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放學就開始催,一直磨蹭到晚上十一二點呢?
為什麼孩子一寫作業就找各種理由:「媽媽,我要上廁所」,「媽媽我渴了」,「媽媽,我肚子疼」......
針對孩子寫作業不積極的情況,有的父母可能開始會發脾氣,然後又打又罵,但結果呢?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今天可能好不容易逼著孩子把作業寫完了,第二天孩子一放學,家裡又開始雞飛狗跳,家又一次變成戰場。這樣下去,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越來越反感,進入了惡性循環,似乎成了父母無解的難題。
那些高效完成作業的孩子已經養成了寫作業的好習慣,顯然這些不愛寫作業,經常磨蹭,拖延的孩子沒有養成寫作業的習慣,反而在心理產生了心錨,心錨讓他們越來越反感寫作業。
不想寫作業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錨,它是條件反射的一種形式,即"人之內心某一心情與行為某一動作或表情之連結,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當條件與反射之連結模式銜接完好後,人之心錨就建立了;如果能夠將這一銜接過程重複地使用多次,那麼,心錨產生效果會更加明顯。
所以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經常催促,經常發脾氣,經常對孩子進行打罵吼,在孩子心中就會建立心錨,一想到寫作業就想到家長的會生氣,發脾氣,被打被罵被吼這些自然練習起來了,所以每次你讓孩子寫作業,孩子就逃避,找各種理由,甚至使用拖延戰術。
所以面對孩子不寫作業的問題,父母應該自省,首先改變的應該是父母自己的態度,不要繼續對孩子進行負面影響,不打,不罵,不吼,不批評,多點耐心,多鼓勵,讓孩子對寫作業恐懼的心錨漸漸消除掉,做到這些或許有點難,有時候父母的情緒真的難以控制,但我們應該嘗試著先做出改變,如何改變呢?試試積極心理學專家的20s法則吧。
以前在TED上看了一個關於快樂主題的演講,演講嘉賓肖恩·埃科爾 Shawn Achor,以幽默風趣卻又震撼的演講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來他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先鋒實踐者,全球知名的潛能挖掘專家,哈佛幸福課的主要設計者,能否讓孩子寫作業也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呢?
他曾在《快樂生產力》這本書中提出了20s法則,他通過這個法則養成了堅持練習吉他的好習慣。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啟動能量,越簡單的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越低,越複雜的事情啟動能量越高。當啟動能量<20秒時,人們可以積極主動的做這件事情,當啟動能量>20秒時,人們就不想去做這件事情了。
肖恩告訴我們,要改掉壞習慣需要眾所周知的21天堅持外,最需要的是將壞習慣從阻力最小的道路移開,將最想要的行為和結果放置於阻力最小的路上。對壞習慣至少提供20秒的阻力,有助於改掉壞習慣。
肖恩·埃科爾剛開始練習吉他時,要花費20秒時間費勁的從衣櫃裡拿出吉它,證明走到衣櫃,拿出吉他對他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他曾經試過靠意志力來強迫自己做到,但過了4天後,他積蓄的能量就被榨乾了。
作為一個積極心理學的專家,他給自己制定了明確的21天練習吉他的計劃也半途而廢了,他開始思考,除了意志力意外,還要靠什麼才能養成堅持練習的習慣。
於是,他開始了另一個實驗,他從衣櫃把吉它拿出來,買了個2美金的支架,把吉它支在通往臥室的路中間。啥也沒變,除了那浪費的20秒從衣櫃取出吉它的時間,吉它現在可以隨手取得。
他把目標行動放到最少阻力的路徑上,所以只要很少的動力就可以練習吉它了,且無法忽視它。這就是所謂的20s法則,這幫助他養成了一個新的生活習慣。
再回到孩子寫作業的事情上,孩子如果已經反感了寫作業,作業對他來說已經是一個龐大的且很難完成的工程。家長可能覺得算幾個數很簡單,寫一張字母也很簡單,但是對於那些不愛寫作業孩子來說,寫作業對他們來說真的是一項超級難做到的事情。
面對孩子寫作業困難的問題,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試試應用20s法則。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利用20s法則的原理,讓孩子快速啟動能量,可以參考以下4個步驟。
1. 讓興奮的孩子冷靜下來
孩子剛放學回家,大腦處於興奮的狀態,不要第一時間催促孩子寫作業,可以讓他吃點水果,喝點水,冷靜一下,再開始寫作業,否則孩子很難啟動學習狀態。
2. 作業分解
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的作業分成幾個簡單的小任務,讓孩子從最簡單的任務開始。
3. 列好作業清單
將分解好的作業,按照先後順序,列成清單。如果孩子不能獨立完成,家長可以協助完成。
4. 適當及時的鼓勵,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孩子每完成一項任務,在清單後面打個對勾,這樣孩子可以獲得成就感,當孩子心裡感覺到有成就時,再讓他繼續寫下面的作業。
如果你也遇到了孩子寫作業困難的困惑,試試20s法則吧!
最後,再強調一下, 要想孩子改變,父母得先改變。多點耐心,多鼓勵,不打不罵,不吼不批評。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的習得,習慣的養成,還有我們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寫作業拖拉時的壞情緒都需要慢慢改變,包括孩子養成寫作業的好習慣,都是一個慢慢積累和改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