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決策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道德決策是指當面臨多種可能的行為途徑選擇,而這些行為途徑又在善惡或道德價值上存在差異或衝突時,個體對這些可能的行為途徑在善惡和道德程度選擇上做出的最後決斷。它是個體道德行為的前提,又通過道德行為表現出來。在進行道德決策時,人們通常遵循兩種決策取向,即功利主義與道義論,兩者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水平。功利主義取向的個體認為正確的行為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他們判斷道德行為是否恰當取決於所採取行為的後果,而不是行為的過程。功利主義取向的決策者會更傾向於去計算如何選擇可以使整體的結果最大化,然後做出結果最大化的選擇。道義論取向的個體對於道德行為是否可以接受的判斷取決於道德行為是否滿足道德標準,因而更加注重道德行為本身而不是道德行為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如果道德行為違背了自身的道德標準,即使這種行為能取得最大化的結果,也是不會被接受的。

道德決策的心理機制

理性推理模型。在以皮亞傑、科爾伯格為代表的傳統認知心理學家對兒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後,早期的認知心理學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道德決策的理性推理模型。該理論模型表明道德決策是個體進行有意識的理性推理過程,是道德決策者先搜尋與當前情境相關的信息,然後對搜尋到的信息進行權衡推理,最後做出道德決策的過程,而情緒情感產生於理性的推理和分析之後。個體的認知系統一方面對決策情境中的信息進行表徵和加工,另一方面對信息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進行調節和控制。

社會直覺模型。傳統的理性加工模型過分強調認知推理在道德決策中的作用而忽視了情緒情感對道德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道德心理學研究發現理性加工模型是無法解釋某些道德現象的,如人們能快速將兩相情願的兄妹亂倫事件判定為不道德的,但是給不出令人信服的原因,這種快速做出道德評判卻無法說明原因的現象被稱為「道德失聲」。據此,海德(Hadit)提出了道德決策的社會直覺模型,該模型表明道德決策是由情緒驅動的,由情緒誘發的直覺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對當前的道德情境進行判斷和決策,認知推理則在做出決策之後才為之前所做的決策尋找合適的理由。因此,社會直覺模型認為在道德決策中,直覺加工是先於認知加工的,認知加工是為迅速形成的直覺判斷尋找理由以做解釋的,認知推理發生在道德決策之後。

雙加工模型。社會直覺模型認為情緒和認知推理均會參與道德決策過程,但情緒情感發生在道德決策之前,發揮驅動功能,而認知推理則在決策之後,起到解釋作用,兩者在道德決策過程中有先後順序。格林(Greene)等人通過神經成像技術(fMRI)考察人們在道德兩難困境中進行決策時的腦區激活情況,發現個體完成道德決策時認知腦區(如背外側前額區)和情緒腦區(如內側前額葉)同時會被激活,且做不同的道德決策時不同腦區的激活程度不同,即當決策者做出功利主義決策時,認知腦區的激活程度更高,而做出道義決策的決策者情緒腦區激活的程度更高。據此,格林等人認為道德決策過程同時包含兩種不同的心理機制,分別為認知加工機制和情緒加工機制,並提出了道德決策的雙加工模型。該模型表明,認知加工和情緒加工共同影響著道德決策,其中認知加工是審慎、有意識、受控制的道德推理過程,而情緒加工是快速、無意識、自動化的道德直覺過程。對於一個特定的道德決策任務,這兩種加工同時發揮作用,且互相競爭。

