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教育理論:兒童的所有行為,無論是好是壞,都是出於對外界整體環境刺激的「綜合應激反應」,教育是有意識的「刺激」,只是整體環境的一部分,仍有一部分無意識的刺激在影響著孩子的行為。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讀懂孩子的心理。
你經歷過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崩潰和絕望嗎?
什麼叫生不如死?有沒有想過同歸於盡?
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一會兒削鉛筆,一會找橡皮,一會兒口渴了,一會又要上廁所,本來半小時能昨晚的作業,三四個小時都不見落筆。作業都跟著無能怒吼:我不配叫作業,我只能叫空白頁!
作為家長,被氣得腦梗住院者有之,二胎媽媽被老大氣得早產者有之,要麼內傷,要麼看破紅塵,其中血淚一言難盡……
問題出在哪呢?
根據應激教育理論,孩子的所有行為,其實都是對環境的一種「應激反應」,他磨磨蹭蹭,一定有他磨蹭的理由,作為家長,你必須對症下藥。
曾經有一位家長求助過這個問題,她家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還好,自從上了三年級,作業磨磨蹭蹭沒個完。經過詳細詢問才知道,這位家長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看他作業寫得太快,十來分鐘就做完了,覺得沒有複習效果,又擅自給孩子加碼,其實問題就出在這裡。
家長這種行為給孩子營造的環境是這樣的:我做完了還給我加,那我還不如慢點寫——久而久之,慢成了習慣,進而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了上課的聽講,影響了考試的專注。
四個字,得不償失!
怎麼辦?改變環境,也就是改變策略,讓孩子快起來。
第一,作業寫完之後,到睡覺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孩子,尤其是在小學,課業壓力千萬不要給他太大,人可以緊繃一年,緊繃三年,但是做不到從小學到高三12年都緊繃著!所以一定要給他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說自由支配,不管是看電視還是玩電腦,玩手機,都可以!讓他意識到,磨磨蹭蹭,耽誤的是自己的娛樂時間,孩子就會有意識加快了。
然而,在拖拉的習慣養成之後,孩子一時也難以改變,一開始這樣做的效果也許不明顯,可以嘗試做一些注意力的訓練。比如說測試一下,一分鐘可以做多少道題——不用很難,就是以記憶力為主的加減乘除即可,提升熟練度也可以加快解題速度的。一分鐘限時會讓孩子有緊迫感。
另外,別忘了在孩子進步時奉上讚美,原來四五個小時才寫完的作業,現在一個小時就做完了,不錯不錯!
現在,給孩子營造的外界「環境」變了,寫得快可以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玩手機,可以看電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且還能夠得到家長的贊同。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也和孩子一樣。拖延症,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嗎?理解孩子的行為,一味地發脾氣沒有任何幫助,只能讓孩子所處的教育環境更加糟糕。
我們是如何戰勝拖延症的?deadline,最後期限,對吧?deadline才是第一生產力。其實和應激教育理論也是相符的。
論文還有一個月才交的時候,所處的環境並沒有那麼緊張,也沒有足夠的刺激,所以我們不緊不慢,等到最後一周的時候,我們才提起筆或者打開電腦,寫一個標題,如果有點別的事情,或者別的藉口,我們合上電腦就又不見了。只有最後三天,我們才開始緊張,開始焦慮,主動屏蔽一切幹擾,連手機都關機,開始連夜奮戰,最後終於在交稿之前完成了。
和拖拉的孩子何其相似。
只是,桌旁邊沒有一個歇斯底裡的母親而已。
如果,上面的辦法仍舊無效的話,那就給孩子畫一條deadline吧,在8點之前寫完作業,否則就不用寫了。明天老師的批評是你必須承受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