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技法56種

2021-02-13 詩畫天地
點擊上方「詩畫天地」關注我們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 (邵祖平《七絕詩論》)。

於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至元明清間,始多揚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素有「廣西才子」之稱的 馮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號「自然室主人」,17歲學詩,是我國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類拔萃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傑出的近代現代詩人,有《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等著作傳世。當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時,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幹類,先博舉其例,而後綜籀其法」,授於門生,周振甫、馮其庸鹹得其惠。

《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1936年由世界書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國書店據以影印。1986年齊魯書社將其與《詩詞雜話》、《七言律髓》並為《詩詞作法舉隅》出版,新增詩例117首,而56種作法之分類未變。「《七言絕句作法舉隅》精選了唐至清代七言絕句佳作1381首,按類比法分成56類,在每類末精當扼要地指出其藝術技巧作法的特徵和奧妙之處,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研究者,凡讀之,都足以發人深省」 (黨玉敏《馮振傳略》),周振甫並專門著文引介(《<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小引》)。

筆者偶然在超星數字圖書館網得讀該書,深以為然,乃變其歸納法之著述體例為演繹法之奧秘指引,先揭示馮先生所歸納提煉之具體作法,後輔以便於理解的二三詩例,以貢獻於諸位詩友。

第1法:

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並多用「卻」字。

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

如唐·賈島《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這句話可以視作馮先生所歸納提煉的七言絕句具體作法的總綱。

以下諸種作法,絕大多數都關涉到第三句,幸讀者識焉。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如宋·王安石《遊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閒。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明·僧德祥《愛閒》:「一生心事只求閒,求得閒來鬢已斑。更欲破除閒耳目,要聽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絕》(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遊。卻羨舟人挾妻子,家於舟上去無愁」。

第3法:

第三、四兩句,軲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如宋·李遘《絕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雲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頭望帝京,寒雲黯黯不勝情。賈生已道長沙遠,今過長沙又幾程」。

歐陽永叔詞云:「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

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

如唐·李益《度破訥沙》:「眼見風來沙旋轉,經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外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

明·黃榮《牡牛圖》:「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

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之字,以見呼應。

如宋·楊萬裡《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圞)坐》:「去歲中秋正病餘,愛他明月強支吾。今年老矣差無病,後夜中秋有月無」;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盡在宜春,醉送東風淚滿巾。今日春歸倍惆悵,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

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耳。

如宋·皺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謫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縑玩標格,宛然風外數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第7法:

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於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於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悶》:「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採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

明·袁凱《揚州逢李十二衍》:「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如今白髮知多少,風雨揚州共被眠」。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如唐·李白《蘇臺懷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明·王廷相《蕪城歌》:「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只今惟有湖邊柳,猶對春風學舞腰」。

第9法:

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後,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

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明·楊慎《贈宋文百戶石崗舍人》:「七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衰翁二月還」。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並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

如唐·高適《塞上聞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明·汪本《舟中有成》:「故鄉南望渺無涯,水面雲深日又斜。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處看楊花」。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雨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宋·蘇軾《又和景文韻》:「牡丹松檜一時栽,付與春風自在開。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或並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

如明陸容《題畫》:「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徵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明·鍾順《清夜聞笛》:「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

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於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隱《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

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

第15法:

但以第四句作詰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項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聽,獨坐寒齋萬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聲」;

清·何紹基《無園種菜》:「五更風露有精神,浩蕩天恩處處勻。菜色青蔥真可愛,如何比擬到饑民」。

第16法: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無吟六首之一》:「雲在空中變態奇,風來江上浪漪漪。何如風定雲開後,秋水長天一色時」;

明·王世貞《題溪山深隱圖》:「古木寒流一兩家,柴門晝掩待歸鴉。何如只向人間住,與客攜壺踏落花」。

第17法:

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歸》:「楊柳青青杏發花,年光誤客轉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聲,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城東北);

