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孩子不滿意

2020-08-10 月簾育兒

文/月簾

作為一個為母6年的新手媽媽,每次看到別人家孩子考試第一,看到別人家孩子鋼琴幾級,看到別人家孩子侃侃而談,心裡總免不了為自己的孩子捏了把汗。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就這樣?

事實上,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厲害,而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一,為什麼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

因為我本人也是這樣,而且明明知道這樣不對:

1、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自己沒有客觀評價的人,第二種還是對自己沒有客觀評價的人。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回顧自己短短的前半生,我們總是刻意忽視自己的失敗的一面,而把自己的閃閃發光點無限放大,並以此要求孩子,所以,看孩子時難免要求過高,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覺得應該做的更好。

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想當年老子多麼多麼厲害,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狗崽子。

因為對自己的評價不客觀,所以,明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依然對孩子的未來滿懷期待:

孩子剛能騎木馬,父母就忍不住幻想他以後能當將軍;孩子期末考第一,父母就開始思考他將來上北大?上清華?還是上劍橋?又憂心忡忡的擔心他下一次考第二?

然而,下一次,他考了第十名,你就崩潰了。

你就不想想,你整個求學期最好成績時是考到第十二名?

2、當你從孩子的角色變成一個父母的角色。

威爾吉利奧在《那不勒斯的黎明》中描述喬瓦尼的兒子巴託喜歡把手指塞在鼻孔,他很憤怒的指責,接著他爸爸就說:「喬瓦,你小時候還不是總是把手指塞到鼻孔裡分裂毛細血管,和巴託現在幹的事情一模一樣。」喬瓦尼回憶起自己曾經可以挖著鼻孔度過一整個下午,一邊挖一邊看電視,一邊挖一邊玩。然後把鼻子裡挖出來的乾燥的黏液球收藏起來,用食指和大拇指把他們搓圓,當他們完美地成為一個球時,選擇吃掉它們、將他們扔掉或者把他們粘在一些家具上。

奇怪的是,等你變成成年人以後,就不會從噁心中獲得快樂,更糟糕的是成為父母后,噁心不僅不再令人愉快,甚至成為教育所迫害的對象。

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角色導致我們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包括好的行為)感受不到愉快,不自覺的對孩子以自己如今的標準提出要求,所以,在孩子看來,自己總是不如他們的意。

3、年齡帶給我們的優越感。

正值壯年的我們總是輕而易舉的對他人提出要求和命令,然而,我們又已經明白社會上、工作上,沒有人聽你的,但孩子不一樣,他們不得不被迫接受,於是我們在孩子的面前獲得掌控感和優越感來對抗我們在工作、社會上面對的挫折感。

事實上,不是孩子不如意,而是父母自己對自己不如意。生活、工作上的無力感,讓我們奢望孩子長大後比自己更好,甚至來「拯救」我們。

人這一生有三個階段:

懂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允許孩子是普通人。

但正值壯年的我們,懂得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卻還不能允許孩子是普通人。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我們還沒到經歷到受錘的過程,還沒老去,還有奢望,而孩子是我們最大的奢望和期待,所以難免要求過高。


我們應該怎麼對抗這種類似的心理狀態?

1、認識到做平凡人,當螺絲釘的好處。

我們大多人都期望孩子做人中龍鳳,卻總不能明白當平凡人的好處,平凡它意味著平順、安常、知足。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期望不是希望孩子平安的的度過一生?

我們應該學學蘇洵蘇軾兩代為人父者,反其道而行之。

蘇洵曾作《名二子》一文,為蘇軾講述他們名字的含義。

文中寫道:「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

蘇洵說: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一輛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不過是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相比其他部件,軾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但如果沒有軾,也無法組成一架完整的馬車。

而蘇洵的這番話,是想對兒子說,你也可以做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

等到蘇東坡自己有了兒子,終於體會到當年父親的良苦用心。

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平凡、平安,平順就是父母對孩子最美好的祝願。孩子一生平凡,亦是圓滿。

2、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寬容孩子

繪本《陪著蝸牛去散步》完美的描述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

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

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

養育孩子就是要靜靜的等待花開,慢慢的陪著蝸牛散步的過程,一邊幫助他們糾正錯誤,一邊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點滿你的心房。

3、把生活的不如意處處理好了再面對孩子

沒有孩子前,我們可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但有了孩子後,不得不承擔起父母這個偉大的職業,卻總是捨不得從前那種快樂逍遙的日子。說白了就是沒有做好當父母的角色,沒有真正承擔起父母這個角色。

一個成熟的父母應該是尊重孩子,愛護孩子,引導孩子,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尤其是不要把生活的不如意、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面對孩子犯錯要以平和的情緒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去年,9歲男孩明明,因獨自出門玩弄丟了手機。母親得知後非常生氣,用膠布將明明的手腳、身體捆綁起來,不讓他反抗;用木棍從傍晚6點打到深夜11點,打了歇歇了打;期間只餵了幾口水。第二天一早,明明只穿著秋衣秋褲趴在自己房間冰涼的地板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是什麼讓母親變成這樣?據報導,孩子的父親常年不回家,也不給生活費,孩子又特別依賴她,