道德決策的影響因素

一是道德事件。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道德事件的類型與性質對道德決策的影響。格林等人通過對道德兩難困境決策中引發的個體情緒反應和衝突等的研究,認為道德兩難困境可分為個人道德困境和非個人道德困境。非個人道德困境中的傷害行為不是決策者親手造成的,如「電車困境」中為了挽救更多的人而拉動拉杆犧牲一個人,而個人道德困境中的傷害行為是決策者親手造成的,如「天橋困境」中親手把一個人推下天橋以挽救五個人的生命。研究表明,在天橋困境中,與啟動「不殺害生命」的個體相比,被啟動「拯救生命」道德規則的個體會做出更多的功利主義決策,而在「電車困境」中,啟動不同的道德規則,個體的決策沒有顯著的差異。達馬西奧(Damasio)等人又將個人道德困境分為高衝突困境和低衝突困境。在高衝突道德困境中,個體決策的速度更快;而在低衝突道德困境中,個體決策的速度較慢。張杰發現,在高衝突下的道德困境中,受金錢啟動的個體會比其他非金錢啟動的個體更傾向於做出功利主義的道德決策,而在低衝突的道德困境中,受金錢啟動的個體則與其他非金錢啟動個體的決策行為沒有顯著的差異。

二是道德情境。在關於道德決策過程中是否有他人在場研究中,個體被隨機分配到被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在有或沒有他人的情況下,對一系列的道德兩難困境做出反應。雖然兩組參與者在人格特徵和道德決策傾向方面沒有顯著的基線差異,但研究結果顯示,尤其是在個人道德困境中,社會觀察促進了義務決策。總體而言,決策信心下降,反應時間顯著延長。約瑟夫(Youssef)等人通過啟動社會壓力研究個體的道德決策行為,結果發現個人困境條件下的社會壓力組個體會較多做出道義決策,而表現出更少的功利主義決策取向。但在非個人困境與一般困境條件下,社會壓力組的個體與控制組在功利主義的決策取向上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有研究採用經濟框架和道德框架來研究個體在道德兩難困境中的決策傾向,結果發現在道德框架下的個體更傾向於做互助與合作行為。

三是決策者因素。以往研究主要從決策者的情緒狀態、認知負荷和自我捲入、自我構念等方面進行大量研究。在關於決策者的情緒狀態對其道德決策的影響方面,有研究發現,與那些觀看中性視頻的個體相比,觀看幽默視頻的個體更有可能做出功利主義的道德決策,並在決策過程中花費更多的時間。查普曼(Chapman)等人指出,個體在厭惡情緒狀態下的道德決策更傾向於道義取向。此外,焦慮也會影響道德決策,焦慮的個體會在個人道德困境中做出更多的道義決策。在關於決策者的認知負荷對其道德決策的影響方面,研究表明,認知負荷會影響個體在決策中認知資源的投入,而認知資源的投入與道德決策中的功利主義決策取向呈正相關。格林等人通過讓個體做佔用認知資源的任務來減少個體在做道德決策時可用的認知資源,結果發現個體會更多地做出道義決策,且與做功利主義的決策相比,決策時間更短。相反,在較低的認知負荷條件下,個體將有更多地認知資源可投入到道德決策中,從而做出需進行理性推理的功利主義決策。在道德兩難困境中,個體的自我捲入度越高,道義決策取向與功利主義決策取向之間的衝突也越大。翁圓圓考察了個體或集體主義的自我構念與道德決策的關係,再次驗證了集體主義的個體在道德兩難困境中有較低的功利主義決策傾向,並認為這是通過共情和思維方式的中介作用而實現的。此外,決策者的性別、種族和宗教信仰等均會影響其道德決策。

