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課堂丨又被情緒勒索了嗎?心理學教你說No!

2021-01-15 阿樂的心理教室

HI大家好,我是阿樂,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很多時候出現情緒困擾,不是自己本身,而是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指的是我們為了維繫與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逼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例如被迫做跑腿,被迫出席家庭活動,被迫做害羞的事。情緒勒索的循環就是勒索者提出要求,被勒索者想要抵抗,勒索者讓被勒索者感到壓力,如果被勒索者沒有接受或者反駁,勒索者持續威脅,例如用金錢,關係破裂等,讓人不得不就範,最後被勒索者順從,勒索者食髓知味,於是下一次又舊事重演。

作為一個專業的情緒勒索師,當然要有大招防身:

貶低自我價值感,「我以為你很聰明!「,這一招效果令對手產生自我懷疑,擔憂被淘汰,覺得自己不好等負面情緒,效果持續數分鐘到數天不等,並且是按兩人關係深度而增加。增加罪惡感「你從來都沒有重視過我」,中招者覺得罪惡,一定機率把對方的錯當成自己的錯,從而迫你接受請求或迫你做事,效果隨中招者的責任感而提升。挑戰安全感,「沒關係我也可以去找別人」,中招者會擔憂被遺棄或不被愛,產生害怕關係瓦解的情緒,如中招者低自尊或有患得患失的性格,效果隨之提升。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會會變成被勒索者?基本上好幾種人是高危的被勒索者:

