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疲憊的身子一回到家,母親就急匆匆地跑過來,「你女兒今天犯錯了,被老師批評,回來以後我和她繼續說,她還是思想拗不過來,她才小學一年級哦。」
在女兒的娓娓道來中,我逐漸了解了情況:最後一節英語課,同學小蘇沒有帶橡皮,女兒把自己最喜歡的橡皮借給了她。不到五分鐘,橡皮找不到了。女兒和她一起尋找也沒找到,就直接提出要她賠,對方明確表達說不賠,就這樣,雙方槓起來,直到班主任放學後把她倆留下來「調停」。班主任覺得女兒心愛的橡皮被弄丟了,是可以要求賠償的,但是同學的友誼很難得,應該適可而止。女兒虎著臉,「不行,就是要她賠。」談話逐漸升級為選「友誼」還是選橡皮的命題,女兒剛開始的回應是「我都要」,當面對只能選一樣時,女兒「堅定」地選了橡皮。
隨著我「換位法」「類比法」「將心比心法」「威權法」一招招的使用,最後還是繞不開「友誼」還是橡皮的選擇題,女兒最終用撕心裂肺的哭聲和無比堅毅的眼神回應我,選「橡皮」!談話的最後,女兒從來未有地對我哭喊著,「你們大人為什麼一定要按照你們的答案來要求我,我也是有自己想法的,我就是要選橡皮。橡皮對我多重要,沒有了就永遠沒有了,你們不要逼我做我不願意做的事情。」天哪,這是女兒第一次「忤逆」我的教育,「挑戰」我的權威,直接給我重重的一錘。四十分鐘了,我突然意識到談話不能這樣下去。「好吧,雖然爸爸覺得你的選擇有待考慮,但爸爸尊重你的選擇。今天你可以選擇橡皮,一定要求對方賠償,但很有可能,你就失去了這個好朋友哦。我們過一段時間,再來看看,你今天的選擇對不對,怎麼樣。」女兒的情緒緩解了,洗漱去了。
入夜,我卻輾轉難眠,她怎麼會作出如此的選擇呢?而且冥頑不靈,如此決絕呢?「對,還是要回到事情的起因,那塊橡皮!」腦海裡閃過的念頭,讓我感覺似乎忽視了什麼。橡皮,是女兒在圍棋興趣課通過課堂比賽不斷獲勝贏回來的。她小心呵護著它,放在文具盒裡生怕弄壞了,給了它一個最佳位置。
小蘇是她進入小學四個月來最好的朋友,她把自己珍藏的橡皮借給了小蘇,說明她是願意付出的,希望對方賠償,並沒有錯。也許我們都忽視了「橡皮」對她本人的特殊意義。願意付出,但有原則,損壞賠償,太較真「原則」,並且毫不留情,態度決絕,不講人情。
深層次的問題是她沒有理解人際交往中的適度和融通。回想她記事以來,我和她的相處,更多地是告訴她結果,而沒有耐心地告訴她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會產生哪幾種不同的結果。「重結果,輕過程;重對錯,輕分析;重命令,輕傾聽」,我想我的教育觀和方法確實出現了偏差。
我和妻子深入地交流,不斷反思著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漏。確實,女兒並不明白,強行讓「好朋友」賠償,好朋友會因為此事而離去。作為成年人,我們深深地理解「朋友」的重要性,更明白「友誼」是什麼,明白「寬容」,知曉「適度」,懂得「退讓」,但孩子面對「友誼」和橡皮的選擇時,她更看重「物」的感受,而忽視「人」的體驗。更何況,她連「友誼」是什麼都還搞不清呢。
「友誼」和橡皮,這不僅僅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嗯,傾聽她的選擇,跟蹤關注她選擇的結果,重點啟發引導她去學會寬容、適度和退讓,進而更好地理解「友誼」,相信「橡皮」之爭會成為她和我們一起進步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