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到幼兒園之後,人生就算是開啟一個新的篇章了。
雖然幼兒園的小朋友也不過只有三四歲,思想沒有大人那麼複雜,但是湊在一起也是一個小集體,小社會了。
而且孩子的道德觀念還未完全形成,所以反而作惡的時候會更沒有顧及,想打人就打人。所以說,父母除了要告訴孩子不欺負別人,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如何能夠不被欺負。
那麼父母要牢記的就是這4點,把這4件事情儘早教會孩子。
曾經有多調查發現,除了太與眾不同(高、矮、胖、瘦、窮、太有錢)的孩子容易被欺負,就是交流能力的差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因為交流能力差的孩子就會散發著「看起來很好欺負」的氣質。
所以想要孩子避免成為被欺負的目標,家長還是要注重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不必要求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但是基本的社交能力,交朋友的能力還是要有的。在幼兒園當中也應該有1-3個好朋友。
在一檔幼兒園觀察節目《孩子的秘密生活》中,就有過這樣一幕:小女孩小月亮被老師任命為班長,但是其他小孩子不服氣,於是就圍著小月亮去攻擊她。
小月亮沒說話,就一直默默哭著。這個時候,旁邊的男孩子王昱堯坐在板凳喊道「行了!夠了!都聽班長的!」於是欺負人的小朋友都乖乖的回到了座位上。
之後王昱堯又說了 一句「我看誰還敢說話」,那3個孩子也沒敢說什麼。
小月亮被欺負的時候,一直都沒有敢反駁一句,這其實就在無形當中就助長了欺負她的小朋友的威風。
但是王昱堯直接眼神堅毅,語氣堅定地喊出來「行了!夠了!」,用堅定的眼神正視對方的時候,就是在傳遞一個信息,「我是不好惹的」,對方感受到了威脅,自然就會停手。
所以當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就要敢於用堅定的眼神正視對方,並且說「不」這比「打回去」的難度更小,效果也很好。
如果孩子不懂得求助,那麼就會助長「施暴者」的威風,反正我打了你,罵了你都不會對我有什麼威脅。
而且孩子不懂得求助,一直被欺負,身體和精神上都會受到傷害。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還處在「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孩子此時受到的傷害沒有及時得到紓解,就會跟隨孩子一輩子。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懂得求助,求助也是一個很有效地幫助自己解脫困境的方法。告訴老師、家長都可以。
那麼家長就要注意平時自己對孩子向自己問問題的態度,如果一直是呵責的、不耐煩地,那麼孩子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是不敢和父母說的。
小朋友們其實還都是處於「童言無忌」的階段,行為也還處於正在規範的狀態中,所以很多時候,有些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的,屬於是「無意識的犯錯」。
那麼面對這些小摩擦的時候,其實家長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孩子學會據理力爭。
比如別人搶了自己的玩具時,可以直接對他說「我可以和你分享玩具,但是你也要和我分享」、「這是我的,請你放開手」、「你應該問我要不要給你玩,你才能拿」。
那麼想要讓孩子敢於這麼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也是要注意孩子自信心的培養,膽小自卑的孩子是很難敢於直接講出這一番話的。
而且自信、內心強大的孩子被欺負的機率是要比自卑、膽小的孩子要低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