明·劉鉉《題沈孟淵所藏王叔明竹》:「煙雨苕溪憶舊遊,畫圖遺墨見風流。不知黃鶴飛歸後,又是山中幾度秋。」。

第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如唐·賀知章《柳枝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金·党懷英《立春》:「水結東溪凍未漪,風凌枯木怒猶威。不知春力來多少,便有青蠅負暖飛」。

第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詰問語,故其下不用「誰」、「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勳,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雲」;

清·孫原湘《蕉窗聽雨圖呂生乞題》:「滴盡殘窗碎雨聲,破人秋夢到天明。不知一夜詩情好,轉在瀟瀟葉上生」。

第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詰問語,故其下無「誰」、「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猶」、「還」、「又」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明·田僧《題福教寺詩》:「殘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煙籠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風還戀舊巢泥」。

第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後必綴以「何」、「誰」、「無」、「幾」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宋邵雍《天津感事》:「陽烏西區水東流,今古推移幾度秋。四面遠山長歛黛,不知終日為誰愁」。

第22法:

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 「無」、「幾」等字。

如唐李商隱《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準《蝴蝶詞》:「萬花谷裡逐芳塵,自愛翩躚粉澤新。多少繁華任意戀,不知只是夢中身」。

第23法:

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幾」、「何」、 「無」等字,或兼用「知」字於其句首。

如唐·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若個:誰,那個);

唐·張繼《與賈島閒遊》:「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暖不生塵。城中車馬應無數,能解閒行有幾人」。

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雲腳才行又復開,一聲隱隱只空雷。家僮忽報溪流漲,知是前村落雨來」;

宋·晁衝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

如宋·陸遊《看梅歸,馬上戲作》:「江路疏籬已過清,月中霜冷若為情。不如折向金壺貯,畫燭銀燈看到明」;

金劉昂《吊李仲坦》:「文章巧與世相違,身後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綠如衣」。

第26法:

亦於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

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邵陽日影來」;

宋·陸遊《雜感》:「故舊書來問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第27法:

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明·解縉《赴廣西別甥彭雪路》:「多情為我謝彭郎,採石江深似渭陽。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後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明·張羽《題陶處士象》:「五兒長大翟卿賢,彭澤歸來只醉眠。籬下黃花門外柳,風光不似義熙前」;

明·龔詡《與王忠孟登玉峰共飲春風亭》:「山水千重複萬重,少年相別老相逢。春風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濃」。

第29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張祜《聽箏》:「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寒雲一夜風」;

宋楊萬裡《龍山送客》:「念念還鄉未得還,偶因送客到龍山。分明認得西歸路,又是回車卻入關」。

第30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明·童承敘《宮詞》:「三三兩兩不知愁,結束羅裙學打球。傍晚忽聞仙樂近,分明只在殿東頭」。

第31法:

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白居易《觀遊魚》:「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明·劉績《聽胡琴》:「胡弦輕軋語星星,破入甘州便淚零。一種尊前沈醉客,解聽爭似不曾聽」。

第32法:

「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

如明·夏寅《春夜曲》:「寶鴨煙消幾縷香,月移花影過長廊。春情一種無聊賴,自起燒燈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錢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煙戲題》:「酒綠燈青夜語中,家鄉同隔海雲東。傷心一種天涯客,卿是飛花我斷蓬」。

第33法:

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

如宋·歐陽修《過中渡》:「得歸還自欲淹留,中渡橋邊柳拂頭。記得來時橋上過,斷冰殘雪滿河流」;

明·歸有光《《初發白河》:「胡風颳地起黃沙,三月長安不見花。卻憶故鄉風景好,櫻桃初熟正還家」。

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賈島《贈人斑竹拄杖》:「揀得林中最細枝,結根石上長身遲。莫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

李商隱《宮詞》:「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

明·王恭《春雁》:「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裡長。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

如唐·鄭谷《席上贈歌者》:「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明·王儒卿《寄吳郎》:「舊事巫山一夢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楊花易逐風」。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牧《題城樓》:「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

宋·陸遊《杭頭晚興》:「山色蒼寒野色溫,下程初閉驛亭門。不須更把澆愁酒,行盡天涯慣斷魂」。

第37法:

