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每個嬰兒在媽媽肚子裡時,都像處在溫室中的花兒一樣,被溫暖、舒服的羊水包裹著,安全感滿滿。
母親懷胎十月,這大半年的時間,讓小寶貝已經習慣了媽媽肚子裡的一切。
一朝分娩,突然把他從熟悉的環境中剝離出來,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安全的感覺。因此,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會有各種本能的反射,也特別容易哭鬧,需要家長的安撫。
事實上,寶寶即便再長大一些,也對爸爸媽媽的觸摸有著很重的依戀。
之前潘長江的女兒潘陽參加一檔育兒節目時,透露自己的兒子石頭從小就來離不開安撫巾,用破了也只能買和原先一模一樣的,要不然就沒安全感。
專家金韻蓉老師,及時矯正了她的思維,小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一般是因為安撫巾是他的心靈慰藉,但並不代表不抓它就沒有安全感。
其實相比這類安撫物,孩子對媽媽的肌膚更加依賴。
現實情況中較多見的是,娃必須摸著媽媽才能睡著,比如耳朵、頭髮、皮膚甚至還有胸,有的到了兩三歲還改不掉,著實愁人,這可不利於性別意識的建立。
逐漸大了之後,會把這種依戀轉移到媽媽穿過的衣服或者蓋過的小毯子身上,這多半是種「另類飢餓」。
其實孩子不僅身體會感覺到餓,心理和觸覺一樣會,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肌膚饑渴症」。
但我們需要了解,所謂的「肌膚饑渴症」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病,而是一種情感上的「迫切需求」,孩子以肌膚接觸的方式,來獲取一定的安全感和寄託。
當然啦,這種另類飢餓不一定就代表孩子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體現,不過有的習慣確實會給大人帶來困擾,也不利於孩子接下來的成長,需要及時糾正。
如若一拖再拖,時間久了不是病也得變成病,嚴重時會產生抑鬱、焦慮的情緒症狀,面對眾人會產生異於常人的膽小、怯懦的表現。
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外部,比如家長平時都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等等。
希望父母認識到,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
此外,若發現孩子有類似狀況,採取溫和有效的方式永遠比強迫更高效,下面這幾種方法都值得一試哦!
1、睡前給孩子泡溫水澡
孩子沒出生之前一直處於羊水當中,溫暖的環境讓他有極大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想讓孩子擁有以前的那種感覺,可以用泡溫水澡進行模擬,最好再給孩子做個全身按摩,從頭到腳,與孩子的皮膚充分接觸。
這將大大緩解孩子的肌膚饑渴症,也讓媽媽少一些煩惱。
2、進行早晚擁抱儀式
如果孩子從小時就有肌膚饑渴症,建議從日常做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即便工作忙,也可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給孩子進行擁抱儀式。
比如出門上班前,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親親,這是「媽媽和爸爸愛你」的表現。
晚上入睡前,給孩子講講小故事,盡最大的可能陪伴孩子,這樣的高質量陪伴不會佔用太多時間。
3、尋找替代物
生活壓力大,父母確實沒那麼多時間陪伴孩子,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如果還過分依賴媽媽的觸摸或皮膚,確實也是個問題。
這種時候,可以給孩子買一個他喜歡的小玩具、小娃娃,代替自己,並和孩子約定好「在我沒回來前,它們可以陪你玩哦~要是你沒有哭鬧的話,回來就獎勵給你×××」……
有一點需要注意,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兌現,否則在孩子面前失信,這招以後就不管用啦。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既然是禮物就應該好好珍惜。當孩子喊第一聲「爸爸、媽媽」時……這就是你努力最好的回饋。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