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文期刊打開世界看中國的窗口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文明史,其科技傳統在人類歷史上獨樹一幟。獨特的中國科技史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科學技術的誕生和演進,及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傳播。但中國一直未主辦英文科技史刊物,因此國際學術界不易了解中國科技史研究成果及相關史料。」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在8月10日於該所舉行的「CAHST創刊座談會」上表示。

  「克服語言障礙是全球科技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有豐富的科技史研究對象和歷史資料,例如基於新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解讀的歷史新知識,不能被國際學界知曉和研究十分遺憾。」張柏春說。

  鑑於此,在中科院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大力支持下,該所與科學出版社合作創辦英文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國科學技術史》;CAHST),以促進科技史學科的發展,提升中國科技史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日前,創刊號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聚焦於中國古代科技史,所刊載的論文結合了文獻研究與考古研究。後續期刊涉獵的專題將更為廣泛,包括近現代科技史專題。

  在讀者看來,「『沒發表』等價於『沒研究』,我們的聲音在國際上依然微弱,中國在『科技史研究地球』上的板塊太小了。」張柏春說,「CAHST的出版將改變中國在英文科技史期刊中的缺位局面,有助於在全球史視野中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關注和準確理解中國科技史。」

  據悉,CAHST由張柏春和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所長Jürgen Renn教授共同擔任主編。編委會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科技史學家和漢學家組成,且兼顧了不同的學科和文化傳統。

  張柏春提到,作為國際期刊中的新成員,CAHST將強調自己的特色,鼓勵以不同的視角和方法進行研究,特別是關於科技史的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國研究。「我們希望不僅能促進中國科技傳統的研究,還能探討中國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互動關係。同時,強調基於文獻與考古發現的實證研究,展示國內外學者的成果。」他說。

  CAHST將堅持以國際合作方式,高質量辦刊。「我們並不片面追求SCI,我們追求所刊文章的高質量。」張柏春提到,當然,該期刊會遵循國際期刊的出版規範,例如出版時效性、同行評議水平、內容新穎性和有關領域數據是否完整等。

  「我們希望通過CAHST打開世界看中國的窗口,為中外作者和讀者架起展示和分享科技史成果的橋梁。」張柏春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8-14 第4版 綜合)

