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個孩子來講,他都需要面臨跟父母短暫分離的考驗。或許有些孩子在家中被父母寵愛慣了,過於依賴父母。可能就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那麼家長在面對孩子被欺負時,正確的做法又應該是什麼呢?鄰居家的孩子冰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冰冰性格溫和,在家裡也是乖乖巧巧,但對於去幼兒園上學這件事情,孩子卻反常地表現出了明顯的抗拒。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學校裡的小朋友總是欺負冰冰,不是撞到她,就是隨意拿走她的文具。聽到自家孩子被小朋友欺負,冰冰媽媽一下子就心急如焚,但一時之間也找不到比較穩妥的處理方法。
有一所幼兒園曾經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90%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曾有過與他人鬧矛盾,甚至被欺負的經歷。約60%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被別人欺負,他們會告訴孩子讓孩子直接反擊。有25%的家長會告訴孩子遠離欺負自己的同學。15%的家長則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從這個結果,我們也可以看出確實有許多家長正處於處理&34;的困擾之中。但是在給大家分享解決問題的技巧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欺負這個詞到底是如何被定義的。
欺負的定義查詢資料可知,欺負是指用態度、動作、語言等途徑對他人的身體或者精神造成傷害的不良行為,性質惡劣。
但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講,或許他根本就不是有意去攻擊對方,只是想對某個小朋友表示友好,只不過是因為沒有把握輕重與分寸,才讓別的小朋友會錯了意。如果是這種狀況,這類行為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欺負,而應該說是集體生活中不可避免會發生的小衝突。
面對這種狀況,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朋友之間要學會包容,下次還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但如果是有小朋友故意欺負自家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就必須要採取一些比較直接的應對措施。
解決問題小招數第一、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帶領孩子走出負面情緒。我們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的先從孩子的自身找原因,認為一定是孩子做錯了某些事情才會被欺負,但這樣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
若是在沒有問清事情發生的經過和原因的情況下,家長就按照自我的想法草率地下定論,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相信自己,孩子的失望情緒也會越積越多,從而逐漸喪失安全感和自信心。柏拉圖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
因此,作為家長在面對這類事件時,首先需要學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傾聽者,然後要向孩子表示自己真誠的理解,肯定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溫和堅定地告訴孩子被欺負並不是你的錯,絕對不能夠讓孩子受到來自父母的二次傷害。
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被欺負,從而不願意去上學。在這種時候,家長就需要發揮積極引導的作用,帶領孩子走出陰影。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一同回憶曾經在幼兒園裡度過的開心時光。
現如今,大多數的幼兒園老師都會拍攝一些孩子在校情況的小視頻到家長群裡。那麼我們就可以將這個視頻給好好地利用起來,通過鮮明的圖像視頻的刺激,讓孩子慢慢忘卻已經發生的不愉快。
第二、強健身體,提高身體素質《文子·上德》中講:&34;。這句話簡單一點來理解,就是指如果想要幫助孩子避免同伴的欺負的話,與其通過喊叫,躲避等消極方式來處理,還不如從提升孩子自身身體素質做起,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絕大多數情況下,身體強壯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都是不被欺負的,相反那些看起來弱小無助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首要目標。所以說,作為家長也需要在飲食方面多多費心,儘量做到營養搭配均衡,讓孩子長得壯壯實實。或者是在空閒時間多陪伴孩子進行適量的體育鍛鍊,慢慢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與防禦力。
第三、選擇和對方家長以及老師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如果孩子被欺負,我們首先需要和對方的家長進行溝通,但事實上也會存在一種比較尷尬的狀況,那就是熊孩子背後的家長態度也會比較蠻橫。如果對方家長死不承認的話,我們就需要集合其他家長的力量和學校進行直接的溝通,施加壓力讓他們出面解決,這樣的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
第四、告訴孩子面對欺負時,要勇敢拒絕孩子終究是要脫離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的。作為父母也無法時刻都能充當孩子的強大保護傘。孩子必須要掌握某些解決問題的技巧。比如說當別的小朋友欺負自己時,就應該通過大聲呼喊的方式來吸引老師的注意,迫使他人停下欺負自己的舉動。
而從那些校園侵害的報導中,其實我們也會發現,大多數的校園霸凌實施者大多會選擇那些默不作聲,性格軟弱的同學下手。一旦對方敢還手,下一次他可能就不敢欺負了。所以說,當被欺負的情況發生時,家長也需要讓孩子勇於說不,努力學會保護自己。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過度的忍讓,只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於是非的判斷,容易讓孩子處於一種比較抑鬱的精神狀態之中,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必要的負擔。而這種傷害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被消除。
因此,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給足孩子勇氣和安全感,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積極與強大,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不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