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苗民依山而居,用木架覆蓋苗草來擋風避雨,非常簡陋。後來也有建瓦房的,但是沒有固定朝向,也沒有窗戶,屋簷低矮,出入都必須彎腰低頭。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之後,苗族山寨機居室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保留了傳統的優點,進一步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居室。苗據選址多喜後背有靠山,總把房屋建在山腰或山麓,背風向陽,靠近水源之地。房屋講究「打向子」即堂屋中軸線前面一定不能有山坡高低阻擋,中軸線對準平曠開闊地,或者對準山凹處,或者要高於門前面一片山包。
苗居建築實際也是木結構穿鬥房屋為主,較其他民族不同的是佔地及堂屋大門外留下一片空地,使進堂屋門處兩側、簷柱與金柱之間,形成一個凹形「吞口」,大門退至金柱,左右兩側板壁裝齊簷柱,使大門的地面與階沿連成一片,呈凹字形,苗家稱其為「籽蹬屋」。他是湘西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後的經驗總結。因為湘西苗鄉山多田少,靠漫山遍坡的桐林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苗民,秋後收下桐籽,將剝出的桐籽堆入屋簷下,最初因為階沿狹窄,損失不少。相傳,魯班過此地時,對苗民說,你們不妨把大門往內退一截,留塊地面堆放桐籽。於是人們照著去做,世世代代便形成了這種特有的「籽蹬屋」。
這種房屋深受苗民的喜愛,農忙時,人們收工回來,將犁耙、鬥篷、簑笠、農具往籽蹬屋兩壁一掛,泥草都不帶進室內(苗家最忌帶青草進房),保持了臥室的清潔衛生,上工時取戴又極為方便。秋收後撥下桐籽上粘附的黴灰,使桐籽光滑,出油率很高,而留下的黴灰是農家精肥。「籽蹬」也因此而得名。茶語飯後,籽蹬屋又常常是苗家人們乘涼、下棋、談古道今的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