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卡拉揚的中國之旅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奧地利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生於1908年4月,今年恰好是他的110周年誕辰。

  作為聞名世界的指揮家,卡拉揚在舞臺上活躍了60多年,與包括德國柏林愛樂樂團在內的許多世界頂尖樂團都有過合作。1979年10月,應中國政府邀請,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在北京進行了三場演出,為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留下了一場精神盛宴,也留下了他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

  卡拉揚其人

  對於全世界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卡拉揚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也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

  卡拉揚出生在奧地利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一位醫生,也是一名音樂愛好者,經常在當地演出。卡拉揚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耳濡目染,從小便對音樂情有獨鍾。卡拉揚的出生地薩爾茨堡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故鄉,這裡有一所以莫扎特名字命名的音樂學校,卡拉揚從小便在這裡學習,得到了極為系統、正規的音樂訓練。

  從莫扎特音樂學校畢業後,卡拉揚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先後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和維也納大學學習鋼琴、指揮和音樂學。起初卡拉揚是主攻鋼琴的,後來由於手指出了問題,才將指揮作為自己的主要專業。在校期間,卡拉揚第一次登上了舞臺,他指揮學生管弦樂隊演奏了一首世界名曲,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卡拉揚也第一次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大學畢業後,卡拉揚回到了出生地薩爾茨堡。卡拉揚在當地知名度很高,也有著熟悉的朋友和人脈資源。在父母和朋友幫助下,卡拉揚開始策劃、準備自己的音樂會,不久他便指揮自己的母校莫扎特音樂學校學生樂隊,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莫扎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這是一場水平很高的音樂會,卡拉揚不僅贏得了現場觀眾的心,而且還徵服了烏姆市歌劇院的院長。院長聽了音樂會後,馬上聘請卡拉揚擔任歌劇院的常任指揮,這是卡拉揚的第一份指揮職業。

  卡拉揚在烏姆市歌劇院待了整整5年,他帶領樂隊先後演出了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和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等大型作品,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烏姆市歌劇院大放異彩。卡拉揚以此為起點,逐漸走上了音樂的巔峰,成為了指揮界的神話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指揮大師。

  卡拉揚來北京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古老的中國重新煥發了青春,實行改革開放敞開了國門。1979年,先後有十幾家國外知名樂團來華演出或者教學,久違了的世界名曲重新迴蕩在中華大地。所有這一切,都預示著藝術的春天已經來臨。

  在這種背景下,已經71歲的卡拉揚率德國柏林愛樂樂團來到了北京。根據中國政府與聯邦德國(當時德國還未統一)政府籤訂的文化交流協定,柏林愛樂樂團在北京舉行三場音樂會,其中兩場由愛樂樂團演奏,最後一場由中國中央樂團與愛樂樂團聯合演出。限於當時的條件,音樂會不公開對外售票,而是由國務院文化部統一安排全國各地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的專業人士到京觀摩。

  文化部成立了以中國對外演出公司副經理黨允武為組長的接待小組,具體負責卡拉揚來華演出事宜。接待組首先遇到的是住宿問題,按照文化部要求,樂團首席指揮卡拉揚、行政經理吉爾特和其他8名主要成員入駐北京飯店,每人或者每對夫婦安排一個單間,其餘200多人均安排前門飯店雙人間。前門飯店沒有問題,但北京飯店的房間卻一直沒有落實。北京飯店是當時為數不多接待外賓的高檔酒店之一,床位非常緊張。黨允武一次次去溝通、解釋,說卡拉揚不僅是西方有名的大指揮家,還是中央請來的客人,地位和待遇不亞於普通國家的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但北京飯店就是不買帳,後來還是有關領導發了話,才安排了房間——這時已經是10月27日下午16時了,而當天晚上卡拉揚他們就抵達北京。

