才華,肯定還有背後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但是,不久之後,鍾美美模仿老師的視頻就下架了。6月3日,他上傳了模仿志願者的新視頻,特別正能量,但有趣好玩的程度下降了不少。
據《新京報》報導,當地的教育局承認學校有與鍾美美接觸,希望能從正面來引導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這種引導的做法,挺值得玩味的。孩子的模仿,也是一種表演和創作。硬是把他往正能量方向拽,也許這個集才華與可愛於一身的孩子,會從此變得乏味而平庸。
2.
最近看的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的父母個個都是偏執狂控制狂,深信自己的教育觀絕對正確,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想法和掙扎。
順藤摸瓜地看了這部劇的原著,作者細膩而簡樸的文字,讓我更有代入感,裡面每個被父母控制的小孩所承受的痛苦與哀愁,也許就是你我曾經經歷過的。
茉莉是個很優秀的女孩,她們一家是村裡矚目的焦點,她的父親繼承祖業,事業做得很大,有身份有地位,她的母親是臺北的大小姐,這樣的組合和家世,一般都很看中門面和面子。
茉莉五六歲歲時,她母親就說,長大一定要考臺北最好的女校北一女中。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小茉莉上初中時,媽媽定下了她的成績標準要90分,少一分打一下。
有次,茉莉數學不及格,考捲髮下來,她嚇得手腳發軟,回到家,母親看到成績單,抄起電視櫃旁的藤棍,一陣猛打。
但是她哥哥,有次只考了58分,她母親只是摸摸哥哥的頭,鼓勵他下次繼續努力。
她問母親,為什麼她和哥哥的標準不一樣。她母親回答:「在這世上,女生表現90分和男生表現80分,在外人眼中是差不多的,即使你拿了90分,放在心底就好,在男人面前不要太驕傲,一旦你太強硬,壓過男人的鋒芒,日子就很難過了。」
她母親言下之意是,女人要事事以男人為先,即使優秀也不能太獨當一面,要不男人會不喜歡。
茉莉很爭氣,考上了北一女,過了三年考進了臺灣最好的大學,入學後,成績始終拔尖,大四時被張教授相中,加入他的科研項目,茉莉是研究室裡最年輕的面孔。
後來她考上了研究所,因為反應快學習能力強,成為張教授的左右臂膀,教授很賞識她,建議她到美國念博士,並願意幫她寫推薦函。
那又怎樣?茉莉還是逃不過母親控制欲的魔掌。
當她告訴母親,她有赴美讀博的想法時,母親強烈反對,她的一套理論又出來了:」你現在都24歲了,再念上去,等到你拿到博士,都快三十了,誰要娶一個三十歲的女博士?「
母親安排她和一個醫生結婚,這個醫生畢業於名校,有社會地位,但相貌平平,性格木訥乏味,茉莉不太喜歡想反抗。
她母親又給她列舉嫁給該醫生的好處:大莉莉八歲,質樸靜默,不會沾花惹草,沒婆媳關係煩惱,還很賺錢。
茉莉的人生,每一步都被母親計劃算計好的,雖然生命是她自己的,但人生體驗好像是母親的。
茉莉迫於母親的壓力,跟醫生結婚了,被丈夫要求當家庭主婦,生了孩子後恍恍惚惚,她習慣在深夜躲進廁所裡哭,她咬自己的手抑制哭聲,哭到頭暈眼花時,她想起自己在實驗室的工作多美好,那個空間有一種穩定的邏輯和秩序,她在其中可以找到歸屬感。
可是當前的生活讓她很挫敗和困惑,她無法歸納出另一種邏輯與秩序。在女兒、媳婦、母親的角色裡,她不知道自己是誰。
茉莉的人生從世俗眼光來看,挺令人羨慕的,有好的學歷光環,嫁的老公也體面。
但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她迷失自我,過得行屍走肉,掉的眼淚比笑容多。她的人生是父母想要的,但不是她的。
3.
書裡還有一對姐妹的故事,她們的母親同樣可怕。
姐姐是個高才生,十五歲考上第一志願高中,成績經常全校前三,在臺灣大學最熱門科系就讀,研究生有很多知名大學發出邀請。但她的妹妹,是個學渣,成績一塌糊塗。
她們的母親本身也是個學霸,但結婚後幾乎放棄了事業,將所有的精力和時間轉移到她和妹妹身上。
因為母親自己在高考時吃過數學的虧,在培養大女兒時,很注意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在大女兒還很小時,已嘗試教她簡單的加減原理,念幼兒園時,對三四位數的加減更加運算自如。但母親並不滿足,很快提高難度,從書店買了很多數學練習題,但那時孩子才五六歲,對這些運算感到吃力,出錯率越來越高。
孩子很怕看母親喜怒無常的臉。
大女兒做數學題的水準,直接影響母親的心情,出錯率高,母親就會失落和沮喪,出錯率低,母親才會綻放微笑,給她讚賞。
姐姐後來說,母親兩極化的反應,讓她成了一個非常好勝、得失心很重的人,為了和喜怒無常的母親相處,她也變得很敏感,很擅長察言觀色。
母親一直給她洗腦,所有科目裡只有數學和英文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掌握好這兩科在臺灣的教育系統裡就會無往不勝。
她其實很想學好語文,但她在語文方面的用功,母親不屑一顧,覺得沒用。她很少反抗母親的做法,只有順從,她母親才不會嘮叨,她也按照母親的方法,一步步成為學霸,取得不錯的成就,人人都誇獎母親的教育成功。
於是母親在妹妹的教育上,如法炮製。
但妹妹不管是外表還是天賦都與姐姐天壤之別,姐姐可以整個下午蹲在書桌前只為解出一道數學題,但妹妹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你給她筆做數學題,她會給你一張畫。
姐姐擅長邏輯,但妹妹擅長抽象的美感。
母親沒有因材施教,依然用高壓式的方式訓練妹妹的數學,期望她成為學霸。
不論母親怎麼強迫,妹妹就是不想做數學作業,在家裡經常被打,在家裡找不到溫暖,越來越喜歡在外結交朋友,時間都花在打扮上,成績一落千丈。
其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成為學霸的,很多父母喜歡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忽略了其中的個人特質,也忘了將他所處的環境納入考慮。
一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以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毀殆盡。
4.
成功的定義,不應該如此狹隘。
孩子是一張白紙,成人的標準,是對孩子身上的色彩的剝奪,提前讓他們變成無趣的大人。
奧斯卡短片《Alike》講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故事裡,兒子欣賞在上學路上拉琴的人,想停下來欣賞,但父親卻說「學校才是你該去的地方,這個追求夢想的人,不過是被社會拋棄的異類。」他在紙上畫出路上見到的拉琴人,但被老師指著紙上的ABCD說,「這才是你該學習的東西。」
孩子日復一日低被家長和學校馴化,身上蘊藏的巨大潛能,漸漸地被成人無情地磨滅了。
回過頭來看,對鍾美美的幹預,無疑是對創造力的扼殺。
在《Alike》的最後,爸爸意識到孩子的失落與壓抑,開始反思自己。
後來,他不再在乎別人的眼光,牽著兒子的手帶他去看感興趣的事物,孩子心底的色彩被保護了,兩人都很開心。
這是一個溫暖的ending,但現實生活可能殘酷得多。
童年只有一次,失去就沒有了。但願每個人都能夠反思,因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童年也有過屬於自己的祈願。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顧往期精彩文章
-來撩-
我是喵媽
有個逗比兒子三喵
非主流職場婦女
愛說大實話
聊職場
聊情感
聊女人處境
聊不嚴肅的育兒經
如果你也有話想聊
歡迎分享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