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其所問、所道之語也。

如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閨意》:「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元·宋元《討柴》:「海樹年深成大材,一時斧伐作薪來。山人指點長松說,儘是劉郎去後栽」。

第38法:

「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後五字,亦所說之事也。

如唐·張祜《退宮人》:「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

清·朱鳳翔《村外閒吟》:「荷鋤時趁月明歸,稚子依依候竹扉。競說田家風味美,稻花落後鯉魚肥」。

第39法:

第三句末結以「無一事」或「無個事」、「無他事」、「無別事」、「閒無事」、「渾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如宋·蘇軾《春日》:「鳴鳩乳燕寂無聲,日射西窗潑眼明。午醉醒來無一事,只將春睡賞春晴」;

元·高明《題青山白雲圖》:「昨夜山中宿雨晴,白雲綠樹最分明。茅廬早起無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

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所以示於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如唐·李商隱《為有》:「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閨婿,辜負香裘事早朝」;

宋·張詠《雨夜》:「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裡心」。

第41法:

第三句三四兩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則或用「依舊」、「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韋莊《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宋·張泌《寄人》:「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第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

如唐·韓愈《初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清·孫原湘《畫梅》:「新年無客到山家,雨灑幽窗鼎沸茶。最是稱心清絕事,對梅花恰畫梅花」。

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字、「總」字,而第四句則或用「只」字、「終」字、「亦」字、「也」字、「猶」字、「又」字等以呼應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罷釣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李商隱《代贈》:「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宋·郭震《老卒》:「老來弓箭喜離身,說著沙場更愴神。任使將軍全得勝,歸時須少去時人」。

第44法:

「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楊凌《明妃曲》:「漢國明妃去不還,馬馱弦管向陰山。匣中縱有菱花鏡,羞向單于照舊顏」;

明·趙師秀《採藥徑》:「十載仙家採藥心,春風才過得幽尋。如今縱有相逢處,不是桃花是綠蔭」。

第45法:

「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維《少年行》:「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高蟾《春》:「明月斷雲青藹藹,平蕪歸思綠迢迢。人生莫遣頭如雪,縱得東風也不消」。

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申明其相似之點也。

如唐·王維《送沈子》:「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漿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明·謝榛《怨歌行》:「長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別調為誰悽。君心無定如明月,才繞樓東復轉西」。

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獨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則或用「年年」、「時時」、「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杜牧《過勤政樓》:「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明·皇甫濂《楊柳枝》:「韶華回首悵離宮,梁苑隋堤荒草中。獨有江邊楊柳色,垂垂還是怨秋風」。

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劉禹錫《楊柳枝詞》:「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

宋·陸遊《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第49法:

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宮燕》:「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欲落旋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賈島《馬嵬》:「長川幾處樹青青,孤驛危樓對翠屏。一自上皇惆悵後,至今來往馬蹄腥」。

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韋莊《鄜州寒食》:「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

明·王時保《湖口縣》:「青山一簇幾人家,簾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來泊處,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

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宋·蘇軾《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風,清香不盡思何窮。若為化作龜千歲,巢向田田亂葉中」。

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閒」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等閒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

宋·俞桂《江頭》:「漁浦山邊白鷺飛,西興渡口夕陽微。等閒更上層樓望,貪看江潮不肯歸」。

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寒欲變秋。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楊維楨《張士誠席上作》:「江南歲歲烽煙起,海上年年御酒來。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

清·孫原湘《題扇》:「月光到地白於雪,花氣上天香作雲。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處著塵氛」。

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則用「一」字或「數」字、「幾」字,皆計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一日閒」;

宋·陸遊《夏日雜題》:「午夢初回理舊琴,竹爐重炷海南沈。茅簷三日瀟瀟雨,又展芭蕉數尺陰」;

