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短房
(作者陶短房,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旅居加拿大的中國學者、專欄作家;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北美時間4月20日,被眾多業內專家和市場人士稱作「創造歷史」甚至「活見鬼」的一幕,在紐約期油市場上出現了:5月交割的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合約價一路狂瀉,最終收盤於前所未聞的-37.63美元/桶。
如何理解負油價
WTI原油期貨產品始創於1983年,是和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CFD)並稱、被公認為最能反映當前世界原油價格/需求關係的指數,創立至今從未跌穿過10美元/桶大關。即便全球原油消費因經濟下行和不確定性增加而趨於疲軟,直至2020年初,WTI的5月結算價仍維持在60美元/桶大關上下。直到當地時間4月17日收盤時,價格仍有18.27美元/桶,雖然已跌得「面無人色」,但距離跌破歷史性的10美元大關仍有相當距離。正因如此,直至4月20日開盤前的剎那,幾乎所有最悲觀的觀察家也仍然相信,WTI會延續其「不跌穿10美元大關」的「金身」。
不料開盤後市場走勢如瀑布般一瀉千裡,人們眼睜睜看著WTI5月交割價瞬間擊穿一個又一個支撐位,不旋踵便相繼擊穿10美元「鐵底」、1美元整數位、0美元心理價位,最終歷史性地收在了被業內人士稱作「前所未有」「完全難以置信」的負數值上。由於4月20日是這一WTI合約品種交易的最後一天,這意味著負數值將永遠難以被拉回0位以上,也意味著眾多投資和投機者的資金,隨著這一刻的到來或煙消雲散,或化作目前無人問津的交割原油。
3月底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曾竭力通過施壓沙特、俄羅斯等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同意減產,力圖穩住油價,隨著上述產油國同意原則性限產,川普一度宣稱「我贏了」、「問題解決了」,並力圖將之包裝為自己在大選年的又一項「豐功偉績」。但好景不長,油價僅維持了幾天便再度「倒栽蔥」,最終上演了歷史性的「負油價」一幕。
負油價是怎麼產生的
誠如部分業內專家所言,出現「負油價」有其特殊情況,「最後一個交易日」所產生的限時交割或爆倉壓力,促使交易價出現了所謂「情緒性暴跌」。但其它「正常品種」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5月19日到期的6月交割WTI收報20.43美元/桶,跌幅18%;6月19日到期的7月交割WTI收報26.18美元/桶,跌幅11%;甚至,隔夜(20日)俄羅斯烏拉爾原油期貨(Urals)價格,也同樣跌出了一個負數(-2美元/桶)。這足以表明一個殘酷的事實,即目前低迷的油價並非如川普所說的「僅是暫時現象、是融資問題而非石油市場形勢問題」,而是一個被市場各方所普遍認同的、將持續一段時間的趨勢。
分析家們指出,川普的幹預之所以歸於無效、甚至事與願違,是因為他僅僅看到了導致此前油價一路陰跌的市場因素之一——供應,因此將大量精力、資源投入到「控產量」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更關鍵的價格影響因素——需求。由於全球經濟原本就存在巨大不確定性,而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各國為控制疫情而普遍採取的應對措施,令全球許多產業減產甚至停產,人流、物流大幅度減少,這一切都勢必導致能源需求量的直線下滑,且下滑量是如此之巨大,減產1000萬甚至2000萬桶一天(這未必能真正落實)都不足以抵消如此巨量的需求下滑。
當各國戰略原油儲備、甚至商業性油庫紛紛滿溢時,「負油價」也就應運而生:正如能源轉型專業智庫Shift項目主管奧贊納所解讀的,看似不可理喻的「負油價」其實完全符合市場邏輯——這意味著在公私石油儲備普遍滿溢的情況下,被迫交割期油的投資者需要倒貼倉儲費,「央求」多少還能「再裝一些油」的倉儲擁有者「行行好」。
解藥在哪裡
川普在「負油價」出現後給出的「藥方」,是緊急增加7500萬桶戰略儲備油(SPR)額度、阻止沙特原油向美國出口,以及減少本土石油產能。但所有這些措施仍然僅僅針對「生產」,充其量針對「儲存」,而毫不涉及最關鍵的「需求」。而法新社援引倫敦資本集團數據稱,截至4月17日,美國戰略儲備油總量已達6.35億桶,距離填滿目前的SPR上限(7.135億桶)僅一步之遙,即便如川普所言再追加7500萬桶,在其本人坦承「如今街上都沒什麼人開車」的情況下,又能多支持幾天?
當然,川普還有一張未直接提及、但實際上一直在試圖打出的「王牌」:儘快重啟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結束各州目前採取的各種限制措施。這樣做雖然存在「疫情二次擴散」的巨大風險,但確實可令能源需求觸底反彈。對此,川普明白,許多市場和業內專家也明白。
大多數專家相信,隨著疫情的緩解和經濟、社會生活「重啟」的到來,能源需求會出現一個快速恢復的勢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油價走出一輪反彈,至少遠離零或負值。但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趨勢,恐怕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根本扭轉。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油價的復甦註定只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