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鶴崗小學生「鍾美美」在網上發布「模仿老師」系列視頻,成為當下一個熱議話題。
這話題熱在何處呢?不是孩子模仿得像不像,也不是孩子的表演天賦好不好,而是孩子的模仿內容無意間撩撥了中國教育界的敏感神經。
在這個系列視頻中,我們看到「鍾美美」有時模仿老師接主任電話的情景,有時模仿老師搞突擊檢查,有時模仿老師抱病上課,舉手投足和語氣神態,無不令人捧腹。
小孩子模仿大人,本身就有一定的喜感,加之學生對老師印象如此深刻地模仿,就更加準確,提高了其溢出效果。
人們開始覺得好玩,搞笑,看著看著,有好事者就開始挑事了,這不是在諷刺老師嗎?這一下撩撥起敏感的神經,老師們好像覺得有哪點不對。他們好像看了自己的影子,這孩子是在諷刺我嗎?教育界以外的人,特別是孩子的家長說:「從這個孩子身上看到了老師的影子」,「想起了當初被老師支配的恐懼」。
於是,這個可憐的孩子,本來是因為疫情無法到學校上學,覺得無聊之極,想到了這一處,好好釋放一下被「囚禁」的心靈,不料卻誤中了「雷區」,引發熱點爆發。
這讓人想起當年魯迅寫《阿Q正傳》的情景,小說發表後,引發許多人攻擊,都懷疑魯迅是在暗諷自己是阿Q。人們紛紛自動對號入座。這就是「阿Q」形象的典型意義。它高度概括了那個年代國民性的醜陋一面。
鍾美美當然沒有魯迅那般藝術概括能力,他真的是無心插柳,不料卻完成了一次具有典型意義的創作,引發人們的對號入座,這與魯迅的《阿Q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育界的敏感神經,就是積存已久的種種弊端。加之,「鍾美美」模仿老師的視頻又全部被刪除。有傳言稱,「鍾美美」被教育部門約談。「鍾美美」的班主任老師田廣霄稱,校方沒有約談家長,但他個人曾和家長進行交流,這個目的不是要限制孩子的發展,而是為了保護孩子身心健康。
這些暴料不管真與假,都說明鍾美美的確是「惹禍」了。儘管鍾美美後來發的視頻確實是按照老師們「教育引導」的那樣,以正能量為主了,但是,依然無法淹沒人們原有的關注點。
於是,自然引發了一輪討論,即中國教育到底存在什麼弊端,如何才能改進,其實,這些是老話重提,並不新鮮。中國的教育改革其實一直在路上,但我們不能簡單地概括,中國的教育體制和制度到底是落後還是先進,因為,當我們高度稱羨西方式的教育體制時,卻有不少西方學者稱讚中國的基礎教育模式,培養了孩子高度的自律意識,讓孩子掌握了紮實的學科知識。
當然,一種模式的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某種弊端,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相互學習,相互融合,才是最佳的選擇。中國教育界曾經大力推進所謂素質教育,但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傳統的模式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也不能簡單地肯定,而是批評性地發揚繼承才是正確之道。
這一切深刻的思考,鍾美美同學無法想到,對於他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成為網紅,一下子讓全國人民都認識了他。令人安慰的是,人們還是比較注意保護孩子,並沒有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說不定,哪個影視劇導演會關注他,隱藏了一個人生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