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 06:42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杭徽
粽子之於端午,月餅之於中秋。
自古以來,美食與佳節都是密不可分,尤其對於「吃貨」來說,對傳統節日保留最完整的記憶,可能就是各種美食。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吃」已經不再是問題,吃什麼,反而是很大的問題。不過在有些人家,總是有那麼一道菜,不管寒來暑往、端午還是中秋,總是能佔據餐桌的中心位置,永遠吃不膩也最治癒。
1998年,王國興生意不順,隨後攜妻子段鳳香,從老家江西鄱陽縣來到嘉興。20年間,夫妻二人先是在街頭做點縫縫補補的小生意,後來,在社區的幫助下,開始經營起現在的雜貨店。
雖然沒掙到什麼大錢,但這麼多年下來,老兩口勤儉持家,撫養三個孩子順利成家立業。「兩個女兒嫁在嘉興,兒子在老家。」說到這,王國興頗有遺憾,因為按照他的設想,「一家人總要待在一個地方好。」現在因為兒子,老兩口原本打算就在嘉興安家落戶的想法只能作罷。
王國興說,在鄱陽,粉蒸肉是一道非常家常的菜。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走親訪友,在家裡還是在飯店,這道菜都是必做和必點的。以前三個孩子都在家的時候,王國興說他和愛人也經常做這道菜,現在只剩兩個人吃飯,反而做的次數少了。這樣一來,現在每做一次粉蒸肉對老兩口來說,反而有了更多的儀式感。
一塊塊色澤油亮,裹著米粉散發著醬香的粉蒸肉,滿滿當當的擠在一個大口碗裡,彼此黏連著仿佛不捨得分開。王國興說,現在這種情況,顧了女兒肯定是顧不了兒子了,所以,老兩口決定再過兩年還是回老家。「我們鄱陽縣也在建高鐵,現在也都有車了,以後兩地來往還是方便的,想吃一碗粉蒸肉也是容易的。」王國興這樣安慰著自己和妻子。
四川燒白則是四川老闆娘肖文秀最拿手的菜餚。作為一名從未正規學過廚師技藝的掌勺大廚,肖文秀現在南湖區解放街道凌塘社區經營著一家四川家常餐館,生意頗為紅火。
因為是家裡七姐妹的老大,從12歲起,肖文秀就開始幫助父母操持家務,燒菜做飯成為她必備的技能。1994年隨丈夫彭國建來嘉興打工後,她更是展現了這方面的天賦:在一家小餐館打工時,奇蹟般的從一名餐館的洗菜工做到了燒菜的師傅。
「一個菜吃過兩次,我就能做出來吧。味道八九不離十。」也許是藝高人膽大,數年前,在朋友的鼓動下,肖文秀自己做起了老闆娘。但由於攤子一下鋪得太大,「失了火候」,肖文秀「白幹」了兩年。
隨後,肖文秀回歸最普通的家常菜館,腳踏實地反而生意長久的做了起來。四川燒白是肖文秀的鎮店菜品,這也是道和梅乾菜扣肉看起來幾乎一樣的家常菜。四川燒白的做法說起來簡單,就是煮、煎、蒸三個步驟,但肖文秀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不管是煮肉、煎肉還是蒸肉,都特別講究火候的把握。每個步驟做到幾成熟,都決定了菜品的成敗。
幾十年做事做菜,肖文秀做出了自己的心得,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火候。四川燒白對肖文秀來說,早已不僅僅是一道拿手菜,更凝聚了她的諸多人生體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不可替代的美食,看完別人家的,不知道你腦海中閃現的是哪道菜,不妨給我們留言講述你和美食的故事。
中秋可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這麼重大的節日難道只吃月餅,這對吃貨來說哪夠,小編還特意整理下最時令的中秋美食,與其坐等別人發福利,不如趁菜場沒關門趕緊去買起來!
No1. 舌尖上的中秋之「大閘蟹」
「八月十五,菊黃蟹肥。」每年立秋之後,菊花盛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吃蟹最好的時候。螃蟹的營養很豐富,尤其是蛋白質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幾倍。
No2. 舌尖上的中秋之「田螺」
據記載,中秋吮石螺習俗源於古代一個窮秀才,因沒錢買肉過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來煮,邊賞月邊吃。田螺俗稱攀桂,後來秀才中舉,於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為風俗。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前後吃呢?因為這時候,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吃田螺的最佳時節。
No3. 舌尖上的中秋之「芋艿」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闢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No4. 舌尖上的中秋之「毛豆」
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毛豆,寓意多子多孫,團團圓圓。江浙一帶有中秋節蒸毛豆吃的習慣,毛豆也稱為毛豆莢,因莢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有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之意。
No5. 舌尖上的中秋之「菱角」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俐。菱角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幼嫩時的菱角可當水果生食。
No6. 舌尖上的中秋之「板慄」
板慄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慄性味甘寒,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作用,最適合秋天食用。
1507156938000