她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務,還要照顧孩子輔導孩子功課,分身乏術,物質和精神上都無人支持,她必定是心力交瘁、生活壓抑。手機只是導火線,而生活的不如意,母親把這些不如意都發洩到孩子身上,才是導致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所以,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我們就事論事,不要把生活的情緒釋放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路走,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多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即便他們以後是個平凡的普通人,我們依然全身心的愛他們。

共勉。

我是 關注我,獲得更多育兒知識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婆婆總是會對兒媳婦不滿意
    為什麼婆婆總是會對兒媳婦不滿意?有人說,可能是她的婆婆對她不滿意,現在輪到她做婆婆了,如同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我覺得也許有一部分原因,但不代表全部。畢竟有的人想著自己的兒子好過些,不會讓兒子夾在中間為難。
  • 家長對孩子成績總不滿意?可能是「沉沒成本」在作祟,要及時糾正
    一、引言朋友昨天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似乎有些不聰明,自己讓他們做的許多事情都沒有取得好的結果,不僅浪費了自己的錢,孩子的很多時間也被浪費了。而且自己看到孩子成績的時候,總是很煩躁,覺得孩子不努力。二、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的原因"媽媽希望你能通過這次學習能夠變得更加優秀""你看看別人,你們花的錢時間精力都一樣,為什麼你的成績沒有別人的好?"
  • 親媽將2歲孩子扔垃圾桶——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孩子下最狠的手?
    被扔進垃圾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處境,還瞪著大眼睛望著垃圾桶外的路人——這一場景和那個從8樓摔下去的孩子在推門而出的那一刻場景是一樣的,一樣地讓人痛心和憤怒!為什麼成年人總是因自己的錯誤而懲罰孩子?無論我們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過,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孩子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弱勢群體,從未改變過!
  • 為什麼總是對孩子發火,這是真相
    養育孩子過程中,常有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時候:◆ 動不動就哭鬧◆ 吃飯磨磨蹭蹭,非要看電視才肯吃◆ 一讓練樂器就不情不願,東張西望◆ 寫作業不專心,教了好幾遍都學不會在孩子小時候,惹家長發火通常是孩子哭鬧
  • 熊孩子為什麼不滿意就哭鬧?
    作為一個二孩媽媽,對於小朋友不滿意就哭鬧的場面那真是見得太多了,看到這個題目,我就腦補了無數的畫面。原想著老大哭鬧搞不定,到了老二有經驗了,應該沒問題吧!結果……是我想太多了。這傢伙總是趁我們不注意拿了手機就去聽故事、上京東(購物車都被他塞爆了)、看動畫片……一般情況下我們也算開明,約定好時間基本都能遵守,但也不乏聽看到興頭上時間到了,或者是偷摸幹的被發現,就會讓立即上交亦或一把扯走……這檔口小人就立馬哭鬧數落,偶發肢體衝突……之前的承諾、約定通通不存在了。不知道你們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生活日常」。
  • 為什麼還不對孩子放手?
    我見過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孩子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其餘時間都是在不斷的上課,不停的學習,即便真的有一個空間沒有課,也希望孩子可以主動的能夠去訓練一兩套習題,總之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比別人家的優秀!
  • 整體養育:對孩子的不滿意,源於你的太焦慮,別等孩子大了再反思
    文|凝媽孩子出生以後,在欣喜之餘,對孩子的不滿意就一直如影隨形。孩子總不是100%讓我們滿意,因此沒少生氣,是我們的孩子不好嗎?看了《整體養育》,才知道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焦慮的父母。家長更是焦慮,難免嫌棄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自覺,人家的孩子怎麼這麼省心。不是孩子不自覺,是家長把焦慮傳遞給了孩子,總是否定孩子,讓孩子缺乏自信心。
  • 為什麼你總是忍不住對孩子大喊大叫?教你2招,讓吼叫遠離孩子
    他們做事大都憑藉個人喜好,自我約束意識不強,難免做出令父母憤怒的事情。不同性格的家長,管理孩子的方式也是天差地別。性格溫和的父母,會輕聲細語地告誡他們,不厭其煩地對其說教;而情緒暴躁的家長,都會像我這般,對孩子大聲吼叫。樹立父母威嚴的同時,也能夠立刻讓他們保持安靜。
  • 對孩子總是哭窮,並不是讓孩子懂事,而是在拖累孩子
    前言:不知道在你的小時候,你的父母是否會對你哭窮呢,有些人在很小的時候父母都會對自己哭窮,會說我們家庭條件沒有別人好,你在學校省一點花,或者會說我們的經濟條件沒有別人那麼突出,在金錢方面我們比別人賺的少,不要總是攀比他人,當你想要吃某個東西時,家長也會用同樣的話來對你說,久而久之,等我們長大之後,我們養成了這樣的心理,在教育自己下一代的時候也總是和孩子哭窮,但其實對孩子哭窮並不會讓孩子懂事
  • 老師,為什麼總是不提問我們家舉手的孩子?
