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裡進行的,而時間的自然流程是按順序推移的,空間的方位也是有一定次序的,我們寫文章就要安排好人物和事件在時間、空間裡的順序和變化,使敘述的內容井然有序,眉目清楚。
敘述的方式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順敘、倒敘、插敘、並敘。
所謂順敘,是依照人物生活經歷或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文章中敘述的層次和段落和事件發展的過程是基本一致的。這種敘述方式保持了生活事件的自然形態,單純明晰,樸素無華。
長篇通訊《榜樣——焦裕祿》就是從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循著時間的順序敘述了焦裕祿同志領導蘭考人民戰天鬥地的光輝業績,層次清楚,脈胳分明,逐漸展現出焦裕祿的英雄形象。
運用順敘,要特別注意材料的取捨,抓住人物、事件中閃光的部分加以突出,切忌平鋪直敘,羅列現象。
順敘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敘述方式,其它方式多是以它為基礎派生、衍化出來的。
所謂倒敘,就是故意不按時間的順序寫,而是把事件的結局或中間某個片斷提到前面先敘述出來,然後,再從頭開始順敘。這種敘述方式易於造成懸念,使文章波瀾起伏,結構富於變化。
例如理由的報告文學《揚眉劍出鞘》,開頭寫道:
一輛閃著紅十字標記的救護車和兩輛小汽車,駛出馬德裡體育館,沿著公路向前疾馳。
這是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晚上。馬德裡的初春的夜色清涼如水,而車裡人的心情卻灼熱、焦急……
這種寫法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引起讀者的好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令人感到懸念橫生。奇峰陡起,產生急於了解事情經過的強烈願望。
採用倒敘,並不是為了故作驚人之筆,而是根據突出表現主題的需要,加強文章的感染力量。但應注意,使用這種方式的時候,在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既要銜接自然,又要用一定的文字過渡,形成明顯的界限,否則,或者突兀、生硬;或者條理不清、混沌一片,反而弄巧成拙,影響了內容的表達。
所謂插敘,是在順序進行中,由於某種需要,暫時中斷原來的敘述而插入另一段敘述。這裡說的某種需要,有時是用過去的事情補充說明現在的事情;有時是為了擴大或加深敘述的內容;有時是為了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插敘往往突破了原來敘述的時間和空間,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主題更深刻。同時,將原來的敘述突然中斷,筆鋒一轉,插入新的內容,使文勢多變,起伏跌宕。
例如《揚眉劍出鞘》中,欒菊傑由於自己的臂傷和器械的落後,輸了兩場,那麼,還有最後的兩場會怎麼樣呢?還有沒有「升起五星紅旗」的希望呢?讀者急切地想知道比賽的結局,然而,作者故意宕開一筆,在這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讓她回憶離開北京時的情景:五屆勝利閉幕時「人的海、花的海、旗的海……」;「八億人民踏上錦鏽的徵程,向著四個現代化,向著二十一世紀」;她的誓言:「打出中國人民的志氣來!」這一段插敘,表現了祖國的期望正是她奮力拼搏的力量源泉,使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進一步升華,也為她奪取最後勝利作了有力的鋪墊。這段插敘,壓住緊張激戰的敘述,造成一個停頓、間歇,更加強了決戰前夕緊張氣氛。一張一弛,疏密相間,產生很強的節奏感。
使用插敘,要注意二點:第一,插敘部分的內容要認真精選,使其集中凝鍊、簡短,與原來的敘述直接相關,萬不可龐雜、冗長,打亂原來敘述的頭緒。第二,要從全文內容和結構出發考慮插敘部分插在哪裡最為適宜,同時要處理好與上下文的銜接,使之過渡自然、流暢。
所謂並敘,是敘述兩件或幾件同時發生的事情,或者說,將兩條或幾條密切相關的順敘線索同時展開,交叉進行。這種敘述,對於反映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常常收到良好的效果。
《為了六十一個農民弟兄》就是使用並敘的突出一例。全文有好幾處並敘的段落,用「就在同一時間內」反覆加強時間觀念,把天津——平陸之間從上到下各個部門為搶救農民弟兄積極奮戰的動人情景交叉敘述,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好像幾條線索緊緊圍繞中心事件擰結起來,使「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主題思想得到更加鮮明、深刻的表現。
並敘,實際上是幾條線索互相穿插,每條線索時斷時續,這樣,處理不當,就容易出現混亂。因此,我們必須在動筆之前,將各條線索的脈絡梳理清楚,細緻安排交叉組織的關係,使全文結構有條不紊,周密嚴謹。
以上只講了四種敘述方式的基本特點和方法,事實上,在寫作實踐中,情況較為複雜,要靈活掌握運用。
未完待續……
大家都在看
文學小說《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全本整理匯總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學語文教材回憶匯總
全本《寫作技巧方法》整理匯總
全本小說《黎明的河邊》整理匯總
這兒是文學與歷史愛好者的聚集地。這有小說和散文,還有詩詞,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關注起來,一起讀書養性,方可脫胎換骨。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