明·陳獻章《得廷實書》:「洗竹添花張戶曹,忽拋閒散事煎熬。東門春水無人釣,又長溪頭幾尺高」。

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後三字皆名詞,但以中間一字連綴之。

如唐·白居易《直中書省》:「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宋·陸遊《梅花絕句》:「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裡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笛卡爾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馮先生從歷代1381首七言絕句佳作中所歸納提煉的56種作法,也許在信奉「至法無法」的讀者看來,過於瑣碎,甚至或許認為是「陳詞濫調」,若「陳陳相因」,有礙其創造力的發揮。其理雖固然,而勢未必行。不妨以書法類比。書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獨特風格。然當其初始握筆,必從點畫描摹作起,選帖、讀帖、臨帖、默帖,乃為其日常功課,此七言絕句56法,其猶唐代歐陽詢「楷書結字36法」乎?其猶明代李淳「大字結構84法」乎?其猶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書家認其「瑣碎」也,必視為至寶,奉為圭皋,時時研習,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獨特風格也。

馮先生在其《七言絕句作法舉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規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規矩也,守此規矩,漸入詩道,而後方能體會到「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紅樓夢》黛玉語)。

圖文均來自網絡

微信改版了,之前點讚是點,現在是點右下角的「在看」,希望詩友看完後點「在看」以示鼓勵。籤約詩人則有「在看」、「留言」、「轉發」的義務。

網上優惠價

圖書

萬物書館

專輯原創首發:現代詩3-5首;古韻10首以上

三種投稿方式:

