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二代一定要學中文?

2021-03-02 歐羅爸媽聯萌

今天,在法國私立中學教漢語的小王老師,來跟大家聊聊,華裔父母在面對華二代中文教育的一些糾結和困擾。隨著父母遷移的華二代長期遠離漢語的母文化,他們的中文學習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父母關心的問題。但其實,在很多華人父母的潛意識裡,常常認為孩子學習中文並非當務之急,中文教育可有可無,或者不是優先的考慮。

許多華人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快地適應法國的環境,認為第一要務是學好法語,而中文的學習,等把法語學好後,有精力再說吧。或者覺得在家天天學中文就夠了。也有家長認為等孩子大一點,送孩子回國內讀書,中文就會趕上來了。我們的「認為」真的是對孩子好的選擇嗎?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因為從小放棄或者不重視中文的學習,大部分的華二代都成了以法語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際用語,以法語為「母語」和思考語言的一群華裔子弟。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身為世界公民的下一代,如果能成為中法雙語的國際型人才,是不是更具有競爭力呢?

許多研究調查證明,孩子的母語越好,第二語言就會越好。母語的培養不僅僅是語言的層面,更連接著閱讀書寫能力、認知力、理解力等深層次的思辨能力的培養。所以母語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第二外語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母語的學習也涉及到華二代社會和文化的身份認同。母語能力越強的孩子,對自我的理解更深刻、對個人在社會中的定位更明確以及自信心也越強。

我們經常會看到家長會用蹩腳的法語和孩子交流,生怕孩子的法語跟不上學校的要求,或者其他法國學生的語言表達程度。所以刻意地加強孩子的法語學習。小王老師是非常不贊同這種做法的,因為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法語進步的同時,中文的能力也在慢慢地退化。小朋友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根本不用擔心不會法語的小朋友去幼兒園怎麼辦?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能力,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就漸漸地學會了法語。孩子在六歲之前的語言吸收能力是非常強的,同時學習法語和中文根本不是問題。

等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家長覺得中文的繼續學習應該給其他學科讓路。對於這種價值取捨,家長可能沒有考慮到孩子文化認同和思維模式等更深層次、看不見的隱形問題。小王老師認識不少華裔子弟被家長逼迫學習中文的例子。進入青春期後,孩子進入了尋求「人格獨立」的階段,越強迫也只會徒增孩子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反感。

還有一部分中途放棄中文學習的孩子,他們中文的能力已經跟不上自己的思維深度和法語的表達水平。這時,中文的學習可能就變成了一件苦差事,孩子甚至會歇斯底裡地拒絕上中文課。
家長理清這些迷思太重要了,因為家長是孩子能否堅持學習中文的關鍵人物。

科學證明,會雙語的孩子比較聰明。在學習中文的問題上,家長不應該妥協,堅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保持中文的學習。家長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儘量讓「學習中文」變成「使用中文」,比如聽中文歌曲、看中文電影、讀中文繪本等。小王老師有一個更為烏託邦的理想,想讓「學習中文」變成「快樂地玩中文」,希望「中文」能變成一種「玩具」,可以讓華二代以及法國小朋友能夠覺得中文一點也不難、中文很好玩、中文很酷、中文很時尚。

華裔子弟可以選擇中文作為高考的第一外語,對於高考總體成績是很有幫助。對許多華裔子弟來說,中文可能是他們最擅長的科目,因為從小就開始學習與使用這門語言。也可以選擇沉浸式項目的中法雙語國際學校,這也可以成為學習中文的外在條件之一。

外國媒體通常對中國的報導都是很負面,所以中文學習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華裔寶寶對中國有美好的情感和正面的認識。


作為孩子的第一位中文老師,華裔寶寶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耳濡目染,從而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雖然很多華裔寶寶都知道怎麼說漢語,對漢語語言的特點不陌生,但是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是不夠深入的。學習文化和學習語言是相輔相成的。文化的學習是語言學習的潤滑劑,而語言學習是文化學習的助推器。

家長應該為孩子多創造文化氛圍,參加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為什麼要強調一下活動的多樣性呢?

因為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比較有新鮮感,可是第二次對孩子的吸引力就會大大下降,孩子就會感覺到很無聊了,極易固化對中國文化的印象和理解。

從中國文化的入門階段,一些‍簡單的認知,過渡到中法文化的比較層次的深度思考。家長應該轉變觀念,中法文化並不是一種對立的存在,應該多看看兩種文化的相同點。

就像中國人和法國人從來不是對立的兩類人種,更應該著眼於大前提,我們都是作為有鼻子、有眼的現代智人而合理存在的人類。

作為當代世界兩種重要文化體系,中法文化適應了當代人的生存、思考方式而得以存在、應用和推廣,又因為文化的獨特點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語言學習者和文化愛好者。

家長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法國洛林大學語言學博士

-曾在洛林大學信息學院執教三年,教授視覺符號學,並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在國際學術期刊Communication發表學術論文