  接待組遇到的第二個問題非常麻煩,晚上19點半,愛樂樂團搭乘美國麥道DC—10型客機到達首都機場。由於首都機場原來沒有接待過這麼高大的飛機,沒有合適的舷梯使用。接待組馬上與機場溝通,讓工人立即改裝,在原有舷梯上釘上幾塊木板,這樣就可以湊合著用了。

  但天有不測風雲,當卡拉揚等樂團主要人物來到機場貴賓室,文化部分管外事的副部長與他們握手寒暄時,突然有人進來說出事了。原來樂團人多,下來不到一半舷梯就壞了,有兩位樂隊成員沒有注意,從飛機上掉了下來,造成多處骨折;走在前面的另一位樂隊成員受了驚嚇,心臟病當場發作。據在場的翻譯回憶,卡拉揚聽了匯報後很不高興,一言不發便去看望傷員了,讓在場的中方陪同人員十分尷尬。

  28日上午,愛樂樂團在首都體育館進行演出前排練。據知情人回憶,當時有很多中國音樂愛好者在場內觀看,這些人大都是文藝界人士,但也有一些家屬和孩子,對觀看音樂會的規矩和禮儀不太了解。當卡拉揚開始指揮排練時,觀眾中還有不少人大聲說話、咳嗽,甚至吐痰。卡拉揚大為惱火,轉過身來面向觀眾,一言不發,現場這才安靜下來。事後卡拉揚質問中方接待人員,為什麼排練現場這麼多人看演出,亂糟糟的,還有人來回走動?接待人員也不好意思,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說,這是按照事先雙方籤訂的協議執行的。好在卡拉揚沒有深究,這才應付過去。

  中方接待組接受了這個教訓,正式演出時專門在體育館張貼了觀眾注意事項,其中有這樣一條:「為了保證演出效果,請同志們入場後要保持安靜,館內座椅在起坐時易發出響聲,希望同志們起坐時扶好椅面輕坐輕起,以免發出響聲。」

  中國人記住了卡拉揚

  1979年10月29日晚,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做了首場訪華演出。

  據當年的節目單記錄,這一場演奏的曲目是莫扎特的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和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對於卡拉揚及樂團成員的表現,後來有一篇回憶文章這樣寫道:「卡拉揚對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的演繹是那種抒情性與戲劇性兼備的綜合體,演奏自始至終煥發著炙熱如火的熱情和美輪美奐的色彩。柏林愛樂的重奏組技藝高超,獨步天下,特別是末樂章圓號吹出的阿爾卑斯牧牛調更是震人心魄,與清澈如水、音響清朗的弦樂、木管交織映輝,最後在卡拉揚的指揮棒下把樂曲推向高潮。」

  第二天晚上,愛樂樂團舉行了第二場演出。第二場的曲目是德沃夏克《G大調第八交響曲》和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上的圖畫》;11月1日晚,中央樂團和愛樂樂團聯合演奏了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和《A大調第七交響曲》。演出獲得了圓滿成功,據參與者回憶,卡拉揚不拘一格的指揮藝術和愛樂樂團華麗絢爛的音樂徹底徵服了中國觀眾,當時的場面稱得上是如痴如醉。

  在演出後的慶祝宴會上,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一位青年學生為卡拉揚和愛樂樂團演奏了中國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音樂都是相通的,卡拉揚聽後眼裡含著淚光,緊緊擁抱了這位青年學生:「棒極了,你的每一個樂句都是真正用心來演奏的。」後來卡拉揚邀請這位青年去奧地利學習小提琴,但他心裡始終丟不下二胡,最後沒有成行。

  1979年的中國之旅是卡拉揚第一次來中國,也是最後一次。演出之餘,他遊覽了故宮、天壇和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了別有情趣的東方文化。離開北京前,卡拉揚提出了幾點希望,一是希望中國民樂團去柏林訪問;二是希望中國派團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三是希望選派3至5名中國學生去奧地利音樂學院學習西洋樂器;四是希望能到北京故宮拍攝歌劇《圖蘭朵》。