微刊底部【寫留言】發作品     

投稿郵箱:1978227900@qq.com

主編四世同堂微信:sstt500609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網頁

相關焦點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 (邵祖平《七絕詩論》)。於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至元明清間,始多揚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也是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七言律絕是以五言律絕為基礎的。跟五言律絕一樣,七言律絕共有四種平仄句式,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兩個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仄起的七字句。
  •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七言絕句並不是「七絕」這個簡稱所指,七言絕句包括了七言古絕和七言律絕。
  • 黃洲勝:用「於體」書法書寫「七言絕句」相看兩不厭
    黃洲勝的起筆,包括兩種:一種是獨立起筆,起筆用筆較重,動作清晰莊重,豐富而完整,還有藏、露;另一種是順勢起筆,順勢起筆用筆較輕,銜接得自然完整。黃洲勝老師的行筆變化多樣,寬窄變化、厚薄變化、流澀變化、慢速能澀、曲直變化自然而有根據。黃洲勝老師能夠把收筆做得富於形態、富於神採的表現能力。
  • 次韻宋朝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
    陳與義先生畫像絕句和律詩在唐宋都是盛行的,但是品味一下唐時代的絕句和律詩,與宋時代的風格有著截然的不同。唐時的律詩和絕句,讀起來猶如精靈在雲中跳躍、歡呼,讓然覺得瑰麗、灑脫,清新、可愛。但是宋時的律詩和絕句,感覺完全不一樣,讀起來猶如濃雲密布,江水截流,讓人覺得渾厚、踏實,卻少了一份內在的清新,少了一份文人的淡然和飄逸。比如今天讀到北宋末年的接觸詩人陳與義的七言絕句《襄邑道中》,那種渾厚的感覺能讓人捶胸氣喘。
  • 【東籬薦讀】大有同人‖七言絕句用對仗作結的技術手段淺論
    七言絕句用對仗作結的技術手段淺論    我們知道,七言絕句有不少是用對仗述起的,而用對仗作結的則相對較少。為什麼?因為一般來說,絕句往往要按照起承轉結的章法將命意逐漸深入展開,把重頭戲放在後面來收束全文,這就是《說詩啐語》講的「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
  • 七言絕句杜樊川
    杜牧在晚唐的時候名聲頗高,他的作品以七言絕句著稱,很多的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作。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七言絕句十二法
    七言絕句以唐之太白、龍標最佳,一方面是靠他們的天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基礎。後世應以清代王士禛及龔自珍最稱合作。但漁洋以風神情味勝,定庵則以思力絕倫、茂鬱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定庵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於浮滑。清末南社諸公,頗學此體,但終不能傳誦,即是此理。
  • 雨中大樹:七言絕句一組
    七言絕句一組(平水韻)                梅     一樹寒梅牆角處,纖麗玉影暗飄香。                蘭    蘭生山谷無人識,種在藍軒滿室香。質慧植根泥縫裡,詩翁醉酒獻詞章。                竹     院內栽梅兼種竹,秋風拂葉送清香。
  • 陽春三月,自娛自樂,次韻大神王維七言絕句《渭城曲》
    青青柳色使用七言絕句中的平起入韻式,其格律要求如下: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借用大神王維的用韻,次韻大神的《渭城曲》,寫一首自己的七言絕句,拙作如下:=======================一舟煙雨洗纖塵,幾樹清風淡綠新。
  • 七言絕句(詩詞)
    七言絕句(平水韻)文/魏勇強(一)晚秋雜思殘荷露營飲白霜,雁飛展翅跨江忙。我心登樹採楓葉,待到嚴冬作暖陽。(二)深秋感懷天幕西來冷峻風,刪除碧綠換妝窮。
  • 杜甫唯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七言絕句,堪稱其七絕壓卷之作
    七言絕句雖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方寸之間往往意境其大,短小精悍而多言外之音,或含蓄雋永、或深婉幽怨,言有盡而意無窮,總是讓人讀罷意猶未盡!
  •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絕句,只有四句,分為合律的近體絕句,不合律的古體詩絕句。我們先看看唐朝絕句押韻的方式。一、唐朝的七言絕句在詩的每一句中,最後一個字如果押韻,叫做韻腳,如果不押韻,叫做白腳。絕句的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高瞻遠矚,不怕浮雲遮望眼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層」。這是在宋仁宗皇祐年間,身為鄞縣知縣的王安石登臨越州飛來山,極目遠望,有感而作的名篇。
  • 【詩詞微塾】七言絕句十二法
    七言絕句以唐之太白、龍標最佳,一方面是靠他們的天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基礎。後世應以清代王士禛及龔自珍最稱合作。但漁洋以風神情味勝,定庵則以思力絕倫、茂鬱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定庵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於浮滑。
  • 原創詩詞賞析:《浪淘沙》二首(七言絕句體)
    唐代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而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為七言絕句體。中國古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據統計光詞牌就有一千多種,每種有正體、變體多種不同的格律創作形式。今天的《浪淘沙》曾在五代時被南唐後主李煜改編成了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浪淘沙令》。北宋柳永又獨創了長調慢曲《浪淘沙》,又名《浪淘沙慢》,均與原詞不同,且各有特色及韻味。
  • 宋代五首家喻戶曉的七言絕句,含義深刻,傳誦不衰!
    宋代五首家喻戶曉的七言絕句,含義深刻,傳誦不衰!《約客》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是《四時田園雜興》的其中一首。「晝出耘田」指農夫,「夜績麻」指農婦,寫農夫農婦之忙碌。「當家」不是說主家事,而是說「兒女」各有行當,即有自己的活路。「童孫」不懂男耕女織之事,「也傍桑陰學種瓜」。
  • 古詩是律詩還是絕句?一個小技巧讓你快速區分
    另一種是今體詩。今體詩是在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唐代,出現的一種新興詩體,與古體詩迥然不同,它要求詩人帶著「緊窟咒」寫作。講究格律,即大家所說的平仄,還有字數,韻腳等等。本文所說的律詩、絕句就屬於今體詩。律詩分兩類,一種是五言律詩,一種是七言律詩。不過,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一般只有八句。五律每句有五個字,全篇40個字。
  • 8首經典七言絕句,首首絕美如畫,讓人嘆為觀止!
    8首經典七言絕句,首首絕美如畫,讓人嘆為觀止!1、《訪劉君》裴夷直擾擾馳蹄又走輪,五更飛盡九衢塵。此詩殊有浪漫意味,絕句中少見。4、《諷山雲》施肩吾閒雲生葉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門。賴有風簾能掃盪,滿山晴日照乾坤。此刺蔽明之詩也,所指何人則未知。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比如晚唐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的杜牧,是寫七言絕句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沉鬱氣質,往往更能讓人感懷頗多。不論是他洋洋灑灑的《阿房宮賦》,還是他「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自我感懷,又或是《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暗諷,無不充斥著傷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