  「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文明史,其科技傳統在人類歷史上獨樹一幟。獨特的中國科技史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科學技術的誕生和演進,及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傳播。但中國一直未主辦英文科技史刊物,因此國際學術界不易了解中國科技史研究成果及相關史料。」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在8月10日於該所舉行的「CAHST創刊座談會」上表示。
  「克服語言障礙是全球科技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有豐富的科技史研究對象和歷史資料,例如基於新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解讀的歷史新知識,不能被國際學界知曉和研究十分遺憾。」張柏春說。
  鑑於此,在中科院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大力支持下,該所與科學出版社合作創辦英文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國科學技術史》;CAHST),以促進科技史學科的發展,提升中國科技史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日前,創刊號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主要聚焦於中國古代科技史,所刊載的論文結合了文獻研究與考古研究。後續期刊涉獵的專題將更為廣泛,包括近現代科技史專題。
  在讀者看來,「『沒發表』等價於『沒研究』,我們的聲音在國際上依然微弱,中國在『科技史研究地球』上的板塊太小了。」張柏春說,「CAHST的出版將改變中國在英文科技史期刊中的缺位局面,有助於在全球史視野中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關注和準確理解中國科技史。」
  據悉,CAHST由張柏春和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所長Jürgen Renn教授共同擔任主編。編委會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科技史學家和漢學家組成,且兼顧了不同的學科和文化傳統。
  張柏春提到,作為國際期刊中的新成員,CAHST將強調自己的特色,鼓勵以不同的視角和方法進行研究,特別是關於科技史的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國研究。「我們希望不僅能促進中國科技傳統的研究,還能探討中國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互動關係。同時,強調基於文獻與考古發現的實證研究,展示國內外學者的成果。」他說。
  CAHST將堅持以國際合作方式,高質量辦刊。「我們並不片面追求SCI,我們追求所刊文章的高質量。」張柏春提到,當然,該期刊會遵循國際期刊的出版規範,例如出版時效性、同行評議水平、內容新穎性和有關領域數據是否完整等。
  「我們希望通過CAHST打開世界看中國的窗口,為中外作者和讀者架起展示和分享科技史成果的橋梁。」張柏春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8-14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張柏春:用英文期刊打開世界看中國的窗口—新聞—科學網
    獨特的中國科技史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科學技術的誕生和演進,及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傳播。但中國一直未主辦英文科技史刊物,因此國際學界不易了解很多中國科技史研究成果及相關史料。」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在8月10日於該所舉行的「CAHST創刊座談會」上表示。
  • 中國要建設那麼多英文期刊,給誰看?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叫做《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意思是中國目前十分欠缺英文期刊,急需要大力發展英文期刊。該文作者還對比了全世界各國SCI期刊的數量:從這個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國和英國毫無疑問是SCI期刊的巨頭,這跟這兩個國家都是英語為主有莫大關係。再看看中國,只有不到美國十分之一的SCI期刊,說明中國國內確實缺乏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科技雜誌,當然要看是和誰比了。
  •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英文學術期刊在北京首發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英文學術期刊在北京首發 來源: 中電新聞網      日期:15.06.02      2014年5月20日,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以下簡稱「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中,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學會時任代理理事長舒印彪的講話言猶在耳。  一年後的同一天,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英文學術期刊CSEEJournalofPowerandEnergySystems(《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簡稱CSEEJPES)在京舉行創刊首發儀式。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推介:Engineering
    「解釋世界」,那麼中國期刊《Engineering》就是「改變世界」。《Engineering》 是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於2015年共同主辦的中英雙語月刊,承載著中國工程院發揮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的使命,從創刊開始就定位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綜合性工程類權威期刊。
  • 中國需要約1000種英文期刊
    與此同時,大量中國的英文版科技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被稱為「論文外流」現象。本文無意討論這一現象的成因與利弊。與這一現象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論文回流」,在哪裡刊發呢?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
  • ...與計算機科學出版社(MECS Press):面向世界創立中國英文期刊品牌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國力的增強,我們國家在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等諸多領域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我們與世界接軌和同步的頻率越來越高,走出去和引進來成為當下最為普遍的話題。
  • 中國科協扶持英文期刊提供國內期刊影響力—新聞—科學網
  • 用英文介紹中國 用中文介紹世界
    中國日報網站的口號是雙語資訊通天下,中國日報網站的特色定位是用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用中文向中國介紹世界  網友:《中國日報》網站上的內容是哪來的,是自己寫的,還是從《中國日報》下載下來的?  張平:我們中國日報網站的一部分信息是屬於《中國日報》報系的,大概佔網站內容的10%,其他部分是我們自己的記者和編輯通過整合、編輯出來的。大家知道《中國日報》是一份英文報紙,它只有一種文字。我們網站在三年前,開設了中文國際新聞子網站,我們有一個最新的口號是雙語資訊通天下,我們用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用中文向中國介紹世界。我們講國際交流,原來只是英文單通道,向世界傳播中國的聲音。
  • 中國電科院英文學術期刊被SCI收錄
    中國電科院英文學術期刊被SCI收錄 作者:宋鼎 張東嶽    來源:中國電力網  發布時間:2018-11-28 11月23日獲悉,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承辦的英文學術期刊《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英文)》(《CSEE
  • 期刊洞見 | 寧筆: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如果這個思路成立,中國科技界大約需要多少種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圖1給出2015—2019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即使可能存在科技政策、外部環境等變化,我們依然可以假設,未來若干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不會低於20萬篇/年。
  • 中文學術期刊還有用嗎?
    文章列舉了一些「重點問題」:「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中文學術期刊還有用嗎?有,當然有。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中文學術期刊怎麼會沒有用呢?《獸類學報》現在依然是記錄中國獸類學發展的窗口,展示中國獸類學家們的科研成果的一個重要的平臺。《獸類學報》的編委會和廣大獸類學科學家們,對於是學報否改為英文刊,在編委會上有過幾次討論,每次討論的意見都很難統一,有支持改為英文刊的,也有不少反對的。多數學者認為,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唯一的一份用中文記錄中國科學家關於獸類學研究成果的期刊要是沒有了,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 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我國教育界的大事,也是我國科技界的大事。中國出版業可以主動與這些雙一流高校聯繫,創辦一批英文期刊。理論上,每一個雙一流學科承建單位,都足以支撐一種英文期刊。與此同時,我國還有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
  • 中國電科院創刊世界首本高電壓領域英文學術期刊
    中國電科院創刊世界首本高電壓領域英文學術期刊 發布時間:2016-05-03   來源:本站編輯   4月26日,世界上首本以「高電壓、大電流、強電磁場」為核心內容,聚焦高電壓及其交叉學科前沿研究的英文學術期刊
  • 中國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脫船」走出國門?
    在採訪中,張月紅表示,近10年來中國超90%的英文學術期刊已相繼與西方出版商合作,以 「借船出海」 的形式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碰撞並深刻意識到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開發是中國學術期刊業的 「軟肋」,培育世界一流期刊不能僅靠做高影響因子,打造獨立的科技出版市場品牌,並加速融入全球市場是中國科技出版轉型的必需選項。
  • 中文學術期刊還有用嗎?
    文章列舉了一些「重點問題」:「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
  • 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19世紀初,為了向歐美更加全面介紹中國的情況,滿足它們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需要,當時在華西人創辦了一系列面向歐美讀者的英文期刊,通過在華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等向歐美發回中國的現場報導。裨治文(E. C. Bridgman)創辦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和丹尼斯(N. B.
  • 用英文打開世界的窗戶,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
    在2月22號的那期節目中,來自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二年級的大眾聲咖張筱悠用英文給《武漢莫慌 我們等你》的抗疫宣傳片配音,當稚嫩清澈的童聲響起,聆聽者們都感受到了這溫暖純淨的心意!你看,愛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All kinds of love are carved into the heart of Wuhan.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雖然國內國外對曹原的研究讚譽如潮,但還是有些人不理解,為什麼是中國人曹原的科研論文,非要去英文期刊發表文章?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有含金量,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問題,了解一下為什麼中國人的論文,以發表在英文期刊上為榮。
  • 專稿 | 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與此同時,大量中國的英文版科技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被稱為「論文外流」現象。本文無意討論這一現象的成因與利弊。與這一現象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論文回流」,在哪裡刊發呢?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如果這個思路成立,中國科技界大約需要多少種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圖1給出2015—2019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
  • 專稿|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與此同時,大量中國的英文版科技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被稱為「論文外流」現象。本文無意討論這一現象的成因與利弊。與這一現象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論文回流」,在哪裡刊發呢?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如果這個思路成立,中國科技界大約需要多少種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圖1給出2015—2019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