一直想當好人習慣自我懷疑人生過度在乎別人感受渴望得到別人肯定過度孝順過分服從權威

因為害怕而持續讓步,換來的只是暫時的焦慮解除,而往後會有更多的害怕。所以到底如何才能停止被情緒勒索,不要太快回應,當對方在勒索你,先停下來,看看什麼事,看看這次又是什麼樣的操控劇本,被勒索的人往往都是不在乎自己感受的人,你可以先看看自己感受是什麼,甚至可以離開現場,漸漸就可以建立情緒界限,當對方情緒緩和的時候,你可以回到現場,然後作出比較恰當的回應。但如果他並不是可以好好討論的人,或者他已經吃定你的人,那麼你只要持續做回前面兩個步驟就可以了。兩個人一起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如果你一直以來人際關係都被人綁架,或許你該思考的並不是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而是你為什麼心甘情願做被勒索的人?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被情緒勒索的案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我是阿樂,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情緒勒索》丨認清楚心理界限,學習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困境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看一下上面這個圖片上的問題:你被情緒勒索了嗎?什麼意思呢?情緒勒索指的是存在於許多人際關係中的「勒索」手段,使當事人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的行為和現象。比如我們的親人或者我們身邊的人對於我們的一些選擇和做法不滿,從而進行情緒上的攻擊和控制,希望能夠得到滿足。比如說父母抱怨孩子:「我生你這個孩子有什麼用?」「我把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公婆希望你辭職回家帶孩子,你說請了保姆,他們抱怨:「你真自私,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情緒勒索》:遠離情緒勒索的4條黃金法則,你值得擁有
    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總是會被對方的情緒影響。那麼請你仔細想想,是否出現了以下的情況。經常被父母告知,「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希望」。經常告訴孩子,「爸媽希望你學畫畫」。 經常跟愛人說:「你再不回來陪我,我們就分手。」
  • 情緒測試|你是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人嗎
    聽到這些,你或許會想:等等!你說什麼?我沒有給對方機會啊!我是被勒索的人耶!對!你沒聽錯!就是你給了對方機會!但這不完全是你的錯!只是你的身心狀態,造成對方敢於不斷勒索。或許你會問:「面臨情緒綁架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會被勒索嗎?」當然不是!
  • 你也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嗎?《情緒勒索》為你揭開情緒勒索的真相
    媽媽看到她不好好吃玉米,沒有探究背後的原因就直接把玉米扔掉了,並且用「玉米好可憐」「都是你把它們害死了」等語言威脅她吃玉米。從此,凪在媽媽面前就必須裝作吃得很香的樣子,才能避免被媽媽責難。這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情感勒索」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首先定義的。
  • 這不是愛,是勒索——心理學: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情緒勒索」等同於「愛」。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那麼,「情緒勒索」與「愛」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你也被情緒勒索了,而不自知嗎?
    —《情緒勒索》1高三那年,你認真地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大學想考音樂學院。雖然將來可能不是太好找工作,但這是我真心喜歡的事情。」爸爸大罵:「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供你念書,就是讓你去唱歌嗎?有幾個人能成為歌星啊?你讓我很失望!」媽媽哭哭啼啼:「你唱歌能找到工作嗎?
  • 你是情緒勒索的受害者嗎?
    「如果不按我說的做,我就和你斷絕關係!」 讀完這些話,你會有什麼感覺? 我的一個朋友說,如果在生活中聽到有人對他說這些話,他會有一種「心裡很不爽,但是卻又不知道該如何發洩」的感覺。 「情緒勒索」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學家蘇珊.佛沃提出,常見於各種人際關係中。實施「情緒勒索」的人,有可能是你的家人、領導、同事、或者是朋友。
  • 這不是愛,是勒索——心理學: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情緒勒索」等同於「愛」。  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  那麼,「情緒勒索」與「愛」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別被情緒勒索了!
    在讀大學的你,下午恰巧沒課,想著不如早點去吃個晚飯就去圖書館準備考研。這時候你的舍友說道: "你出去買飯的時候能幫我拿個快遞嗎? "你真的很不想拿,可是你說不出口。畢竟她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後你特意跑了一趟再去圖書館。部門的同事跟你說: "嘿!幫我也打份飯唄! "當你還在猶豫該不該答應的時候,隔壁兩個同事也朝你投來期待的眼光。最後你一個人提了四盒飯喘著粗氣回到了辦公室.
  • 對孩子的「情感勒索」,你有出現過嗎?
    反而把這些焦慮還有這些不安的情緒送到孩子的心裏面,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例如我昨天就看到一個爸爸帶著他的女兒出遊,結果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指著他的女兒跟他講,說我有欠你嗎?我有欠你嗎?我們要見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子?乾脆離開這個家算了,這些都叫做情緒勒索,會造成孩子心理面的傷痕。你以為這種教法最快最有效嗎?快來看看親子間的情緒勒索六大劇情,你做了沒?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情緒勒索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喜歡用自己或者對方的情緒來控制別人,正如在親子關係中,多數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束手無策時,喜歡說不要你、不愛你之類的話來管制孩子,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其乖乖就範,完成自身的掌控欲。
  • 聽·她說丨一天一故事:鄧惠文、陳志恆談親子關係間的情緒勒索
    本期發生在情緒勒索大熱臺灣的時候,就親子間的委屈和愧疚引發的討論。慧文:歡迎收聽鄧惠文時間,今天天氣真的非常的炎熱,大家收聽的環境怎麼樣?我覺得好像即便是晚上,如果沒有冷氣的地方,就會覺得不斷的流汗,然後流汗也容易讓人覺得蠻心煩的,有沒有覺得情緒也是夏天的問題之一呀?所以今天的我們再來跟大家聊聊情緒。
  • 情緒勒索:總是害怕拒絕別人,心理專家:滿足別人不是你的義務
    如果你覺得以上情況與你現在的境況十分吻合,那就必須警惕,這可能是情緒勒索!你是濫好人嗎?無法拒絕別人所以只好委屈自己。在家人、伴侶、同事、信任的朋友之間,為什麼很多時候會感到委屈,最後總是以妥協態度解決問題。
  • 《情緒勒索》| 你也被中國式親密關係困擾嗎?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在我作為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生涯中,近 3000 小時的諮詢個案裡,至少有 2000 小時的個案都與「情緒勒索」有關。這就涉及到「情緒勒索」的三大要素:自我價值感、罪惡感與安全感。身為情緒勒索者,他們非常擅長做一件事,那就是貶低你的能力或自我價值,引發你的罪惡感,進而剝奪你的安全感。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我工作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這樣對得起我嗎。對象:都是因為你的錯我才變得這麼焦慮。你讓我很痛苦,所以你必須聽我的。朋友:我只能拜託你了。這麼小的事情都不幫忙,你有沒有把我當朋友。上司:你不努力,到處都是可以取代你的人。給你機會你這樣浪費,你太讓我失望了。如果你覺得這些話非常的熟悉,那麼恭喜你,那麼你也被情緒勒索了。
  • 你是否在被情緒勒索著
    你是不是也在被情緒勒索著,當你情緒激動的時候,怒火湧上心頭,身體、大腦已經完全不受控制,就會把之前的記憶全部都翻出來,不管不顧,不分青紅皂白,無法冷靜地去判斷,加深記憶,重複過去痛苦的感覺,傷害身邊的人。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比如小神獸不好好吃飯,數次好言相哄後耐心盡失,於是假裝嚴厲口中要挾:「再不吃飯,媽媽上班去了!」此方在實施寥寥幾次後失效,小神獸笑著對我揮揮手——bye bye!;小神獸耍脾氣賴在地上連哭帶嚎,我先幾次都是急急過去又抱又哄,幾次過後,我就安之若素地坐在沙發上,對她說:「寶寶,你哭好了來找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