人們在特定問題上的道德取向在自己看來是穩定的、客觀的和普遍的。然而,相關研究表明,道德決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類似的道德事件在特定的情境中,決策者狀態不同時做出的道德決策往往是不一致的,表現出決策取向的靈活性。儘管大多數道德決策研究所使用的道德兩難困境是假設的(如「電車困境」),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決策都會造成傷害,以改善總體結果(如懲罰淘氣的孩子以改善未來的行為、罰款以防止超速)。在這種情況下,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與研究所使用的道德兩難困境是類似的。因此,道德決策研究結論並不局限於對假設情境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社會生活,對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道德現象有一定的說明和啟示作用。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崔百霞 周愛保 雷雲飛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內隱理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實體論與漸變論對個體的情緒、行為和生理反應具有不同的影響。實體論與漸變論不僅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還通過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概念、歸因方式、控制信念等的中介作用影響心理健康;個體因素和情景因素在二者關係中具有調節作用。建構的內隱理論影響心理健康的整合機制模型提示, 內隱理論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具有一定複雜性, 未來應從不同內容、不同視角來拓展二者關係的研究, 以進一步驗證與完善整合的作用機制模型。
  • 道德情緒的特點、發展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道德情緒的特點、發展及其對行為的影響 2017年01月28日 11:04 來源:《心理與行為研究》 作者:陳英和 白柳 李龍鳳 字號 內容摘要:道德情緒是在個體根據社會規範或行為準則對行為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緒
  • 兒童道德認知發展中的欺騙及決策
    隨著自身認知能力的增長,兒童得以逐步內化成人的要求和社會的共同規範,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初步的道德認知。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一方面是基於成人要求和外部世界規範的內化,另一方面也受限於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時還會受到個體因素,如個性、性別、家庭教養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成熟因素是兒童成長和發展領域的首要因素。
  • 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因素分析
    要培養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就必須槁清楚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是十分複雜的,它是生理、心理、社會諸因素共同作用於個體的結果,本文試從客觀、主觀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 路見不平一聲吼:公正感知對道德情緒的影響模式
    互動公正(Interactional justice):經過對程序正義的不斷深入研究,研究者發現,在執行程序的過程中,個體感受到的人際對待會影響其心理和行為。之後,互動公正又被細化為人際公正和信息公正兩種。其中,人際公正是指在在執行程序或做決策時,決策者對下屬是否給予充分尊重;信息公正則是指針對結果所使用的程序是否對當事人提供充足、真實、合理的解釋。
  • 心理學《決斷力》讀書筆記——影響我們決策的四大因素
    當今,每個人都會面對選擇和決策,已經有很多的書籍和理論在討論如何做正確的選擇和決策。可是,你知道還有影響我們決策的阻礙因素嗎?國際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根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出版了心理學著作《決斷力》,書中列出了影響我們有效決策的四大阻礙因素。筆者讀了電子版書籍,將精華觀點做下讀書筆記。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群體決策,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參與決策成員之間的利益關係、權力關係、影響地位、群體文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決策。 對參與決策的所有人來說,目標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是單一的還是多重的?是集體的還是少數人的?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決定群體生死存亡的還是錦上添花的?是緊急的還是可有可無的?方案是單一的還是多重的?是內部提出的還是外部建議的?是上級提出的還是下級建議的?
  • 觀點丨王姝君:同伴侵害對青少年心理適應性的影響機制
    [12]在諸多影響青少年PIU和POGU的因素中,同伴侵害是最為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網路遊戲對同伴侵害具有顯著的心理補償效應,在網路遊戲中青少年可以通過發洩的形式,緩解同伴侵害的不利影響,也可以建構新的人際關係獲得情感慰藉,還可以藉助遊戲中角色扮演來重獲自信。
  • 解碼 | 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TOP3要素
