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簾
作為一個為母6年的新手媽媽,每次看到別人家孩子考試第一,看到別人家孩子鋼琴幾級,看到別人家孩子侃侃而談,心裡總免不了為自己的孩子捏了把汗。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就這樣?
事實上,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厲害,而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因為我本人也是這樣,而且明明知道這樣不對:
1、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自己沒有客觀評價的人,第二種還是對自己沒有客觀評價的人。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回顧自己短短的前半生,我們總是刻意忽視自己的失敗的一面,而把自己的閃閃發光點無限放大,並以此要求孩子,所以,看孩子時難免要求過高,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覺得應該做的更好。
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想當年老子多麼多麼厲害,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狗崽子。
因為對自己的評價不客觀,所以,明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依然對孩子的未來滿懷期待:
孩子剛能騎木馬,父母就忍不住幻想他以後能當將軍;孩子期末考第一,父母就開始思考他將來上北大?上清華?還是上劍橋?又憂心忡忡的擔心他下一次考第二?
然而,下一次,他考了第十名,你就崩潰了。
你就不想想,你整個求學期最好成績時是考到第十二名?
2、當你從孩子的角色變成一個父母的角色。
威爾吉利奧在《那不勒斯的黎明》中描述喬瓦尼的兒子巴託喜歡把手指塞在鼻孔,他很憤怒的指責,接著他爸爸就說:「喬瓦,你小時候還不是總是把手指塞到鼻孔裡分裂毛細血管,和巴託現在幹的事情一模一樣。」喬瓦尼回憶起自己曾經可以挖著鼻孔度過一整個下午,一邊挖一邊看電視,一邊挖一邊玩。然後把鼻子裡挖出來的乾燥的黏液球收藏起來,用食指和大拇指把他們搓圓,當他們完美地成為一個球時,選擇吃掉它們、將他們扔掉或者把他們粘在一些家具上。
奇怪的是,等你變成成年人以後,就不會從噁心中獲得快樂,更糟糕的是成為父母后,噁心不僅不再令人愉快,甚至成為教育所迫害的對象。
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角色導致我們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包括好的行為)感受不到愉快,不自覺的對孩子以自己如今的標準提出要求,所以,在孩子看來,自己總是不如他們的意。
3、年齡帶給我們的優越感。
正值壯年的我們總是輕而易舉的對他人提出要求和命令,然而,我們又已經明白社會上、工作上,沒有人聽你的,但孩子不一樣,他們不得不被迫接受,於是我們在孩子的面前獲得掌控感和優越感來對抗我們在工作、社會上面對的挫折感。
事實上,不是孩子不如意,而是父母自己對自己不如意。生活、工作上的無力感,讓我們奢望孩子長大後比自己更好,甚至來「拯救」我們。
人這一生有三個階段:
懂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允許孩子是普通人。
但正值壯年的我們,懂得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卻還不能允許孩子是普通人。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我們還沒到經歷到受錘的過程,還沒老去,還有奢望,而孩子是我們最大的奢望和期待,所以難免要求過高。
1、認識到做平凡人,當螺絲釘的好處。
我們大多人都期望孩子做人中龍鳳,卻總不能明白當平凡人的好處,平凡它意味著平順、安常、知足。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期望不是希望孩子平安的的度過一生?
我們應該學學蘇洵蘇軾兩代為人父者,反其道而行之。
蘇洵曾作《名二子》一文,為蘇軾講述他們名字的含義。
文中寫道:「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
蘇洵說: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一輛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不過是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相比其他部件,軾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但如果沒有軾,也無法組成一架完整的馬車。
而蘇洵的這番話,是想對兒子說,你也可以做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
等到蘇東坡自己有了兒子,終於體會到當年父親的良苦用心。
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平凡、平安,平順就是父母對孩子最美好的祝願。孩子一生平凡,亦是圓滿。
2、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寬容孩子
繪本《陪著蝸牛去散步》完美的描述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
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
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
養育孩子就是要靜靜的等待花開,慢慢的陪著蝸牛散步的過程,一邊幫助他們糾正錯誤,一邊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點滿你的心房。
3、把生活的不如意處處理好了再面對孩子
沒有孩子前,我們可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但有了孩子後,不得不承擔起父母這個偉大的職業,卻總是捨不得從前那種快樂逍遙的日子。說白了就是沒有做好當父母的角色,沒有真正承擔起父母這個角色。
一個成熟的父母應該是尊重孩子,愛護孩子,引導孩子,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尤其是不要把生活的不如意、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面對孩子犯錯要以平和的情緒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去年,9歲男孩明明,因獨自出門玩弄丟了手機。母親得知後非常生氣,用膠布將明明的手腳、身體捆綁起來,不讓他反抗;用木棍從傍晚6點打到深夜11點,打了歇歇了打;期間只餵了幾口水。第二天一早,明明只穿著秋衣秋褲趴在自己房間冰涼的地板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是什麼讓母親變成這樣?據報導,孩子的父親常年不回家,也不給生活費,孩子又特別依賴她,
她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務,還要照顧孩子輔導孩子功課,分身乏術,物質和精神上都無人支持,她必定是心力交瘁、生活壓抑。手機只是導火線,而生活的不如意,母親把這些不如意都發洩到孩子身上,才是導致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所以,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我們就事論事,不要把生活的情緒釋放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路走,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多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即便他們以後是個平凡的普通人,我們依然全身心的愛他們。
共勉。
我是 關注我,獲得更多育兒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