-受邀在波爾多3大進行公開學術講座,並在波爾多大學出版社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該演講論文

-組織洛林大學研究所國際語言學大會

-在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巴黎符號學大會發言

-曾擔任HSBC(滙豐銀行)國際攝影節官方中文翻譯

-現任一所天主教私立中學(初中、高中、BTS)的中文項目負責人+一所商校中文項目負責人(該校現與北京一所學校有學術合作)

-主要研究方向:圖視化漢字+歌謠教學法+華二代身份認同問題

想更多了解歐羅爸媽聯盟

掃碼進入歐羅爸媽聯萌-法國群

交流更多帶娃經驗

SEPA-PARIS

相關焦點

  • 美國華二代的尷尬: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李其榮教授還認為,如果母親的英文程度較高,其子女的中文程度便相對較差;住在唐人街或華人移民聚居郊區的孩子的中文程度比住白人區的高。李其榮教授援引美國移民專家彼得·鄺觀點,認為華人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因此華人二代移民進入大學深造的比例明顯高於美國的平均水平,且極少數會選擇攻讀人文社會科學,大部分人集中於科技或工程領域。同時,美國華人二代移民在職業成就往往比美國其他少數族裔第二代要高。
  • 英「華二代」:每次回中國就像是「落葉歸根」
    他們出生於異國他鄉,卻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的東方面孔;他們自小在純英式文化的環境中長大,舉止談吐與英國人無異;他們的家人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自己卻以英語為母語……他們,就是所謂的「華二代」,即在英國出生的華人。目前,英國有著40萬的華裔人口,佔英國總人口的0.7%,這一數字還在持續上漲。
  • 為什麼要學中文??
    解釋一下為什麼可以這樣run:因為Economic Benefit是最重要的benefit, 比culture和什麼reduce illiteracy都要更重要。理由如下:與文化價值相比:(i) 恰恰因為中國現在經濟繁榮,才會有人對你的文化感興趣。
  • 英國《英中時報》:「華二代」每次回中國就像是「落葉歸根」
    他們出生於異國他鄉,卻有著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的東方面孔;他們自小在純英式文化的環境中長大,舉止談吐與英國人無異;他們的家人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自己卻以英語為母語……他們,就是所謂的「華二代」,即在英國出生的華人。  目前,英國有著40萬的華裔人口,佔英國總人口的0.7%,這一數字還在持續上漲。儘管距離遠了,但每到逢年過節,在英國的華人華僑們也會自發舉辦活動進行慶祝。
  • 為什麼要學中文!
    中文老師真的是最敬業、最好學、最認真、最努力、最溫柔的一個群體。如此可愛的一個群體,不應該承受時代的蠻不講理。今天,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堅定學習信念,更是為了老師們打氣,徐老師特邀六位海外嘉賓,向漢語學習者介紹學習心得。他們將從成功的漢語學習者、使用者角度出發,鼓勵同學們再接再厲,學好漢語!
  • 舊金山灣區:「華二代」以溫馨畫筆支持抗疫
    灣區華人公益組織「新冠狀病毒社區救助平臺」組織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的主人翁就是這些「華二代」,這些孩子在線上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繪畫、音樂,以溫馨的畫筆、美好的音樂祝福社會早日恢復正常,希望人們早日回到健康生活。3月31日在舊金山灣區召開的一場線上新聞發布會上,幾位華人二代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宅家」的心得和對社區恢復健康安全的祝福。
  • 提名西班牙「戈雅獎」的華二代影片《小嫻》不容錯過
    這麼厲害的影片,聞姐當然是要先觀為敬咯!結果,本來抱著吃瓜心態的聞姐剛看一分鐘,就激動地開始搓手手了!電影雖只有短短的17分鐘,但是真心好看!不但真實反映了當代旅西華二代的現狀,而且尺度也是相當的大。他說,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是「建立在一定事實基礎上的」。要掃除偏見,不應把華人演員種族化除此以外,雖然這部影片在西班牙拍攝,裡面有西班牙演員或是在西班牙生活多年的華人演員,但影片最終還是選擇用中文拍攝,影片中瀰漫著濃濃的東方情調。
  • 法國華裔姑娘給總統夫人當翻譯:學中文是任務
    要知道,她才23歲呀! 在西安的兵馬俑,北京的故宮、長城、鼓樓、後海、國家博物館等地,林嘉怡全程陪同了法國第一夫人對中國的考察訪問。她的工作是把導遊的漢語介紹翻譯成法語給總統夫人,再把總統夫人的提問譯成漢語給導遊,工作的緊張忙碌不言而喻。林嘉怡珍惜其間的每一分鐘。每天睡前,她都要把當天的情景再現一遍,總結一下哪些地方可以翻譯得更好。
  • 矛盾的美國華人父母心:如何平衡中文和英文
    中國僑網5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如同許多華人子弟學習中文之路一波三折。小諾家,媽媽熱衷讓孩子學她的母語,爸爸卻說,孩子生在美國,將來工作和生活也未必用得著中文,能說一點差不多了。  欲言又止的話是:當年我們辛辛苦苦來美國,還不是為尋找更好的經濟機會?我學這一口英語多費勁!為此特意要擺脫中文環境。現在卻要讓孩子拾回來?
  • 應採兒告訴Jasper一定要學中文
