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哭鬧行為經常會發生,作為家長的我們或許已經習以為常。孩子在接觸不到家長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害怕而哭鬧,尤其是在觸碰不到媽媽的時候這種表現更為強烈。
許多家長單純把這種行為理解為孩子「要媽媽」。但是其背後的原因卻不止這麼簡單,很可能是因為「皮膚飢餓」。
如果說當媽媽離開了孩子身邊,孩子的情緒出現了較大的波動,這種波動是孩子的一種本能,也就是「皮膚飢餓」。
一、孩子皮膚飢餓的表現——必須摸著媽媽才能睡著
親戚家五歲的孩子俊俊每天睡覺時都要摸著媽媽的乳房才能安穩入睡,他的媽媽對此很是苦惱,畢竟孩子已經五歲了,總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
摸著媽媽才能入睡是很典型的一種皮膚飢餓的表現。其實孩子只是通過這種能夠實際接觸媽媽的方式來獲得安全感,換句話說,孩子對媽媽有一種心理上的依賴,也在不經意間養成了這一習慣。
二、孩子「皮膚飢餓」不利於以後成長
1. 缺失安全感
「皮膚飢餓」會一點一點腐蝕孩子的安全感,一旦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就會通過哭鬧的行為來釋放,哭鬧過後如果需求還沒被滿足,則又陷入了內心失落的惡性循環。不斷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中,安全感早晚都會被磨滅殆盡。
2. 膽小怕事
孩子做事總是很膽小,可能是小時候的「皮膚飢餓」在影響著他們。他們對「皮膚飢餓」感到害怕,以致於長大依然忘不掉這種恐懼感變得膽小怕事。
孩子一直是以這樣膽怯的心理面對人和物,內心越來越脆弱,也不敢面對一點點的挫折與困難。
3. 恃強凌弱
一些孩子在小時候由於「皮膚飢餓」,自我沒有被滿足,因此他們會把眼光轉向其他弱小的孩子,去欺負他們以尋求滿足感。但是,對於那些比自己強大的孩子,他們是阿諛奉承不敢得罪的。
三、家長如何滿足孩子的「皮膚飢餓」
1. 更多的肢體接觸
人感覺到飢餓的時候需要怎吃飯。那皮膚飢餓時同樣需要「吃飯」,只不過皮膚「吃飯」的方式是接觸,多和孩子進行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很重要。
有時候,一個大大的擁抱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大可不必擔心抱孩子會養成他驕縱的性格。除了擁抱之外,摸摸頭、拉拉小手等類似的肢體接觸也是很有效地解決「皮膚飢餓」的方式。
2. 更多的情感聯繫
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我們可以儘量多地採取肢體接觸的方式填滿他們的「皮膚飢餓」。但是對於超過三歲的孩子來說,我們需要更多的與他們之間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繫。
三歲往上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他們更需要的是家長的認可以及對他們個性的尊重。所以,坐下來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敞開心扉地交流,多陪陪孩子!
這裡是超人家庭育兒,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