  不知卡拉揚的希望最終有沒有實現,但中國人卻記住了這個嚴厲卻不失詼諧的外國老頭。1988年,中國導演張建亞拍攝了一部名為《綁架卡拉揚》的電影,說幾個中國小青年得知卡拉揚要來中國演出後,為了得到演出門票,竟然策劃「綁架」卡拉揚。故事雖然荒誕不稽,卻道出了卡拉揚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著果香,開啟繽紛採摘之旅
    來到「瓜果之鄉」海南,除了看山玩海,新鮮豐富的水果大餐豈容錯過?無論是去當地菜市場一次性選購當季水果,還是擇一處鄉村採摘園親身感受採果嘗鮮的樂趣,這個季節,註定逃不脫海南水果的誘惑!當季水果正飄香,資深「吃貨」朋友們,不妨尋著果香開啟一次繽紛的海南採摘之旅!  ●採果嘗鮮:尋味農家野趣  海南當季水果吃什麼?正值5月,芒果、芭蕉、荔枝、蓮霧等各式香甜多汁的水果早已掛滿枝頭、飄香誘人,正是體驗鄉村採摘野趣的好時節。  海口的火山荔枝正當紅豔,妃子笑、白糖罌等品種荔枝最為出名,多汁肉嫩的口感吸引了大批「粉絲」。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無國界之旅
    各國大廚匯聚 美食之旅無國界  「吃作為旅遊六要素之一,和住同等重要。」省旅遊協會秘書長王健生認為,觀光旅遊城市要為遊客提供一種度假的生活方式,「度假人不單單有享受美景的需要,還有享受各地特色美食的需要。」幸運的是,大三亞旅遊圈各大酒店均有大廚入駐,遊客可即刻開啟無國界的美食之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治癒系海南:養眼 養心 養生
    這無疑給海南帶來了龐大的市場契機。在此前舉行的2020海南旅居康養研討會上,中國康養旅居品牌聯盟執行主席李永春表示,海南擁有豐富的濱海資源、森林資源和空氣資源以及氣候優勢,是呼吸系統疾病療養和過敏性疾病康養的優質目的地,具有發展康復醫學和打造康養基地的最佳氣候環境條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在日本侵略海南之前,臺灣總督府制定的《海南島處理方針》中便已制定了加強「綏靖與宣撫」,「糾正島內排日思想」,在島內「配布《香港日報》《全閩新日報》等報紙,同時利用海口的《瓊崖民國日報》及《瓊崖新民日報》之設施,刊行新聞,向島內及南洋各地配布」的具體政策。  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南島內的抗日情緒十分高漲。以海南書局為代表的傳媒機構積極宣傳抗日思想,出版了大量的抗日書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2009年9月,為了推進高校圖書館網絡化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海南省教育科研數字圖書館在海南大學掛牌成立。「這對科研工作用途比較大」,王小會介紹說,「如果做課題,需要了解相關資料,就可以跟我們圖書館聯繫,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諮詢服務」。  據了解,海南省教育廳在「海南省高校圖書館十一五建設規劃」中,提出以海南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為主體建設區域性數字圖書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2014年是中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與馬來西亞檳城結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歷史上,中國與馬來亞(含今天的馬來西亞)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義大利球員拉帕塔奪冠
    本報訊 (記者王黎剛)2019高爾夫球海南公開賽暨歐巡挑戰賽近日在三亞鹿回頭球會收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母山咖啡:底氣源於品質
    此次活動由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牽頭組織。「羅布斯塔咖啡豆(以下簡稱羅豆)在我國的主要產地為海南及雲南部分地區,這是羅豆中國產區的首次專業杯測。」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秘書長符長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杯測就像品選紅酒一樣,客觀且總體性地判斷咖啡的甜味、酸味、苦味,確定品質的優劣。「以杯測判斷咖啡的風味和口感,是鑑定一款咖啡品質高低的科學方法,而杯測師正是檢測咖啡豆品質的把關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