    應採兒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告訴Jasper:「我知道學習不是好玩的,但是中文你必須學,好嗎?你會很需要的,不會好玩的,學中文絕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那是很必要的,你知道必要的意思嗎?你必須知道,你必須知道,我不在乎你多大了,你必須會中文,這個沒有那麼簡單的,我也是這樣學中文的,我已經告訴過你了,二年級的時候,婆婆帶我從國外回來的時候,我學的第一個字是龍,你還記得我講過這個故事嗎?我也是哭著學的,這就是你學好中文的辦法,沒有別的辦法,你只有這麼記,你必須學會中文。」
  • 美華人為學中文各顯神通:舉家搬遷 僱普通話保姆
    (美國僑報網援引《洛杉磯時報》)   中新網3月18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導,隨著中國崛起,越來越多的華人從過去為了融入美國主流文化而不願說中文,逐漸轉變為熱衷於學習中文。有些華人甚至為了讓孩子上中文浸入式學校而舉家搬遷。
  • 為什麼家裡要教中文?
    今天回答問得最多的問題:咱們為什麼要家裡教孩子中文?為啥4歲就開始了閱讀的學習,我們小時候也是上學了才開始學的啊?先來討論,對於未來究竟什麼是值得學的?所以,海外的孩子想要學好中文的前提是:一定要去中文學校!一定要去中文學校!一定要去中文學校!為什麼呢?
  •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孩子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什麼不是美國人學中文呢?我該怎麼答?」
  • 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一定要孩子學英語,卻很少有人要孩子學《易經...
    我說你兒子不是剛上幼兒園嗎,怎麼要開始學英語了。他說給兒子上的是雙語幼兒園。我說孩子還那麼小,應該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解放他的天性,學英語什麼的不用那麼急吧。你看人家德國人的小孩上小學之前就不會硬逼著他們去學什麼英語啊,彈鋼琴啊,拉小提琴啊之類的,主要是還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解放他們的天性為主。
  • 「為什麼我要學英語,而不是讓外國人學中文?」
    孩子曾不止一次問:「為什麼我要學英語,而不是讓外國人學中文呢?」不得不說,現在的小朋友很能獨立思考,而且從教育中收穫了滿滿的民族自豪感。所以,當他們問出這麼一個簡單又深奧的問題時,我們父母真應該好好想明白。
  • 指南者留學學姐回答:「我為什麼要去國外學中文?」
    以往推文中,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留言:「為什麼要去國外學中文?」 在和留學申請中文系的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指南者留學也收到過「我之前接觸的中介說留學沒有中文系」 這樣的反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她為什麼要去新加坡讀中文系?這樣的留學選擇是否有意義?
  • 指南者留學學姐回答:「我為什麼要去國外學中文?」
    以往推文中,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留言:「為什麼要去國外學中文?」在和留學申請中文系的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指南者留學也收到過「我之前接觸的中介說留學沒有中文系」 這樣的反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她為什麼要去新加坡讀中文系?這樣的留學選擇是否有意義?兩地中文系課程、環境的不同新加坡的碩士研究生一般可以選擇讀一年至三年,大部分授課型碩士會為了節約時間成本選擇一年讀完所有課程而且沒有畢業論文。
  • 為什麼外國人說中文很難學
    經常了解到有人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語言,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對此有質疑。語言就是一個交往的工具,使用的多了,在留心記一下規律自然就能夠基本運用了。為什麼國內和國外都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就是漢語難學,漢語真的難學嗎,我不認為是這樣的,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所以還沒有開始學習就說難是不恰當的,只有那些學成的人才有資格說難與易。之所以都說難,主要是優越性。
  • 《新生日記》應採兒告訴Jasper一定要學中文,言語嚴厲又溫柔!
    11月10日,在今天播出的《新生日記》中應採兒帶兒子玩拼字遊戲學中文,結果發現Jasper好多字都不認識,她嚴肅教育道,「學中文不是好玩的,這是很必要的,你必須會中文。我學的第一個字是龍,也是哭著學的」,表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學會了就不會忘記了,「中文是不會忘記的東西」。嚴厲又溫柔!天吶,被採兒這句話莫名戳中了。
  • 外國人為什麼要學習中文?
    隨著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高,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其中學習漢語的人數劇增也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現象,那麼外國人為什麼會選擇學中文呢?學中文的時候他們又遇到了什麼難題呢?印度:我很喜歡新的語言,所以我現在學習中文。當然,寫中文很難,聽得懂別人說什麼,我覺得比較難,可是說中文不是很難。義大利:因為我覺得中文很有用,中國是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市場,所以我覺得中文很有用。我覺得寫中文字很難,我不記得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