    但這兩天回家她說了一件不開心的事:我們的班主任老師上課總是不提問我,每一次我都舉手。這個事情,她上一年級的時候,也說過。每次我都說,班級裡有40多個孩子,老師不能把每個學生都照顧到,老師不提問你,並不表示老師不欣賞你。可後來她說,我們老師總是讓幾個學生來回答問題,有時候有的學生答錯了,老師還鼓勵他。
  • 父母的不滿意和嚴厲,看似是對孩子的愛,用不好會讓成長中毒
    那個孩子看上去沒有這個年齡段男孩子應該有的那種活潑的感覺,反而看上去十分的害羞甚至有點怯懦,跟他爸爸說話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表情。在吃飯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答案:孩子爸爸總是在不停地挑毛病:一會兒嫌孩子不吃青菜了,一會兒嫌孩子吃飯吃得太慢了,不停地催促那個孩子吃快點兒。我都替那個孩子心煩,吃個飯也總有人在身邊嘮嘮叨叨的。
  • 教育總是讓人不滿意,教育投入是不是投錯了方向?
    (一)教育總是讓人不滿意中國學生的負擔之重之不合理,是人所共知的。沒完沒了的作業,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忙得一塌糊塗,負責任的家長也要陪讀,看孩子寫作業,送孩子參加各種班,也是忙得不可開交。人民對教育為何總不滿意?
  • 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大吼大叫?
    2、為什麼會這樣?我細細察覺自己的內心,想看清楚這急這氣是從哪裡來。不用太費勁,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幼兒園的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小女孩想尿尿,又不敢大聲喊老師,就使勁憋著。膽怯緊緊地掐住了小女孩的喉嚨,直到尿了褲子,她就是喊不出一句:「老師,我要尿尿。」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 中高考結束,如何緩解家長對孩子成績不滿意的消極情緒
    很多家長對孩子成績不滿意,於是就有了生氣,焦慮,甚至憤怒等各種負面情緒就油然而生。今天,我們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的考試成績,就會憋悶,心裡堵得慌,接著,就是沒食慾,吃不下,睡不著,甚至失眠。是一樣的道理,不是他們的胃有問題,不是心臟有問題,而是他們看到孩子的成績,心理就不舒服,產生生氣,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正是這些情緒造成了他們吃不下,失眠的狀態。
  • 為什麼孩子一長大我們看他總是「不順眼」?這種心理原因清楚嗎?
    :孩子小的時候幾乎是捧在手裡怕摔、含在嘴裡怕化了,隨著孩子長大之後,我們發現對孩子的耐心開始崩塌,孩子吃飯墨跡、食物含在嘴裡只嚼不咽、寫作業總是小動作不斷,而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的話,你會發現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口頭禪開始從「你慢點」、變成了「你快點」。
  • 《三十而已》:為什麼父母總是要對孩子發脾氣?
    這句話都不陌生吧!有這樣一類父母,對孩子力不從心時,就會站在家長、父母的高位,對孩子理直氣壯的亂發脾氣、責罰、甚至是打罵。而這句話更是被父母熟稔如心,成為管教孩子的金句。他們自認為,那樣是對孩子該有的管教。
  •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自信?父母多說三句話,對孩子未來有幫助
    :說話小心翼翼有些孩子在平時說話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錯話。但其實,他們之所以如此的不自信。還是有以下兩個原因的:缺乏自信心很多不自信的孩子都是因為內心的不堅定,他們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經常對孩子說這三句話,讓孩子變得勇敢: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這句話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讓孩子能夠平衡自己內心的挫敗。
  • 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對孩子發火,家長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現在很多媽媽現在都很愛學習,聽課,經過學習知道和孩子溝通要講技巧,總是對孩子發火對孩子的心理髮育不好,可是,一到事兒上,一看到孩子不順自己的意,就忍不住兇孩子,兇完孩子又特別後悔,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吼叫,知道不對,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很多的寶媽反饋我結婚之前的脾氣特別好,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吼,可是在吼完之後自己還特別內疚。我相信這種情況不是個例,很多家長朋友都有可能遇到過,那我們怎麼辦呢?當你走出自己思想上的牢籠時,你才會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做到對孩子多一點的寬容。
  • 中國女排,為什麼總是讓我們熱淚盈眶?
    中國女排,為什麼總是讓我們熱淚盈眶?中國人難受啊,滿腔熱血,不知道給誰加油去,不過幸好,我們還有女排!女排的傳奇故事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反正在我們學校那可是流傳開了,甚至女排有超能力這都吹出來了,咱也不知道擱哪傳出來的!不過這也足以證明女排的巨大影響力,惠若琪裡約奧運會那最後一扣,直到現在還在電視上循環播放呢!每每看到這個畫面,我總是熱淚盈眶,總感覺內心裡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想要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