    消費者購買決策環節,是離生意轉化最近的一環,也是所有營銷者最為關注的一環。 在數位化時代下,影響用戶決策的關鍵因素,早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包括消費者主權、社交媒體口碑輿論、直播帶貨等因素,成為新的變量。這也意味著,用過去那套傳統的營銷思維,已無法適應現在的市場環境。
  • 心理防禦機制對人的影響
    個體處理事件和它所造成的心理應激的應對能力,依賴於他的應對經驗、手段、心理防禦等。其中心理防禦是一個最直接,卻是讓我們最不易察覺的因素。奧地利s.弗洛伊德最早發現並提出了自我防禦機制(defence mechanism),並將之作為了其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 於莎 等: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
    學習參與意願作為影響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決策的關鍵因素,正在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鑑於成人參與學習的行為決策大多伴有明確的目標,且成人學習具有鮮明的自我導向特徵,因此以目標導向行為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為指導來探究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行為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是推進該領域研究的新視角和重要途徑。
  • 【薦讀】知識吸收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對農民合作社績效的作用研究
    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系統地探析了知識吸收能力及其影響因素與農民合作社績效的關係。通過對江蘇省範圍內100餘家農民合作社的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採用紮根理論提煉了農民合作社知識吸收能力三個層面的影響因素。  並在界定農民合作社績效的基礎上。
  • 什麼是影響你購買決策的核心因素?
    你在購買某個商品前,可能會考慮價格、質量、服務、折扣等等的因素,但最終的決策一定是這些因素的綜合,這個綜合考量的過程就是品牌。所以,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購買決策。那什麼影響了品牌?可能回答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但如果用戶對品牌漠不關心,在做購買(選擇)決策的時候,只考慮功能、價格、折扣等等,那麼我們可以說這沒什麼品牌可言,更沒有什麼品牌資產。
  • 2016.04:心理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的影響(張笑秋)
    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研究中,通過分析市民化意願的水平和影響因素,可有效預測市民化的結果。   在人口遷移研究中,需要關注心理因素對遷移行為和遷移意願的影響。國內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影響因素分析側重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對心理因素的研究缺乏系統性,更多將心理因素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因此,在分析心理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的影響中,應在具有一般意義的多維視角的人類行為理論和直接關聯的遷移心理學指導下,納入相對完整的心理因素,藉助調查數據,系統分析的心理因素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願的影響,並據此提出有序推進該群體市民化對策的建議。
  • 從信息到決策:心理偏差中的抉擇
    我們受限於認知能力,忽視了「詞條」這個無法判斷的重要因素,轉向了一個很不重要的因素,抓住了芝麻,丟掉了西瓜。奚愷元教授還有一項研究進一步說明了人們在不同評估條件下的決策模式。比如,你喜歡寫詩,出版社將你的詩結集出版。發行第一天,某家書店反饋的消息是一本沒賣出去,或者賣了80本、160本、240本,請你想想在每一種條件下你的情緒體驗。
  • 螺栓斷裂影響因素與影響機制...
    從個體看,螺栓致斷因素千差萬別,當各類螺栓斷裂樣本數較大時,就能發現一些共性特徵。在集合意義上,存在一個螺栓致斷因素全集,研究這個全集的意義在於建立螺栓生命期質量概念,從設計開始,通過遍歷集合中所有影響螺栓斷裂因素,主動改善螺栓生命過程質量,避免同因復現致斷。為了建立螺栓斷裂影響因素集,搜集了大量來自不同設備的斷裂螺栓信息,通過分析發現了生命期不同階段致斷影響因素。
  • 2016.01: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惠獻波)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開展了一系列積極探究。孟凡豔等(2013)以張家口地區農戶為樣本,運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戶農業保險需求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家庭收入、耕地面積、自然災害對其農業保險需求具有顯著影響的結論。
  • 認知決策機制應用(2):唯品會
    導語:上篇以「學習機」為例,介紹了認知決策機制的在介紹產品方面的應用;不過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傳達,而是產品規劃,所以今天再以網際網路產品「唯品會」為例,探討大腦認知決策機制在「產品規劃」方面的應用。
  • 當前我國道德話語權的影響因子
    隨著我國利益格局的分化組合,道德話語權也在發生相應的轉移,新興群體對社會道德輿論的影響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在組織層面,由於黨政機關有自己強有力的話語表達機制,在當前我國社會道德輿論形成中仍處主導地位;而企業等民間組織由於表達機制的欠缺,對道德輿論影響力有限。在個人層面,記者、明星、企業家等新興群體由於市場支配的現實性對社會道德輿論的影響極大,而領導幹部因政府支配的某種空洞性而影響力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