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番薯餃
番薯即甘薯,俗稱地瓜。福清栽種甘薯已有 400多年歷史。《金薯傳習錄》記載:明萬曆二十一年 (1593 年 ),由長樂人陳振龍自呂宋引入福州種植成功並推廣。
甘薯曾為福清主要糧食作物,福清也曾因此被稱為「地瓜縣」。1955 年龍田鎮東營村的餘大幹創造了 1.16 畝產甘薯 6250公斤的記錄,成為福建省畝產萬斤鮮薯的發源地。福清人把地瓜做成地瓜片、地瓜幹、番薯丸等各類食品,番薯餃也是其中之一。
番薯餃又叫「菜伯」、「餃貓」。做法是先將番薯蒸熟、搗爛,再加入番薯粉 , 揉和均勻後,再擀成薄皮 , 包入炒熟去膜的花生仁、芝麻、紅糖等甜餡,內餡的選擇也並不固定,豬肉、香乾、蝦皮、榨菜等是較為常用的,其他應季或喜愛食材均可加入,這樣方能構成飽滿又豐富的內餡。
番薯餃的故事
關於番薯餃的來歷,還有個小故事。
相傳在民國年間,在溫州樂清柳市鎮,有一家姓王的地主家中闊綽,王地主喜愛美食,總邀請好友品嘗家廚的新菜名餚。他曾發出懸賞,徵集創新名菜,一時間轟動了小鎮。一日,有位下人將自己所做的一種黃色的餃子端給王地主,只見顏色潤黃,咬開內餡鮮美適口,連連稱讚,並重金獎勵,因是用番薯所做的外皮,便賜名番薯餃,由此這菜便成為王家的獨門美味。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家沒落了,便將這個密不外傳的小吃帶到了民間,同樣是深受喜愛。多少有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意,不過也正是這種機緣,方能使番薯餃成為眾所周知的美食。
番薯餃的製作
番薯甜餃、花生餃、番薯角、酥餃等,叫法很多,做法都大同小異。紅薯配上糯米粉為皮,花生碎配上白砂糖為餡兒,捏成餃子狀,油炸或蒸食,是廣受群眾歡迎的甜點小吃。
食材:紅薯、糯米粉、花生、白砂糖、油、小蔥、五香粉
製作步驟:
1、紅薯去皮,切小塊蒸熟,確保軟爛;
2、趁熱,搗成泥,加入適量糯米粉。直接上手,揉成不黏手的光滑麵團備用;
3、花生米去皮,放入保鮮袋中擀碎,倒入碗中;
4、碗中加入白糖( 花生的1/3以上更佳)、蔥花、五香粉、花生油,拌勻;
5、把麵團分成小塊,開始包餃子,皮擀薄口捏緊;
6、油溫六成熱下花生餃,保持小火,炸至金黃撈出。
空閒的時間,用心給自己做點美味,享受製作食物的樂趣,用美味犒勞為生活奔波的自己,愛自己,愛味蕾,愛生活,用甜美的番薯餃在味蕾漫遊,在驚喜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