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會有一些獨特的&34;,父母也許理解不了,但這其實就是孩子成長獨特的機制。我們有的時候也需要去了解孩子的一些&34;,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發展空間。
有一段時間,孩子特別喜歡摸著我睡覺,還喜歡蹭我的脖子。一開始我以為是孩子不舒服,就連忙檢查孩子身體,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什麼。
久而久之,我才理解到這是孩子的一個&34;。也許是肢體的發展讓他們有更加強烈的觸摸欲望,也許是想通過動作來表達對父母的喜愛……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孩子特別喜歡摸著媽媽入睡。那麼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行為發展規律,就要解碼孩子的動作語言。
這種行為常見且並不代表著孩子存在問題,也可能是孩子情感的表達,那麼到底為何,我們還需要一步步探秘。
第1、 什麼是&34;
&34;其實是皮膚飢餓的一種,科學研究表明,所有的溫血動物一生下來就可能會有被觸摸的要求。
如果在幼兒期這種需求被剝奪就會感情淡薄,導致心理髮育遲緩,智力低下。並會在孩子長大後,容易產生一些不正常的行為方式。這種就是孩子&34;過度而導致的結果。
對於孩子的皮膚飢餓,我們能做到最好的就是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從心理學上講,皮膚飢餓也是愛的欲望訴求,這種訴求存在於親情、友情之間,比較常見。
第2、 另類飢餓的表現
①孩子像是&34;
孩子如果有一段時間特別黏爸爸媽媽,分開一秒都不行,那麼就是孩子到了&34;的時期,他們對父母的欲望需求更加強烈,所以需要爸爸媽媽一直在身邊來維持自己的安全感。
目前社會上一些年輕父母,工作繁忙、生活緊張,讓孩子長時間的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以為這樣贏得了寶貴時間也讓孩子得到充分照顧,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
②孩子喜歡撫摸別人
孩子喜歡撫摸是尤為平常的一件事,不光是嬰兒需要溫暖的愛撫,在人類進化史中,肌膚接觸一直是人類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悲歡喜樂等等,多種複雜的情感都是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觸摸來傳遞的。
孩子在撫摸的過程中,既是傳遞愛的表現,也是在感受自己的觸覺。可以說這是一件讓孩子身心都能夠健全發展的事情,既然如此,父母們更加不應該阻止了,滿足才是及時補充的關鍵。
③愛咬嘴、啃指甲
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長大之後養成了愛咬嘴、啃指甲的表現,其實這就是幼兒的皮膚飢餓進化成了&34;。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就要反省是不是沒有很好的回應孩子。生活中缺少撫愛、缺乏身體觸摸的孩子,往往會不自覺的養成咬手指、啃玩具、哭鬧不安的習慣,甚至有的孩子會把頭或身體亂碰撞,這就是&34;的表現。而這種症狀的根源,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1)與孩子足夠的&34;
蘇霍姆林斯基在《愛》一書中寫到:&34;
而在孩子童年,表達愛的方式之一就是給孩子足夠的&34;。觸摸是肢體表達愛的方式,我們會更加喜歡觸摸自己喜歡的人,對於厭惡的人我們是不會產生肢體接觸的欲望的。
我們要積極回應孩子的&34;,並且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這樣孩子就能夠有足夠強大的心理來面對未來成長中出現的一切問題。
2)尋找遷移載體
很多父母也許會為難:自己工作繁忙,不可能把孩子隨時帶在身邊回應他們,那麼孩子在父母缺席的時間內又該如何滿足自己的&34;?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東西叫做&34;。
所謂遷移載體,即是孩子將情感轉移的載體。幼兒常見的遷移載體就是&34;,毛絨玩具安全溫和,能夠滿足幼兒擁抱和親吻的需求,這也是很多寶寶喜歡抱著毛絨玩具睡覺的原因。
但是值得提醒父母的是,遷移載體始終是載體,無法真正的代替父母。再多的玩具熊都比不上一個貨真價實的爸爸媽媽,我們不能因為找到了一個媒介,就把孩子完全丟給&34;。父母的愛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不負責任只會給孩子的成長過程增添煩惱。
3)習慣性擁抱、親吻
在西方開放國家,擁抱和親吻是十分常見的交際禮儀,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西方人往往會更加熱情大方,這也是他們禮儀習俗所塑造的氛圍。
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會習慣性的抱孩子、親親孩子,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我們對孩子的感情就越來越難表述出來,更別說是肢體接觸。
習慣性的擁抱、親吻實際上是維繫情感穩定良策之一,肢體語言的魅力往往是文字無法表達出來的,孩子們能夠從中收穫更多的愛意和自信,也為他們的成長豎起了一個屏障。
孩子喜歡摸著父母睡覺,是因為孩子喜歡父母,也是孩子身體的&34;。孩子成長路上的密碼有很多,這些都是需要父母一個一個去解碼。
只有懂得孩子的肢體語言,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無論是觸摸也好、表達也罷,最終指向的都是親子關係的親密無間,我們又何妨不給予愛的回應呢。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